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香
菏澤市定陶區(qū)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山東菏澤 274100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一種位于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女性常見疾病。這些年,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乳腺癌發(fā)病率呈升高趨勢,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鉬靶X線攝片,借助低劑量軟X射線,探查乳腺癌。螺旋CT,通過橫斷面薄面掃描,診斷乳腺癌,可除去重疊干擾,密度分辨率高[1]。2016年8月—2018年4月期間,該文以52例患者為對象,比較螺旋CT與鉬靶X線攝片用于乳腺癌篩查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52例乳腺癌患者作為對象,所有患者均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均為女性,最小29歲,最大 64歲,平均(45.4±5.81)歲,臨床上,以乳頭溢液或溢血、皮膚橘色樣改變、酒窩征、腋窩或鎖骨下淋巴結腫大等為顯著表現(xiàn),乳房捫及未見痛性腫塊,有婚育史。52例患者均為單側發(fā)病,其中,29例左側乳房,23例右側乳房。
1.2.1 儀器 西門子Somatom Emotion型全身螺旋CT機;西門子Mammomat1000型間接數(shù)字化乳腺X線攝影機,配備有快速且清晰的工作站。
1.2.2 檢查 ①螺旋CT檢查:參數(shù)如下:90~120 kV;100~120 mAs;層厚 5 mm;層距 5 mm;300~500 Hu 窗寬;0~50窗位。對于較小病灶,應用層厚與層距均為2 mm的薄層螺旋CT掃描。掃描方式分為平掃與增強掃描。掃描時,取俯臥位,從乳房下界開始掃描,直至腋窩頂部,必要時掃描全肺。
②鉬靶X線攝片檢查:選擇自動曝光模式,攝片條件設定為22~35 kV。采用常規(guī)方式,對雙側乳腺側位及軸位進行攝片,一旦發(fā)現(xiàn)不典型病灶時,需加拍病灶局部的加壓放大攝片。檢查過程中,仔細觀察乳腺類型、病灶大小及形態(tài),查看乳腺邊緣情況,掌握病灶內(nèi)或鄰近有無鈣化現(xiàn)象,鈣化灶內(nèi)部是否可見引流血管增粗,檢查同側腋窩淋巴結有無腫大。
1.2.3 診斷標準 ①螺旋CT:邊緣毛刺的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伴有或者不伴有鈣化現(xiàn)象。②鉬靶X線攝片:單純性星芒狀邊緣腫塊,不規(guī)則星芒狀邊緣腫塊,伴有多形性鈣化現(xiàn)象,乳腺結構紊亂,且單純性鈣化[2]。
在Excel表格中錄入該研究所涉及到的數(shù)據(jù),通過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其中,計數(shù)資料用[n(%)]進行表示,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以手術病理診斷為金標準,分為比較兩種診斷方式的檢出率,數(shù)據(jù)顯示,螺旋CT檢出率高于鉬靶X線攝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分析兩種方式的診斷結果
比較兩種方式對鈣化及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檢出情況,結果顯示,螺旋CT鈣化檢出率低于鉬靶X線攝片(P<0.05),52例患者中,共39例出現(xiàn)腋窩淋巴結轉移,而螺旋CT對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檢出率明顯高于鉬靶X線攝片(P<0.05)。 螺旋CT檢查,25例鈣化,其中,12例泥沙樣鈣化,9例小叉狀鈣化,2例小桿狀鈣化,2例不規(guī)則鈣化。鉬靶X線攝片檢查,40例鈣化,其中,23例泥沙樣鈣化,12例小叉狀鈣化,4例小桿狀鈣化,1例不規(guī)則鈣化。見表2。
表2 分析比較兩種診斷方式對鈣化及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檢出情況[n(%)]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至今為止,關于其病因尚不明確,部分學者研究認為,其發(fā)病可能與家族史、月經(jīng)初潮早(<12 歲)、絕經(jīng)遲(>55 歲)、未婚未育、長期過量飲酒、絕經(jīng)后肥胖等因素有關[3]。早期,乳腺癌患者并無明顯表現(xiàn)及體征,不容易引起重視,一般通過體檢或乳腺癌篩查,偶然發(fā)現(xiàn)。臨床上,大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乳腺腫塊、乳頭溢液、皮膚改變、腋窩淋巴結腫、乳頭及乳暈異常等癥狀[4]。近年來,乳腺癌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輕化趨勢,對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響,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因此,臨床醫(yī)師及專家學者十分關注乳腺癌診治方法的研究。由于乳腺并非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因此,原位乳腺癌一般不致命,但是,由于乳腺癌細胞喪失了正常細胞的基本特性,細胞間連接松散,易脫落。癌細胞一旦脫落,游離的癌細胞可經(jīng)由血液或淋巴液散播至全身,形成轉移,便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因此,對于乳腺癌,應盡早篩查診斷,早期對癥治療,改善預后。
螺旋CT與鉬靶X線攝片篩查乳腺癌,均可清晰顯示乳腺內(nèi)病灶形態(tài)、邊緣、與周邊的關系,然而,相比而言,螺旋CT診斷乳腺癌,檢出率更高,本次研究中也有體現(xiàn),螺旋CT檢出率為78.84%,鉬靶X線攝片檢出率為65.38%。探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鉬靶X線是一種軟射線,對于致密性組織結構,顯示效果欠佳,針對密度差異小的乳腺腺體組織,分辨率不高,<2 cm的乳腺腫瘤漏診率高,部分腫塊部位深,靠近胸壁且乳腺小者,攝影包裹欠佳,容易漏診。相比鉬靶X線攝片,螺旋CT檢查乳腺癌,分辨率高,空間定位準確,不管是乳腺深位、高位、腋尾等特殊位置,均可檢出病灶,細致觀察致密型乳房,清晰顯示邊緣毛刺,便于了解癌瘤侵犯程度,輔助觀察乳后脂肪間隙侵犯情況[6]。
該研究中,螺旋CT鈣化檢出率為48.07%,低于鉬靶X線攝片的76.92%(P<0.05)。鉬靶X線攝片可清晰顯示病灶鈣化情況,通過放大局部鈣化點,分析鈣化的特征、密度、范圍及形態(tài)等。乳腺癌診斷中,鈣化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多發(fā)泥沙樣簇狀分布的鈣化常常被認為是鉬靶X線攝片診斷乳腺癌的最典型特征。有研究報道,簇樣微小鈣化達5個/cm2,提示乳腺癌[7]。至今為止,關于乳腺癌鈣化的發(fā)生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腫瘤局部壞死有關,由于腫瘤局部壞死,增加局部鈣離子與堿性磷酸酶,細胞內(nèi)核酸降解,產(chǎn)生磷酸根,形成磷酸鈣并沉積在病灶,演變呈鈣化現(xiàn)象。針對腺體內(nèi)微小鈣化,鉬靶X線攝片具有一定優(yōu)勢,即使是直徑2 mm的微小鈣化,也可清晰顯示。部分乳腺癌患者,瘤體小,密度與邊緣顯示不夠清晰,難以發(fā)現(xiàn),此時,少量微小鈣化可作為診斷的陽性指征。螺旋CT掃描檢查,因CT掃描層面間存在一定距離,稱之為層間距,單純螺旋CT檢查,不易發(fā)現(xiàn)鈣化現(xiàn)象,易漏診,臨床建議配合薄層掃描[8]。
乳腺癌以淋巴結轉移為主要轉移途徑,淋巴結有無轉移不僅關系著腫瘤分期、手術選擇、化療方案制定,而且與預后密切相關。大量研究顯示,伴有局限性腋窩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患者,相比未伴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預后較差,10年生存率明顯下降。螺旋CT,篩查乳腺癌過程中,對腋窩淋巴結轉移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淋巴結邊緣呈模糊狀態(tài),密度升高,且臨近脂肪浸潤或渾濁,提示淋巴結包膜外遭到腫瘤浸潤,這是鉬靶X線攝片難以達到的。該次研究中,手術病理顯示,39例腋窩淋巴結轉移,螺旋CT檢出34例,檢出率為87.17%,鉬靶X線攝片檢出27例,檢出率69.23%(P<0.05)。
陳紅等[8]在《螺旋CT與鉬靶X線攝片用于乳腺癌篩查的對比分析》一文中,將49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鉬靶X線攝片與螺旋CT檢查,將手術病理檢查作為標準,螺旋CT檢出39例,檢出率為79.6%(39/49),鉬靶X線檢出32例,檢出率65.3%(32/49),螺旋CT檢出率顯著高于鉬靶X線攝片(P<0.05)。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該研究與陳紅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符合。
綜上所述,乳腺癌篩查中,螺旋CT與鉬靶X線攝片各有優(yōu)點與不足,相比而言,螺旋CT檢出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