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燮 李常新
開幕式音樂會
由廣西藝術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東盟音樂周于2018年5月29日至6月3日成功舉辦。此活動由中國音協、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指導,南寧市委宣傳部支持。本屆音樂周延續(xù)傳統,縱橫古今,連接中外,精彩不斷。與北京現代音樂節(jié)、上海當代音樂周等專業(yè)音樂節(jié)相比,在廣西傾情奏響的中國—東盟音樂周呈現出獨特的景致和別具一格的音樂文化詩學意義。①
本屆盛會參會嘉賓由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0多名音樂家和23個演出團體組成。在為期6天時間里,推出20場音樂會、3場高峰論壇、1場當代音樂評論比賽和5場大師班講座,顯示了精品紛呈、名家薈萃的音樂“人”“事”內容。其中高峰論壇、音樂評論比賽、大師班講座等歷屆固定版塊呈現出音樂周深邃而廣博的學術內涵。
高峰論壇是學術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平臺。基于不同學科架構,各國音樂專家展開多元匯集的智慧碰撞,給予聽眾豐富的學術滋養(yǎng)。
論壇一,由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侯道輝教授主持。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廣西藝術學院黨委書記蔡昌卓、四川音樂學院院長林戈爾、西班牙皇家音樂學院院長法比安·帕尼索羅、越南音樂家協會主席杜洪全、上海音樂學院科研處處長錢仁平、國際現代音樂協會主席斯維能·彼得先后發(fā)言。他們圍繞當今國內外高等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趨勢、音樂周建設等問題各陳己見。葉小綱教授指出中國—東盟音樂周要滿懷“赤子之心”“高格之心”“超卓之心”,要經得起業(yè)內及人民的檢驗;蔡昌卓教授結合黨中央賦予廣西發(fā)展三大定位及教育部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等熱點話題,展現學院在中國—東盟音樂與舞蹈教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并提出音樂周構建新時代藝術交流合作“絲綢之路”的美好愿景。論壇二,來自菲律賓的桑托斯、帕納、馬爾費、穆科、希爾維特及中國學者韓寶強、付曉東、楚卓等專家的講演,加深了聽眾對菲律賓及東方音樂文化的了解與認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86歲德高望重的菲律賓音樂家桑托斯教授,以享譽世界的該國作曲家馬塞達的創(chuàng)作理念及馬氏與他本人的作品為例,講授民族性與菲律賓音樂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關系,吸引眾多學者駐足聆聽;論壇三,楊燕迪、宋瑾、白翎、【印尼】希德哈塔、【馬來西亞】趙俊毅和洛麗芳、【日本】中村典子、【以色列】艾普斯汀以及中國香港的黃學揚等學者就母語音樂文化與超音樂創(chuàng)意在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與視唱及樂器表演、教學中的綜合運用闡述己見。
開幕式音樂會 鐘峻程第八交響曲《塵Ⅲ》——古箏與交響樂隊 古箏:劉樂 越南國家交響樂團演奏 本名澈次(日本)指揮
除了高峰論壇,音樂周還邀請國內外知名音樂家陳怡、周龍、楊燕迪、秦文琛、【法】杜尚等前來舉行大師班講座。專家們潤物細無聲般的言傳身教與藝術感悟令在場聽眾受益匪淺。
作曲(鋼琴獨奏作品)比賽本屆繼續(xù)進行,共評出獲獎作品19部。何枝恒(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創(chuàng)作的《Si》、蔣牧辰(星海音樂學院)創(chuàng)作的《花山巖畫組曲》獲二等獎,另有7部作品獲三等獎(一等獎空缺),10部作品獲優(yōu)秀獎。在頒獎音樂會上,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鋼琴系教師們通過精湛的演奏技巧,表現出獲獎作品新穎的創(chuàng)作構思和豐富的音樂語匯,引發(fā)觀眾熱烈反響。
自2016年舉辦的當代音樂評論比賽乃音樂周不可或缺的學術爭鳴園地。青年學者們在比賽中顯示的前沿眼界和靈動文思值得稱道。經過激烈角逐,黃宗權(福建師范大學)《音樂使流逝的時間具有了重量——評溫德青2017室內樂新專輯》、熊至堯(上海音樂學院)《只影獨歌的彷徨困境——評2017年“交響中國風”音樂會中的管弦樂作品》獲二等獎,劉鵬(首都師范大學)、馮燦(南京藝術學院)、趙雪吟(廣西藝術學院)、李杰(貴州財經大學)獲三等獎(一等獎空缺),另評出6名優(yōu)秀獎。評委會楊燕迪、于慶新、田可文、宋瑾、吳霜五位教授的現場點評是賽事中頗為閃光的亮點。如楊燕迪教授談到,參賽文章較突出的一個問題,是面對紛繁復雜的中國當代音樂實踐時,論述多集中于作品或現象本身,缺乏歷史語境下的對比和關聯,從而難以發(fā)出擲地有聲、引人深思的觀點和評述。于慶新編審認為,鮮活的民族民間音樂事象是當代音樂評論不能忽視的重要領域,但目前在這一領域音樂評論常常遲到甚至缺席,這次參賽投稿情況就凸顯了這一問題,令人深思。
共建“一帶一路”開啟了中國與東盟合作共贏的新篇章。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地緣優(yōu)勢明顯,在推動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東盟音樂周敏銳意識到當代社會語境賦予自己重要的時代使命與歷史擔當,即音樂周不但能架起中國與東盟國家音樂文化交流互鑒的友誼之橋,也能進一步拓寬中國與東盟各國民心相通的友好之路。
從本屆開始,音樂周將每年設立東盟主題國,在活動期間重點推薦該國音樂文化,并展示該國與中國在當下的音樂交流情況。今年的主題國是菲律賓。如果說開幕式音樂會上菲律賓樂器、舞蹈與廣西壯族民歌毫無違和感的驚艷同臺是本屆音樂周觀眾與菲律賓音樂的初次邂逅,特色鮮明的主題樂器展和菲律賓音樂專場音樂會則毫無意外地吸引了千百次的顧盼。此次共有17個種類共43件菲律賓傳統樂器亮相,鼻笛、竹制蜂鳴器、竹制口簧、竹筒琴、小吊鑼等的現場演示,吸引觀眾跨越地域,身臨其境;菲律賓大學音樂學院“向前”朗德拉亞樂團通過傳神的演繹,展示該國北方高地、呂宋島中部和米沙鄢群島、南部棉蘭老島和蘇祿群島地區(qū)三種不同文化地理空間中的音樂傳統。整場演出演員與觀眾互動性極強,歌、舞、樂兼具,宛若一幅色彩旖旎的音樂畫卷,表現出菲律賓人民熱情活潑的性格和高超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與表達力。演出最后,全體演員合唱華語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引發(fā)現場觀眾強烈共鳴,全場歡呼、掌聲雷動,音樂會沸騰至本屆音樂周的頂點。
日本傳統樂器音樂會
東盟其他國家的演出亦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越南國家交響樂團此次帶來兩場音樂會,演奏中國、美國、越南、瑞士、以色列等國當代作品14首,越南Gladia弦樂四重奏團帶來的室內樂音樂會,將清新靈動、秀潤雅致的東方神采融于西方樂器與現代技法的表達,情感與技巧的表現相映成趣。馬來西亞北緯10室內樂團在表演中致力探索該國薩珮、列巴布等傳統樂器與中國民樂的對話,成為“文化有差異,音樂無國界”的生動實踐者。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東盟音樂周創(chuàng)辦伊始,就十分注重展演形式的多樣性和國際化,本屆亦不例外。來自世界不同地區(qū)的許多音樂家也在絢爛的舞臺上奉獻了光彩奪目的表演,如美國WAS小交響樂團、莫斯科現代室內樂團、盧森堡室內樂團等音樂會,有的熱烈而不失莊重,有的典雅中透著率真,有的充滿動力生氣勃勃,常常使觀眾在沉醉的遐思中邂逅新的藝術世界。
高峰論壇 廣西藝術學院黨委書記蔡昌卓教授
高峰論壇 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主席斯溫納·艾格尼斯·彼特(比利時)
“音樂節(jié)不是簡單地自我構筑,而是通過作品、個體間的相遇以及藝術家和聽眾的體驗,打開了對文化交流理解的可能性?!雹跉v經時間的磨洗,中國—東盟音樂周組織運行逐漸走向專業(yè)和成熟,已基本形成健康良好且具整體性、可持續(xù)性的藝術生態(tài)。作品、音樂家、觀眾是音樂周藝術生態(tài)系統的重要組成。
高峰論壇 菲律賓音樂學院院長凡爾納·德拉·佩納
四川音樂學院電子音樂與民族室內樂音樂會“幻境”演職員合影
音樂周上演的音樂作品大都持有開放的心態(tài)并達到不俗藝術水準。駐節(jié)作曲家一直在藝術審美和表現形式上尋求完美的“中西合璧”,即在“立足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將當代音樂豐富的內涵、多彩的表現手段、新奇的音響與傳統音樂中的可聽性以及旋律的創(chuàng)作手法、節(jié)奏節(jié)拍、調式調性、和聲、復調、音色配置等表現手法等結合”③。就本屆音樂周作品看,其創(chuàng)作觀念呈現以下幾種趨勢:其一,將個性化的少數民族樂器與大樂隊進行融合,彰顯民族性音樂語言。如陳明志教授民族管弦樂《天地樂舞》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在樂隊鋪陳的色彩與音型的基礎上,展示出蘆笙、天琴、啵咧、侗琵琶、銅鼓等南方少數民族樂器的音響特點,聽來別具匠心;其二,對民間音樂元素的深度萃取與多方位利用。如鐘峻程教授第八交響曲《塵III》將壯族民歌五聲調式的四音列結構予以引申發(fā)展,并使不同調性在縱向織體層次上同時重疊結合,古箏與管弦齊鳴帶來的音響張力更是觀眾難忘的記憶;房曉敏教授《客風》從廣東梅州羽調式客家山歌核心音調(羽、宮、商)汲取靈感,并在結構設計中借鑒民間風俗場景等敘事性表現手段,以“引歌”“戀歌”“對歌”“逗歌”“歡歌”“合歌”六個段落表現客家人質樸醇厚的風土人情;其三,探尋音樂創(chuàng)作與新興科技跨界交集的多種可能。多位作曲家在四川音樂學院電子音樂與民族室內樂“幻境”音樂會上就這一領域展開實驗。他們試圖以中國傳統哲學觀為創(chuàng)作依托,探尋在多維度空間里“顯”與“隱”(民族樂器舞臺表演、LED顯示屏與環(huán)繞多聲道)相互緣生、交互作用下構筑的新型視聽場域。
潮平闊岸催人進,風正揚帆正當時。中國—東盟音樂周廣泛的國際合作與藝術交流,極大促進了廣西藝術學院(下簡稱“廣藝”)音樂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七年來,音樂周為本土作曲家提供了展現才華的舞臺。本屆盛會本土作曲家繼續(xù)展現可圈可點的整體實力,有28首原創(chuàng)作品亮相,涵蓋交響樂、民族管弦樂、室內樂、電子音樂、合唱曲等體裁。音樂周也見證了融入世界音樂教育潮流的“廣藝”音樂學、錄音藝術、音樂表演等專業(yè)的成長壯大,記錄了學院合唱團、交響樂團、民族樂團、室內樂團、民間藝術實踐工作坊的長足進步。如華山教授指揮的合唱團專場音樂會對風格內涵與音響形式紛繁多樣的當代作品詮釋精準到位,建構出極富色彩感的音色與人聲的寬廣空間?!稄V州映像》《海耕瑤》《月亮今晚要出嫁》等作品的演繹更是技驚四座,引人入勝;蔡央教授執(zhí)棒交響樂團參演交響樂作品音樂會,不論精微的音色處理,抑或多層次的聲部連接,都做得游刃有余,顯示出良好的職業(yè)風范;華偉副教授將音樂周與錄音藝術專業(yè)課程教學有機銜接,使音樂周的拾音及音樂制作成為學生學習展示的延伸課堂。
廣西交響樂團、廣西藝術學院交響樂團音樂會 蔡央指揮
中國—東盟音樂周從創(chuàng)辦起就深刻意識到,音樂節(jié)絕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賞,需要積極融入社會,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構建,讓音樂惠及普羅大眾,照亮更多人的精神與靈魂。隨著宣傳力度不斷加大,從2016年開始,每年都有超過一萬名觀眾參與音樂周活動,其中大部分是不同年齡、職業(yè)的南寧市普通市民。承繼以往,本屆院內所有音樂會、講座、論壇均向社會免費開放,每場活動還為30位南寧中小學音樂教師預留座位,顯示出助推普通音樂教育發(fā)展的拳拳情懷。觀眾爆滿的香港竹韻小集專場音樂會和星海音樂學院嶺南民族室內樂團音樂會現場,許多心儀廣東音樂的老者相約前來,目睹老人幸福而滿足的眼神,筆者讀懂了他們對兩個樂團繼承國樂傳統并積極開拓國樂發(fā)展空間的贊嘆與欣慰。飽含嶺南韻、香江情的絲竹樂聲,宛如一條溫暖的綢帶,既連接起兩廣地區(qū)水乳交融的歷史文化,又確認與升華著祖國大陸與香港同胞情同手足、血濃于水的無限深情??蓯鄣臉访孕∨笥褌円苍诩议L的陪伴下,認真聆聽“雙姊黑白”鋼琴二重奏音樂會等演出,感受音樂會禮儀,向藝術經典學習致敬。
莫斯科現代室內樂團音樂會
香港民族室內樂團“竹韻小集”音樂會 詹永明(特邀)領奏何文川指揮
隨著閉幕式音樂會最后一個音符的消散,2018中國—東盟音樂周的美好瞬間已經定格在觀眾腦海中。走過七年光景的音樂周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音樂人事的發(fā)展運行與當代社會語境及相關促成機制密不可分,可謂中國現代音樂發(fā)展的一個縮影。今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亦是廣西藝術學院80周年華誕。中國—東盟音樂周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迎來嶄新的發(fā)展生機。作為文化傳播、知識創(chuàng)新、文明引領匯聚一身的綜合藝術平臺,它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增強公眾藝術鑒賞水平與人文素質方面取得的成績眾口皆碑;音樂周積極配合“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彰顯的“嶺南文脈、東盟風韻、全球視野”辦節(jié)特色也贏得國內外同行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音樂評論比賽 獲獎選手與評委合影 劉敬怡攝
閉幕式民族管弦樂作品音樂會 房曉敏《客風》 廣西藝術學院及廣西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演奏 劉順指揮
毋庸諱言,音樂周有亟待改進之處。首先就是老生常談的現代音樂到底聽什么、怎樣聽的問題。筆者建議音樂會中增添專業(yè)“導聆”,引導觀眾更好地理解現代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技術手法與表演特點;其次,廣西乃至嶺南地區(qū)多彩薈萃的民族民間音樂如何更好地融入音樂周,并借助新媒體力量開發(fā)打造創(chuàng)意性傳承與交流空間,使這些活態(tài)藝術資源在現代化、全球化的語境中綻放新的光彩,也值得深思。
音樂文化因交流而繁榮,因創(chuàng)意而發(fā)展,因充滿理想而改變世界。每年夏天,來自世界各地熱愛音樂的人們集結于音樂周,接受音樂的洗禮,在聆聽和體驗中抒懷自己的感悟、理想與求索。2021年,中國—東盟音樂周將與上海音樂學院聯合主辦ISCM世界新音樂節(jié),這必將繼續(xù)振奮無數愛樂人的激情與活力,為中國與世界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進步書寫更為濃墨重彩的華章!
①“詩學”(poetics)是一個用于分析傳統與創(chuàng)造之關系的專用術語,源自希臘語。音樂文化詩學所呈現的是音樂的文化思考、人事敘事、意義闡釋等學術特征,這種思考方式適用于所有音樂文化現象,筆者在寫作中予以借鑒。見洛秦《論音樂文化詩學:一種音樂人事與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載陳銘道主編《書寫音樂文化》,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頁。
②[美]馬克斯·彼得·鮑曼《全球化過程中的音樂節(jié)、音樂參與者以及心理建構》,載張伯瑜編譯《世紀之交的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90頁。
③劉?!丁爸袊獤|盟音樂周”中國作品芻議——以民族音樂素材使用的創(chuàng)新為例》,《人民音樂》2018年第5期,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