趙云芳
在曹雪芹的筆下,《紅樓夢》諸裙釵中真正屬于賈府的只有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其中作者濃墨重彩描寫的人物則是三小姐探春。探春之“才”、探春之“志”、探春之“敏”、探春之“怒”……在小說中都有著生動而精彩的表述。新中國成立后的紅學研究中,對探春形象進行分析評論的文章也不勝枚舉。但有一個問題似乎一直被人們忽略了,作者在塑造探春這個形象的時候,在探春的故事中揉入了一些中國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的內容,這些內容,或者成為探春故事展開的一個背景,或者成為探春性格的一個底色,或者成為探春命運的一個依托。對這些民俗節(jié)日的探討,有利于我們從深層次上把握探春形象的內蘊,對我們正確地理解、分析、評價探春這一形象或許會有一些啟發(fā)意義。
一
在探春形象的塑造中,有一個節(jié)日在探春故事中多次出現(xiàn),那就是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本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古人也稱為“三月節(jié)”?!扒迕鞴?jié)”起初是專門用來標識天氣變化的一個節(jié)氣。這在我國古籍中多有記載:“春分后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物至此時,皆宜潔齊而清明矣?!保ㄒ姟对铝钇呤蚣狻罚?。也就是說,此時天氣清和,草木破土而出,大地一片新綠,“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保ā稓q時百問》)這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清明”在后來的發(fā)展中逐漸演變成“清明節(jié)”,字面上的一字之差,卻代表著這一節(jié)氣已經成為中國傳統(tǒng)的一個人文節(jié)日。其間這一節(jié)日又與寒食節(jié)頗多瓜葛,為避免枝節(jié),本文不涉及這一問題。本文著重關注的是清明節(jié)的人文內涵,這一點在《紅樓夢》作者塑造探春這一形象的時候,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1.探春判詞與清明節(jié)。
探春判詞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迸性~暗指探春遠嫁的結局,這一點應無爭議。其中第三句“清明涕送江邊望”,則點明了探春遠嫁離別親人的時間地點:時間是在清明節(jié),地點是在江邊。作者為什么特別點明探春遠嫁的那一天是“清明節(jié)”呢?這樣的安排不是可有可無的閑筆,而是有其特殊用意的。
從節(jié)俗上來看,清明節(jié)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祭祖掃墓,而從深層的心理上考察,這一節(jié)俗的內涵其實是思親懷人。對于崇尚“慎終追遠”的中國人來說,清明節(jié)祭祖掃墓是一件大事。到了這一天,出門在外的家人往往要不遠千里趕回來,與家人一起祭祖掃墓,這在客觀上促成了家人的團聚。而那些出門在外又由于種種原因不能趕回家來的人,在這一天就要備嘗思親之苦了?!扒迕鳠o客不思家”(《清明呈館中諸公》),明代高啟的這句詩反映了清明時節(jié)人們的普遍心理。所謂“客”就是客居在外的人,這些客居之人在清明時節(jié)由于不能回家,因而頗多感懷,這在古典詩詞中多有表現(xiàn)。如元代張可久《喜春來·金華客舍》:“落紅小雨蒼苔徑,飛絮東風細柳營。可憐客里過清明。不待聽,昨夜杜鵑聲。”又如元代喬吉《折桂令·客窗清明》:“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鬢發(fā),五十年春夢繁華?!痹陉懹蔚墓P下,清明的思鄉(xiāng)之情也頗讓人動容:“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臨安春雨初霽》)可見,清明的思鄉(xiāng)情懷,正是受清明的民俗意識支配的,在團圓祭祖的民俗意識支配下,清明思鄉(xiāng)逐漸成為文人的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
從古典詩詞的這些記載來看,清明節(jié)實是一個借祭祖掃墓來思親懷人的節(jié)日。其“思親懷人”的指向,不僅是已故的先祖和長輩,更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不得團聚的親人。《紅樓夢》中作者安排探春在這樣的一個日子遠嫁,正是最好地突出了探春遠嫁之后的悲涼處境。從此之后,她不但不得與現(xiàn)實中的親人相見團聚,遠嫁也切斷了她與這個大家族遠祖的聯(lián)系,切斷了她的“根”,所以“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的探春是令人同情的。
2.探春所作燈謎與清明節(jié)。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寫正月節(jié)間賈母帶領眾姐妹制燈謎行樂,探春所作燈謎為“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边@里再一次提到了清明節(jié),還提到了清明節(jié)的重要活動之一——放風箏。這首燈謎,當是探春命運的一個悲讖,所以此回回目的下句就叫“制燈謎賈政悲讖語”。既然是讖語,就需要解釋,解釋這個讖語還得從清明節(jié)與放風箏入手。
放風箏不限時間,但總是在春天放比較合適,尤其是在清明前后,更是放風箏的大好時光,正所謂“清明裝點最堪宜”。過去民間有“清明放斷鷂”之諺,這里的“放斷鷂”,一些學者認為反映了放風箏這一民俗的巫術色彩,即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災或病,待風箏飛上天時,把風箏線剪斷,象征著自己的災和病都被帶走了?!都t樓夢》中也確有關于此俗的描寫,在第七十回特別寫到了大觀園里眾姐妹放風箏“放晦氣”。但“清明放斷鷂”的本意卻并不在于此。
據(jù)清代顧祿《清嘉錄》:“紙鳶,俗呼‘鷂子’,春晴競放,川原遠近,搖曳百絲?!迕骱螅瑬|風謝令,乃止,謂之‘放斷鷂’。”這里的斷鷂,是中斷結束的意思,是指放鷂子的時令結束。這是說,由于清明以后風向不復穩(wěn)定,而不再適宜放風箏。有經驗的人放風箏是很講究風向的,周作人在《兒童雜事詩》中寫道:“鲇魚飄蕩日當中,蝴蝶翻飛上碧空。放鷂須防天氣變,莫教遇著亂頭風?!敝v了放風箏最怕風向不定,可謂是中肯之談。因為風向的關系,古人放風箏是放到清明為止,清明這一天也是一年里最后一次放風箏。除了風向的原因以外,清明后不放風箏,也是農作物生長的需要。過去民間有句俗話——“清明斷鷂,烏龜背鷂”,意思是,清明過后馬上就要農忙,如果這個時候兒童放風箏就會踐踏到正在生長的農作物。清明時期的麥苗不同于開春的麥苗,開春的麥苗是在長根、長葉的苗期階段,不僅不怕踩踏,適度踩踏還對麥苗生長有好處,所以那時的麥苗無禁忌,放任村童玩耍。麥苗到清明時,進入中期階段,拿老話講是麥“硬梗”了,這時的麥子不能再踩踏,也就禁止在麥田里放鷂子。因此誰要是再去放,就是“烏龜”了?!扒迕鲾帔_,烏龜背鷂”,這句俗諺生動地反映出民間清明之后不再放風箏的古習。
如此看來,探春燈謎里的風箏,不僅僅是以“游絲一斷渾無力”的形象暗喻了探春無助的遠嫁,更是以清明節(jié)的日期強化出這是探春在家鄉(xiāng)最后一次放風箏了。在這里,放風箏的習俗與清明節(jié)結合,有力地凸顯出探春故事的悲劇效應。根據(jù)程高本續(xù)作中所寫,探春遠嫁之后,還曾衣錦還鄉(xiāng),但從《紅樓夢》十二支曲中探春的“分骨肉”來看,探春跟家人的這一次分別,似乎是永別了,“骨肉家園”從此只能出現(xiàn)在她的夢牽魂縈中。所以,探春遠嫁后,很可能再也沒能回到故土。這一點跟探春判詞中的清明風箏意象也是吻合的。
除了上述分析到的以外,風箏這一意象在《紅樓夢》中實際上還具體暗示了探春的歸宿,相關的描寫在第七十回,這一回寫眾姐妹放風箏,雖然未特別點明是清明節(jié),亦可看作第二十二回探春所作燈謎中“清明風箏”的一個回應和補充。探春放的是一個“軟翅子大鳳凰”,作者對探春所放的這個風箏飛上天以后的情況作了詳細的描寫,這段描寫耐人尋味。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鳳凰,見天上也有一個鳳凰,因道:“這也不知是誰家的。”眾人皆笑說:“且別剪你的,看他倒像要來絞的樣兒?!闭f著,只見那鳳凰漸逼近來,遂于這鳳凰絞在一處。眾人方要往下收線,那一家也要收線,正不開交,又見一個門扇大的的玲瓏喜字帶響鞭,在半天如鐘鳴一般,也逼近來。眾人笑道:“這一個也來絞了。且別收,讓他三個絞在一處倒有趣呢”。說著,那喜字果然與這兩個鳳凰絞在一處。三下齊收亂頓,誰知線都斷了,那三個風箏飄飄搖搖都去了。
這段文字借三個風箏暗示了探春的婚事。先是天上那鳳凰向探春的鳳凰“漸逼近來”,兩只鳳凰“絞在一起”,暗喻“鳳求凰”,也喻探春后來“王妃”之身份;后來一個大喜字“也逼近來”,與兩個鳳凰“絞在一處”,應指探春完婚??梢娺@一回探春放風箏的描寫已經具體暗示了探春的婚姻問題。如果把這一回的“放風箏”與第二十二回的燈謎結合起來看,則“清明風箏”的象征意義非常突出。如果說燈謎凸顯出探春婚姻的悲劇效應的話,第七十回有關放風箏的描寫則交代了探春婚姻的對象?;橐龅膶ο罂雌饋聿诲e,但“放斷鷂”隱喻了這是探春在家鄉(xiāng)最后一次放風箏、從此之后她將背井離鄉(xiāng)的苦況,所以注定這段婚姻是要讓探春付出代價的。
3.探春所抽花名簽與清明節(jié)。
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大家掣詩簽。探春抽出 “日邊紅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簽者,必得貴婿”。眾人笑道:“我們家已有了一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边@雖然是閨中游戲,但眾姐妹所抽花簽上的文字卻是她們各自性格和命運的一個寫照?!叭者吋t杏倚云栽”是唐代高蟬的詩《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中的句子,全詩是:“天上碧桃合露種,日邊紅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笨婆e落第的作者在前兩句中表達了對考中的向往,后兩句抒發(fā)了自己失意的心情。從天上地下的對比來看,“日邊紅杏倚云栽”的地位是十分顯赫的。清代洪昇《長生殿》第七出《幸恩》中,寫楊貴妃“邀殊寵,一枝已傍日邊紅”,“日”在此比喻帝王,顯然這枝花已開到皇帝身邊去了。
問題是,作者是怎么想到用杏花來代表探春的呢?在《紅樓夢》女性形象的構思中,我們并不陌生作者經?!耙曰ㄓ魅恕?,如“風露清愁”的芙蓉之于黛玉,“艷冠群芳”的牡丹之于寶釵。問題是,花與人對應的原則是什么?芙蓉對應黛玉,牡丹對應寶釵,這似乎還有跡可循,但探春與“杏花”的對應又是基于作者什么樣的想法呢?表面上看,似乎作者只是不經意地引用了前人一首詩中的句子,前人寫的就是杏花,因此探春就該是杏花。但引用本身也是有意義的,作者為什么引用這句詩而不引用其他的詩句呢?可見,在作者的原初構思中,探春為杏花是有其內在的道理的。而這道理,還得從清明節(jié)中找。
清明時節(jié),杏花已是怒放了,每逢杏花開放的時候,總是春雨綿綿。杏花與春雨結合在一起,就成為傳統(tǒng)清明節(jié)活動的背景或底色。古典詩詞中對此有充分的表現(xiàn)。最有名的就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五代馮延巳《蝶戀花》詞中的“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柳永《木蘭花慢》“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也都是傳誦的名句。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陳允平《朝中措》中“欲晴又雨雨還晴,時節(jié)又清明。紅杏墻頭燕語,碧桃枝上鶯聲”也向來為人贊賞??梢娦踊ù河暝缫殉蔀槲娜斯P下清明節(jié)的基調和底色。
作者既然已在探春的判詞和燈謎中一再提到清明節(jié),那么在探春的花名簽中想到清明時節(jié)的杏花,應該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不僅如此,探春這一枝“杏花”雖然開到了皇帝的身邊,但她的“根”卻在清明節(jié)的土壤里,她的生長和開放始終離不開“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環(huán)境,春雨不僅滋潤和澆灌了這枝杏花,也使她經歷了雨打風吹和風雨飄搖,這跟探春后來遠嫁的命運不是很吻合嗎?
二
除了清明節(jié)以外,還有一個節(jié)日在探春形象塑造中起到關鍵作用,這個節(jié)日就是上巳節(jié)。上巳節(jié)是一個古老的中國節(jié)日。歷史上由于上巳、清明、寒食三個春天的節(jié)日時間相近,節(jié)俗內容又有交叉之處,所以這三個節(jié)日一直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一般認為,宋以后,由于清明祭掃所蘊含的孝道文化最貼合封建統(tǒng)治文化的主流,古老的上巳節(jié)便與寒食節(jié)一起漸漸隱入了清明節(jié)。但從節(jié)日的源頭上看,上巳節(jié)有著與清明節(jié)不同的節(jié)日精神,這種精神在探春的性格中得到張揚與肯定。
上巳的“巳”,是地支之一。上巳指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叫“元巳”。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巧的是,三月初三日上巳節(jié)這一天,正好是探春的生日?!都t樓夢》第七十回,寫眾姐妹商議重起詩社:
說起詩社,大家議定:明日乃三月初二日,就起社,便改“海棠社”為“桃花社”,林黛玉就為社主。明日飯后,齊集瀟湘館。因又大家擬題。……次日乃是探春壽日,元春早打發(fā)了兩個小太監(jiān)送了幾件玩器。……黛玉笑向眾人道:“我這一社開的又不巧了,偏忘了這兩日是她的生日?!?/p>
可見,林黛玉在三月初二日重建桃花社,而這一天的“次日乃是探春壽日”,則探春的生日就是三月初三日。那么,作者安排探春出生在三月初三日上巳節(jié)這一天,又有什么用意呢?
從節(jié)俗的源頭上來看,上巳節(jié)最初的意義在于“祓禊”。《后漢書》:“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為大絜?!笨梢姖h代上巳的主要習俗,就是到水邊洗浴,以祓除污漬與穢氣,并舉行相應的祭祀儀式。兩漢時期,這一節(jié)日的慶祝意味已經大過儀式,除了純粹的祓禊儀式之外,皇室和民間會舉行隆重的宴會,淑女君子都會盛裝出席。漢魏六朝時期上巳節(jié)最為興盛隆重,又因正值初春之時,萬物初發(fā),景色清新可愛,因此也成為了官宦、文人集會飛觴賦詩的最佳時機。《荊楚歲時記》載:“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p>
據(jù)《(嘉靖)山陰縣志》記載,以王羲之為首,參加此次蘭亭集會的人數(shù)共42人。集會共得詩37首,其中四言14首,五言23 首。自此,上巳節(jié)蘭草芬芳,羽觴流光,書香彌漫,雅韻綿長。曲水流觴,游宴吟詩,揮毫潑墨,經文人騷客的藝術化再現(xiàn),上巳節(jié)被賦予了更浪漫的情調。雖然唐以后流觴聚會的禊飲之俗漸衰,但由于王羲之以及《蘭亭集序》的流傳,三月三逐漸成為文人心目中飲宴賦詩、以文會友的一個傳統(tǒng)意象。筆者認為,作者安排探春的生日是三月三,其意義正在于此。飲宴賦詩、以文會友,正是探春所熱衷的。我們應該記得,探春正是大觀園眾姐妹中首先提議發(fā)起詩社的人。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寫探春給寶玉送了一個花箋,上面寫道:
娣探謹奉
二兄文幾:……今因伏幾憑床處默之時,因思及歷來古人中處名攻利敵之場,猶置一些山滴水之區(qū),遠招近揖,投轄攀轅,務結二三同志盤桓于其中,或豎詞壇,或開吟社,雖一時之偶興,遂成千古之佳談。娣雖不才,竊同叨棲處于泉石之間,而兼慕薛林之技。……孰謂蓮社之雄才,獨許須眉;直以東山之雅會,讓余脂粉。若蒙棹雪而來,娣則掃花以待。此謹奉。
隨著世界安全局勢日益復雜,水域沖突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逐漸由水上滲透至水下。蛙人、蛙人運載器和水下機器人等小型化水下武器裝備的崛起對相關設備和人員的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目前,各國為對此類小目標進行檢測,發(fā)展出多種蛙人探測聲吶(Diver Detection Sonar,DDS),用于對港口等水域進行安全防御。DDS用于水下安保重要的戰(zhàn)術指標包括作用距離、目標分辨能力和定位精度等,設計難點在于目標對象的低速度、低回波強度(TS=-25~-15 dB)和混響噪聲的干擾。
在封建時代,女子無才便是德,賦詩作文通常是男人們的事情。粗通文墨的女子作詩,大多也是作幾首傷春、懷人的閨怨詩,至于結社,定期集會的事,更與深居簡出的閨閣女子沒有任何關系。但《紅樓夢》中,偏偏是這個閨閣小姐探春發(fā)起成立了這個詩社。有人認為探春小啟中“孰謂蓮社之雄才,獨許須眉;直以東山之雅會,讓余脂粉”等表述,是探春爭取男女平等,否認女不如男的一個反映,這自然不無道理。但筆者認為,探春發(fā)起組織的這個詩社,與其說是為了爭取男女平等,不如說它來自于探春性格中的召喚,是天性使然。作者安排探春出生在三月三日,她的精神世界也因此而凝聚了對遠古時代上巳節(jié)吟詩會友的景仰和效仿。探春小啟中引用了東晉名僧慧遠主持白蓮社,以及謝安在會稽東山邀集友人遨游山水,吟詩作文的典故,可見她對古代這些雅集的羨慕和向往。
探春此舉得到了大家的熱烈回應。海棠詩社成立的那天,黛玉、寶釵、探春、寶玉四人各交了一篇海棠詩。湘云沒趕上當天的活動,第二天匆匆寫了兩首,算是補交的入社申請。接下來,在藕香榭舉行了一次以詠菊為主題的寫詩會,有五人交出吟菊花詩十二首。因為是持蟹賞桂,寶玉的興頭大增,又帶頭寫了一首,接著,黛玉、寶釵也各寫一首。這次詩會,是海棠詩社成立以來最熱鬧的一次,前后十五首詩,可謂是食蟹絕唱。海棠社共產生詩作25首,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隔僅一天的兩次雅集,就產生了21首,可見大家興致之高。
海棠詩社最初只有寶黛釵、三春加李紈一共七個人。古代文學社團,七人組的較多,諸如魏晉時的晉安七子、竹林七賢,明代的前七子、后七子等。探春倡議發(fā)起的詩社,似有對這些文學社團的模擬之意,但始終不失其閨閣面目,那就是詩社的活動始終和飲宴游樂結合在一起,形式生動活潑,不乏閑情雅趣。無論是“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還是“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詞”,都和飲宴游樂結合在一起,亦雅亦俗,終不失新奇別致。
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以文會友”。詩社改變了李紈“槁木死灰”般的生活,包容了迎春的懦弱和惜春的偏執(zhí),展示了寶釵的含蓄,凸顯了黛玉的鋒芒,成全了湘云的豪爽,創(chuàng)造了香菱的好學……到第四十九回的時候,詩社已經發(fā)展為:“李紈為首,馀者迎春、探春、惜春、寶釵、黛玉、湘云、李玟、李綺、寶琴、邢岫煙,再添上鳳姐和寶玉,一共十三個”。連胸無點墨的王熙鳳都聯(lián)了句。詩社興旺了,這正是探春所希望的。正如這一回里寶玉對探春所說:“這是你一高興起詩社,所以鬼使神差來了這些人?!?/p>
可見作者把上巳節(jié)的詩書風流和浪漫精神賦予了探春,可貴的是,探春秉承起這種詩書風流和浪漫精神,對大觀園進行了一次詩的洗禮,在她的感召下,大觀園里的青春女性,體內積蓄的青春能量,有了一次小小的釋放。詩社及其活動,也成為大觀園里最動人的人文景觀。所以探春這一形象,骨子里張揚著上巳節(jié)的精神,成為上巳節(jié)古人遺風的體現(xiàn)者。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探春論詩才不及薛林,但發(fā)起組織詩社的并不是林黛玉和薛寶釵,而是這個出生在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的三小姐探春。
三
綜上所述,如果說清明節(jié)暗喻了探春的命運與結局,上巳節(jié)則寄托了探春的精神與品格。清明節(jié)在探春故事中分別在判詞和燈謎中兩次明確出現(xiàn),屬于明寫;而上巳節(jié)在探春故事中沒有明確出現(xiàn),只是在考察探春生日時得知,屬于暗寫。清明節(jié)在表層的敘事層面上就營造出一種離別懷人的意象,以此來制約探春命運發(fā)展的走向;而上巳節(jié)只是于潛在的敘事層面上傳遞了飲宴賦詩的意趣,以此來昭示探春性格中傳統(tǒng)文人的品格修養(yǎng)。這兩個節(jié)日,一明一暗,一表一里,里應外合,共同構筑起探春人格形象中不容忽視的兩個方面。行文至此,不禁感嘆,作者這樣的安排,不僅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多側面、多角度、與眾不同的探春,而且也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民俗文化修養(yǎng),這種修養(yǎng)已經內化成為作者的一種能力,使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能夠自覺釋放,運用自如。
【注釋】
③本文所引《紅樓夢》,均出自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下同。
④⑤陸襄:《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詩詞故事》,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200、198頁。
⑥馬覲伯:《清明斷鷂》,http://blog.sina.com.cn/mjb788
⑦⑧曹立波:《紅樓十二釵評傳》,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0、59頁。
⑨⑩叢書編委會:《中國節(jié)俗文化》,外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66、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