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筆者從湖南人文科技學院2014級新生心理普測存在心理異常因子、且自愿參與本研究的非音樂專業(yè)新生中挑選出36名學生參與本測試。其中患有典型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三項心理問題的新生各12名,三項共計36名新生。
表1
被試者基本信息情況表
表2
音樂欣賞活動整體設計表
表3
實驗組被試因子差異比較表
注*表示P<0.05有差異;** 表示P<0.01顯著差異;***表示P<0.001非常顯著
從表1來看,被試者的男女比例、家庭地域比例、文理專業(yè)比例基本平衡;被試者大多比較喜歡音樂,尤其對中國民族音樂、現代輕音樂比較感興趣,熱愛聽賞流行音樂,但通常自己主動聽賞音樂的情況較少,主要通過外界的媒體來聽賞音樂。
本研究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被研究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與特征進行測試,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等共九個因子項目。此外,本研究將利用spss7.0為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以便根據需要進行檢驗和方差分析。
音樂欣賞曲目的確定在整個方案設計及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結合音樂欣賞心理過程劃分和音樂治療的“同質原理”和“異質原理”,本實驗預先將樂庫中的所有音樂歸為了三大類別,即“回憶——悲傷”、“抒情——愉悅——輕松”、“激進——力量”三類,在不同階段根據實際需要來進行選擇,達到干預的效果。為確保音樂欣賞影響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活動能起到預期效果,以及從問卷調查研究的結果、本校實際和被試者音樂喜好程度的音樂類型考慮,本次音樂審美欣賞模型建構主要采取通俗易懂、大眾傳頌程度較高的音樂。
為實現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目的,本實驗將音樂治療技術和團體心理咨詢技術有機結合,分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地展開,即“準備階段”、“實施階段”與“結束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的活動被命名為“有緣相會”,該活動目的在于讓全體成員相互認識,建立最基本的信任;“實施階段”的活動命名為“曾經的回憶”和“放松心情與傾訴自我”,旨在通過引導團體成員的回憶,以釋放不良情緒;“結束階段”的活動命名為“我眼中的自己”“快樂常在”“明天更美好”,引導參與者發(fā)現自我、肯定自我,構建全新的心理機制和價值體系,實現長久而健康地發(fā)展。詳細安排見表2。
根據活動的整體性原則以及音樂欣賞活動的特點,本研究共設計6次音樂欣賞活動,每次音樂欣賞活動各設計一個主題,并將活動時長控制在1小時左右;每隔10天展開一次活動,兩個月內完成。根據實驗需要,音樂欣賞活動應在寬敞明亮的多媒體教室進行。
根據實驗反饋的結果,有關大學生性別、地區(qū)、文理分科、音樂學習經驗等差異性元素在實際實驗過程中對大學生音樂心理健康實驗研究的影響不是特別顯著,故而不再給予這方面以重點研究?!禨CL-90癥狀自評量表》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其他因子等十個因子共90個項目的測試。通過以上為期兩個月、共六次的實驗研究,實驗結果及有關數據見表3。
從實驗結果的數據可以看出,本次實驗前后兩次所測分數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4.028,P<0.001)。從實驗組被試的各因子檢驗結果來看,通過音樂欣賞干預,有些因子總分前后測差異極其顯注,比如變化最為顯著的是抑郁因子(t=4.386,P<0.001),其次是偏執(zhí)因子(t=2.723,P<0.01),再次是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性等三個因子(P<0.05)。
總體來說,音樂欣賞對存在有心理健康問題的被試者具有顯著作用,其中尤以抑郁因子的變化最為明顯,其次則是軀體化、偏執(zhí)、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性這四個心理健康因子。從這一結果即可看出,音樂欣賞能有效改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態(tài),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此次實驗活動活動在細節(jié)上也有諸多不足,通過后續(xù)的跟蹤調查和分析,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每次音樂治療的時間間隔較長,被試者在新的音樂欣賞活動中需要花較多時間去重溫前次活動的心理情境,導致被試者無法充分利用已取得的治療成果。質言之,音樂治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除了要考慮治療環(huán)節(jié)在設計上應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還應充分考慮音樂治療在時間上的有效性。
雖然,此次實驗實際上更偏重實驗室實驗,未能充分調動其他力量的參與,很難徹底從源頭上解決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是這36個被試者現在已是大三第二學期的學生,在長達兩年多的持續(xù)關注中,論文研究者通知微信群,朋友圈,QQ多方聯(lián)系,向班主任了解情況,被試者生活狀態(tài)一切正常,人際關系良好,保持經常聽賞音樂的習慣,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由此可見,本次音樂欣賞治療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