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亞
(湖南信息學院藝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151)
嘉禾是農(nóng)耕文明的發(fā)源地,地處郴州西南,境內(nèi)奇山異水,風景秀麗。嘉禾境內(nèi)山丘連綿,南嶺山、陶嶺山脈、黃牛嶺分別分置嘉禾縣西、北、中部,巧奪天工地形成了“三山夾兩盆”的地理格局。嘉禾縣山青水秀,氣候宜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映襯,地域文化氣息濃厚,旅游業(yè)發(fā)展比較迅速。舊社會時期嘉禾相對偏僻且封閉,農(nóng)耕文化自然發(fā)展,交通不便,與外界來往甚少,也正是因為這些因素才鑄就了嘉禾伴嫁歌別具一格的文化特點。嘉禾伴嫁歌是郴州市嘉禾縣世代相傳的農(nóng)村婚嫁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早負盛名,亦是我國婚嫁習俗民歌中典型的代表。
關于嘉禾伴嫁的來源,在嘉禾當?shù)赜羞@樣一個傳說:“嘉禾陳姓女子,因不滿父母對其婚姻安排,憎恨當時的封建婚姻制度,就離家出逃了,出逃中遇到了楚懷王的孫子,義帝熊心的女兒楚玉,得知陳姓女子出逃的原因后,楚玉決定幫助她,在陳姓女子出嫁前晚,帶著一群姐妹來到了陳姓女子家的廳堂里。她們用歌聲進行交流,一唱一和,一直唱到天亮時分,公主楚玉和眾姐妹才離去”。傳說如此,但嘉禾伴嫁歌究竟始于何時已難以考證。據(jù)統(tǒng)計,嘉禾伴嫁歌至今分散和整理收集在冊的歌曲有2000余首。嘉禾伴嫁歌作為一種承載著民俗功能的民俗藝術形式,常常會在本地婚慶儀式之中使用。在本地姑娘出嫁前夕,親人、姐妹們齊聚伴嫁堂,為出嫁姑娘舉行的婚嫁儀式,并用本地方言、以哭帶唱的方式演唱起嘉禾伴嫁歌。由此可見,嘉禾伴嫁歌既是民俗藝術作品,也是一種婚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儀式,主要用于表達姑娘在出嫁時對于父母和親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對于封建婚姻制度“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控訴與哭訴,部分也含有著她們對于未知的擔憂和恐懼。
伴嫁歌的起源是哀怨的、凄涼的,主要用于表達出嫁女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宣泄。所有的埋怨、哀求、無助都在哭嫁歌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歌曲《半升綠豆》中提到:“母親生了我,卻隨意將我嫁出去。媽媽喲,你害了我??!千家萬戶的人你都不選擇,也不許可,偏偏要把我嫁給別人做三房,媽媽喲,你害了我!是誰定出惡規(guī)矩,吃人不把骨頭吐!”就是因為這些功利因素,讓出嫁女的一生受盡苦累。她們傷心欲絕,疼痛不已。哭嫁歌則體現(xiàn)了她們的悲慘命運。伴嫁歌中除了哀怨,也包含了其他的情感。與父母、親人的離別就是其中之一。對父母和親人的這份難舍難分,亦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割舍。此時的出嫁姑娘內(nèi)心五味成雜,種種不舍、種種傷痛,無不讓人聲淚俱下。而在過去,女子嫁到男方家后便是不能隨意回娘家的,嫁得遠些的,今后與親人恐再難相見。想到這,又怎能不潸然淚下?
除此之外,還有表達對說媒之人的憎恨和埋怨。歌曲《罵媒歌》這樣罵道:“一個(呀)柜子 四個(呀)腳(啰)/死了(咯)媒公死媒(呀)婆啰……人拿的,鬼殺的,一殺殺倒做媒的/喊你去做官/你不(呀)來(啰)/做官(呀)有把清涼(呀)傘(啰)/做媒(咯)有雙裝死(呀)鞋(啰)”這些絲毫不加掩飾的謾罵、直白粗俗的言語中所體現(xiàn)出的那種咬牙切齒的恨,是舊社會時期女性所處社會結構的底層的反映,也從情感上深切表露出她們內(nèi)心的可悲和無能為力——可以由此而言,嘉禾伴嫁歌是幾千年封建文化下女性悲苦命運的寫照,也是本地社會結構和歷史變遷的真實反映。
嘉禾人們在長期的勞動中,借助演唱的方式,用歌聲傳遞情感、訴說生活。嘉禾民歌在幾代人的傳授和升華之下逐漸完善、成熟。在嘉禾民歌之中,蕩氣回腸的伴嫁歌最引世人注目。伴嫁歌又分“伴大嫁”和“伴小嫁”。唱二至三個晚上的稱之為“伴大嫁”,一般伴大嫁的都是富裕人家。只唱一晚的稱之“伴小嫁”。伴嫁歌歌詞內(nèi)容廣泛,幾乎每首歌曲都與婦女生活息息相關。伴嫁歌之所以可以沿襲至今,與其豐富的藝術形式密不可分。伴嫁歌主要分為以下七個部分。
婚嫁儀式開始時安排親朋好友坐席的儀程?!敖袢战忝枚箭R整,入門祝賀新嫁娘……有歌姐妹來坐下,坐下唱到大天亮”。安席也是有講究的,“有歌姐妹上席坐,無歌姐妹兩邊排”,意思會唱伴嫁歌的姐妹可以上席就座,不會唱歌的姐妹則兩邊排。在伴嫁隊伍中,演唱得最好的那位,大家稱其為“歌頭”,會安排席位中間位置就座,在當?shù)厝绻苎埖阶罹咄摹案桀^”,那是非常榮幸的事情。眾姐妹安好席,一遍一遍地唱著安席歌,也表示著伴嫁活動的正式開始。
席位安排好后便開始演唱耍歌,耍歌曲調(diào)短小,節(jié)奏自由、旋律風格歡快。表面上耍歌的曲風是歡快的,姐妹們之間對唱、齊唱著,相互玩耍取樂,但實際歌詞多半是以埋怨、發(fā)泄為主,歌詞也是可以根據(jù)演唱者的需要即編即唱。除了埋怨也有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
長歌為敘事性歌曲,曲調(diào)憂傷、舒緩。因歌詞較長而得其名。年輕的歌手不唱長歌,所以長歌都是老歌手演唱,著名的有《十八年終羅四姐》、《日頭出山自來花》、《初一早晨去拜年》、《后花來龍三千里》(又叫《梁祝歌》)等,其內(nèi)容大部分是婚姻悲劇故事,唱的都是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幸的遭遇。因為曲調(diào)較哀怨,在歌堂中一般很少演唱。
節(jié)奏歡快的伴嫁舞,通常在黎明即將到來時開始。有“把盞舞”,這里的“盞”即是“碟”,因為碟子是圓的,所以把盞舞也寓意團團圓圓。有用來表現(xiàn)婦女勞作的“走馬舞”,有咒罵媒婆的“推磨舞”,還有風趣幽默的“賣酒·酒舞”。在整個伴嫁舞過程中,歌堂上的茶具、酒具等生活用品都能成為表演道具。伴嫁舞也是整個婚嫁儀式中最喜慶的一部分,舞蹈動作也都較簡單。
顧名思義就是咒罵媒婆的歌曲?!懊藉浴⒏改钢笔悄莻€時代的婚姻代表,哪怕是在不知新郎是誰、年齡幾許、是否健全的情況下,也必須得言聽計從地嫁過去。很多媒婆為了個人利益,往往會隱瞞男方的缺點,夸大優(yōu)點來說服女方的父母同意這門婚事。罵媒歌不會規(guī)定其演唱順序,有時是穿插在其他歌曲中演唱。咒罵的歌詞內(nèi)容也是毫不避諱,節(jié)奏多為單拍子,旋律較快,一拍一句,罵得咬牙切齒。
伴嫁儀式接近尾聲時也是黎明到來之時,就表示郎家花轎要到了,離別之情驟然高漲,此時新娘唱起哭嫁歌,將整個婚嫁儀式推向高潮??藜薷枋且环N情感的宣泄,有埋怨父母的,也有表達對父母與親人的不舍之情,有對婚姻的不滿、對媒婆的咒罵,也有對自己悲催命運的哭訴。舊社會時期的女性,所經(jīng)歷的傷痛無以言表。她們也會對未來充滿憧憬,對愛情充滿渴望,可是,在封建時期,這些東西顯得是那么遙遠??藜薷韪枨г埂n傷、凄涼。節(jié)奏節(jié)拍較自由,歌詞可根據(jù)情感需要隨哭隨編,即編即唱。
恭維、戲弄新郎的徒歌。嘉禾世代沿襲的舊俗中,新娘在婚后三天攜同新郎回娘家。女方的女性親屬集聚在一起戲弄新郎。她們會用各種意想不到的方法戲弄新郎,目的就是為了讓新郎大出洋相。實則也是借助這種儀式發(fā)泄心中的不滿。
伴嫁歌是最古老、最具特色且保留最完整的漢族婚嫁音樂。很多嘉禾民歌與伴嫁歌還被用作音樂課教材收入《中國民歌》、《中國歌謠集成》、《中國民間歌謠集成》湖南卷等。原嘉禾縣文教科副縣長李瀝青老師,花數(shù)十載時間,整理收集出版了書籍《嘉禾伴嫁歌》,數(shù)量龐大,完整性強。在書中后記中李瀝青老師說道:“我年紀已經(jīng)大了,擔心時不我待,為了嘉禾民歌,只好當仁不讓了”。此等奉獻精神、學術精神,讓人敬佩不已。
雖然嘉禾伴嫁歌在之前也被稱為“哀怨之歌”,但隨著社會進步和文化發(fā)展,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思想已經(jīng)幾乎徹底扭轉(zhuǎn),“青腳布就進歌堂,白布襪就進學堂”的糟粕舊俗已經(jīng)被徹底摒棄,嘉禾地區(qū)的女性撐起了經(jīng)濟建設的半邊天,成為家庭和社會不可或缺的支柱;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家建設的不斷深入,嘉禾地區(qū)經(jīng)濟水平也在發(fā)生著極大改變,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戀愛觀念極大轉(zhuǎn)變,加之一家可能只有一個孩子,再也不用這家女兒嫁給惡霸、那家姑娘嫁給地主了,“嫁女”從以往的生離死別、滿腹怨氣的悲傷故事早已轉(zhuǎn)變成為喜結連理、共奔小康的大喜事。這些觀念上的進步和發(fā)展,也讓伴嫁歌逐漸喪失了衍生和發(fā)展的土壤,對伴嫁歌的藝術傳承和發(fā)展有著極大的不利因素。
隨著文化上的環(huán)境愈加開放,嘉禾以往的封閉情況也發(fā)生了巨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山區(qū)學習,越來越多的優(yōu)質(zhì)文化和音樂也沖擊著伴嫁歌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這些新潮的、流行的音樂元素吸引著年輕人,他們對伴嫁歌普遍缺乏興趣,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令人堪憂,會唱伴嫁歌的年青人也在逐漸減少。筆者在此也呼吁各大藝術愛好者,對嘉禾伴嫁的喜愛,能從文字走進現(xiàn)實,用演唱的形式讓伴嫁歌走向更多的舞臺,增進人們對伴嫁歌的了解和珍惜,強化人民群眾對伴嫁文化的回溯和認同,弘揚傳承和保護嘉禾伴嫁文化。
注釋
①參見王繼國,主編.嘉禾民歌[Z].嘉禾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內(nèi)部資料,20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