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茸
(巴楚縣第二幼兒園,新疆巴楚 843800)
兒童民間游戲,多是幼兒能夠直接參與其中,并契合幼兒理解范疇的內容,民間游戲代代相傳,以簡單又豐富的形式,使得幼兒對游戲抱有極大的探究欲望,幼兒懷揣著好勝心理,不斷解鎖新技能,自主研究新技巧,不僅在民間游戲中嘗到了生活的“甜”,更加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在團隊的的合作中,激發(fā)口語的表達能力、社會的適應能力、合作的互助意識等,隨著身體素質的強化,更加得到了心理認知的進步,對幼兒教育的意義重大,教學中應提煉出民間游戲的精髓,延伸豐富的游戲情境,激發(fā)幼兒的潛能。
兒童民間游戲并非所有的內容都能夠實現(xiàn)教育啟迪的效果,同時對幼兒過于放任自流,幼兒的思維始終在自身的認知層面上被桎梏,教師不僅要抽調出民間游戲的精華,還需要不斷創(chuàng)建多樣化的游戲內容,讓幼兒始終抱有好奇心參與游戲中,為幼兒提供新鮮感,以多樣化的游戲內容傾向于不同視角的教育主題,促進幼兒的全面素質發(fā)展。
游戲本身就是在開放性的空間中,幼兒愉快展開的活動,若是教師將游戲直接轉化為教學的內容,對幼兒的游戲開展指手畫腳,而不是放開手,使得幼兒想到什么玩什么,那么很快有趣的游戲也會被同化為枯燥的知識內容,幼兒天真活潑,有時候隨意在一個區(qū)域內就能夠利用自然條件獲得游戲思路,隨意撿到的柳條枝都能夠進行“騎大馬”的游戲運動,隨意踩到的泥巴都能啟發(fā)幼兒印“手模腳?!钡挠螒?,期間教師應預留空間,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結合幼兒的反饋制定游戲策略,幼兒玩得盡興,更加有助于在自由的空間下開發(fā)幼兒的智力。
幼兒游戲多數(shù)是團隊合作的游戲內容,不僅契合幼兒的心理訴求,同時還符合幼兒的成長規(guī)律,在幼兒不同的年齡階段,游戲的內容隨之變化,幼兒逐漸突破自我,在游戲中獲得成長,游戲應激發(fā)出幼兒的興趣,使得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來,輕松地調動幼兒集體參與,并在想象思維的拓展下,以游戲的實物與虛擬的聯(lián)想獲得幼兒內心的滿足。
素質教育下雖然要求教師不斷推陳出新,但民間的游戲若是脫離了民間性質,過于追求標新立異,以幼兒淺薄的認知水平,重新了解游戲的規(guī)則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民間游戲應具備普遍性,普遍被幼兒接受,普遍能夠引起幼兒的注意,在幼兒自我的進步空間下,結合幼兒的感悟結果再進行個性化的引導,促使每一名幼兒都能積極的參與其中,快速地走進幼兒的教育情境中,獲得思維的啟迪。
游戲通過身體的互動,使得幼兒的身體各個關節(jié)都參與其中,逐漸為幼兒成長階段身體的形體塑造打下了基礎,幼兒酣暢淋漓,在游戲中樂此不疲地展示自我,在常規(guī)化的游戲中,幼兒更加活潑樂觀,跳躍、攀爬能力逐漸提高,有效地促進了幼兒的骨骼發(fā)育。例如:經(jīng)典的民間游戲“丟沙包”,在丟沙包的準備環(huán)節(jié),手握沙包的幼兒做出姿勢,站在中間的幼兒就應結合其姿勢、習慣等判斷丟沙包的方向,做出前期的應對,沙包丟出去的一瞬間,幼兒應以快速的洞察力,躲開沙包的侵襲,通過跳躍與奔跑,在緊急的沙包應對中,肌肉開始發(fā)達,身體的協(xié)調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再比如:踢毽子中,幼兒以持續(xù)化踢毽子最多為榮,鍛煉身體的平衡能力,一些幼兒在用腳踢毽子的時候,手臂也會有一些對應的固化動作,隨著踢毽子越來越靈活,幼兒對身體前傾、后仰、手臂擺動等的控制更加自如,多參與游戲的幼兒更具朝氣,身體的發(fā)育中也會強化外界病菌的抵抗力,反而是那些“溫室里的花朵”容易在“保養(yǎng)不當”的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生病、骨骼脆弱等問題,教師應多與家長溝通,不要過多限制幼兒的活動,盡情地參與游戲后,幼兒睡得香吃得香,又從其他的層面促進了身體的健康。
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他們還不具備自主的問題分辨能力,依賴教師與家長獲得問題的探究結果,并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幼兒時期的觀念雖然在后天還會隨著經(jīng)歷等不同的填補與修正,但在初始階段,幼兒剛剛開始認真地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能夠給出正確的指引,可避免幼兒少走彎路,使得幼兒的心靈受到熏陶,基于已知的內容不斷獲得未知領域的正確探索,延伸到各個求知的環(huán)節(jié)中,為幼兒的心靈認知框架構建提供契機。例如:民間游戲“堆積木”中,幼兒只有將積木面積體積都較大的部分堆積到地層,上層不同的鋪陳越來越小的積木,才能夠保持積木的穩(wěn)定性,當幼兒嘗試了幾次之后,自然在失敗中獲得教訓,期間,有的幼兒積木總是倒塌,幼兒的耐心被消磨,開始啼哭甚至亂丟積木出氣,此時教師及時干預:“我們來看看這些積木為什么不聽話吧!”引導幼兒找到搭積木的竅門,幫助幼兒構建信心,并讓幼兒明白,失敗了不要緊,可以從中找到失敗的原因,那么就會獲得最后的勝利,在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勝不驕敗不餒”的心理素質,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往往缺乏耐心,當幼兒表現(xiàn)出游戲的難以推進,家長就順應幼兒的思路:“不玩了,不玩了……”甚至將幼兒能力歸咎到游戲教具上,讓幼兒以為積木本身就很難玩,而不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教師應具備充足的耐心與責任感,幫助幼兒突破自我,獲得游戲的滿足感。
幼兒亟待教師的啟蒙,此時幼兒的思維天馬行空,教師應全面啟蒙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邏輯意識、想象意識等。例如:“跳方格”游戲就包含了數(shù)學的知識內容,“猜字游戲”與語文關聯(lián),教師還可以在日常鼓勵學生幫忙清點人數(shù),分發(fā)教具等,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再比如:幼兒對于童話故事、動畫片的喜愛程度極高,教師可帶領學生觀看一段動畫情境,如黑貓警長,讓學生猜測誰是壞人,并創(chuàng)編后續(xù)黑貓警長抓人的故事,還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模仿“過家家”的游戲形式,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通過扮演交警、教師、醫(yī)生等不同的角色,體會社會上不同分工模式下的職業(yè)規(guī)則,以此引導學生幻想自己的未來,尋找自己的夢想,獲得思維的跳躍式進步。
綜上所述,現(xiàn)階段的幼兒教育提倡寓教于樂式教學,且想要使得幼兒全身心參與,并自主完成求知探究,喚起幼兒的積極性,就必然要從游戲著手,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以游戲貫穿始終,輕松實現(xiàn)幼兒教育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