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志祥
在新世紀的美學體系的重構活動中,筆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樂感美學》是一部抓住“美”的“樂感”性能自覺重建后形而上學時代美學形上體系的專著,也是以中國特色的“樂感”概念建構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學原理的系統(tǒng)性嘗試,提出了許多迥異于傳統(tǒng)美學和現(xiàn)代美學的見解。
筆者從審美實踐中“美”是用來指稱特種快感的對象這種語義出發(fā),在中外美學理論資源中尋找最大的公約數(shù),對互有共性的思想進行約簡,并把這些具有共識的思想組織在一個合理的邏輯框架內來建構一個以“樂感美學”為名的新美學理論體系。
首先,“樂感美學”不同于“樂感文化”?!皹犯形幕笔抢顫珊?985年春在一次題為《中國的智慧》講演中提出的,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特色的一種概括,與西方的“罪感文化”相對?!皹犯忻缹W”是對以“樂感”為基本特質和核心的美學體系的一種思考和建構。其次,“樂感美學”也不是指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形態(tài)。2010年,勞承萬《中國古代美學(樂學)形態(tài)論》一書將中國古代美學形態(tài)概括為“樂(lè)學”?!皹犯忻缹W”誠然從中國古代的美學形態(tài)“樂學”中吸取了諸多有益資源,但它不只是對中國古代美學形態(tài)的提煉概括。再次,“樂感美學”不是“樂感審美學”。近幾年來,伴隨著美學研究中心從“美”向“審美”的轉變,一些學者主張將“美學”易名為“審美學”。筆者認為這種新論似是而非,堅持美學是研究美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美之學”的傳統(tǒng)用法。樂感美學是聚焦美的樂感特性之哲學。又次,“樂感美學”是不是解構之學,而是建構之學,是美學原理之重構,力圖站在新的立場,建設一種更加符合審美實踐的新美學原理。
“樂感美學”試圖為建設中國美學學科體系作出一份貢獻。
“樂感美學”借鑒美國學者大衛(wèi)·格里芬的“建設性后現(xiàn)代”概念,并吸取德國美學家韋爾施的“重構”思想,標舉解構之后必須加以再建的“重構:建設性后現(xiàn)代”方法。
所謂“傳統(tǒng)”美學,約相當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鮑姆嘉通、康德、黑格爾這段時期的美學,這是一個“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時代,以崇尚理性和形而上學、追問實體性的本質論、堅持客觀主義現(xiàn)成論和主客二分認識方法為特征。所謂“現(xiàn)代”美學,是指從柏格森、尼采、叔本華、波特萊爾到胡塞爾、薩特、海德格爾等人約一百年左右的美學,以解構“邏各斯中心主義”、崇尚非理性和形而下的現(xiàn)象學、虛無主義的本質論、堅持主觀主義的存在論和生成論以及主客合一的認識方法為特征?!胺穸ㄐ院蟋F(xiàn)代”,否定一切、解構一切。在這一點上它與“現(xiàn)代主義”是一個方向一致、走得更遠更極端的概念?!敖ㄔO性后現(xiàn)代”理論有感于現(xiàn)代美學及否定性后現(xiàn)代理論自身的矛盾及其極端主義、虛無主義缺陷,主張“在解構的基礎上建構”,也就是“重構”。
“建設性后現(xiàn)代”方法的精髓,是古代與現(xiàn)代并取,本質與現(xiàn)象并尊,思辨與感受并重,唯物論與存在論結合,現(xiàn)成論與生成論結合,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兼顧,主客二分與主客互動兼顧,以圖為人們認識美的奧秘,掌握美的規(guī)律,指導審美實踐,美化自我人生提供有益參考。
現(xiàn)象與本質,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應當都給予尊重?,F(xiàn)代美學對審美現(xiàn)象的鐘情固然自有道理,但傳統(tǒng)美學對本質的思考同樣不可一概否定。反本質主義告誡我們,美作為一種客觀實體、“自在之物”,是不存在的,在美本質問題上不要陷入“實體”論思路,這誠然是有積極的警醒意義的。不過,我們同樣應當正視反本質主義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首先是邏輯上的自相矛盾;其次是因果倒置、由果定因的問題;再次是認識上的以偏概全;復次是方法論上的武斷絕對;最后是研究結果的表象化。筆者認為,如果我們不是在形而上學實體論的意義上理解“本質”一詞,而是把“本質”視為復雜現(xiàn)象背后統(tǒng)一的屬性、原因、特征、規(guī)律,那么,“本質”是存在的,不可否定的。否定了它,必然導致“理論”自身的異化和“哲學”自身的瓦解。今天,站在否定之否定、不斷揚棄完善的新的歷史高度,從審美實踐和審美經驗出發(fā),在避免機械唯物論缺陷的前提下,對“美”的現(xiàn)象背后的統(tǒng)一性加以研究,不僅可以彌補傳統(tǒng)美學關于“美的哲學”建構的不足,而且可以補救解構主義美學的矯枉過正之處,為反本質主義美學潮流盛行的當下提供另一種不同的思考維度。
“建設性后現(xiàn)代”美學建立在對現(xiàn)代美學和否定性后現(xiàn)代美學“去理性化”“去思想化”缺陷的批判上,不僅對審美現(xiàn)象的感受能力,而且對現(xiàn)象提煉、本質抽象的思辨能力都加以強調。
傳統(tǒng)的“客觀主義”美學強調由物及我、心由象生的反映和認識,堅持主客對立二分的理性認識方法,認為美是一種客觀實體,審美認識是對客觀實體美的反映,藝術以表現(xiàn)美為己任,藝術家的全部任務就是發(fā)現(xiàn)和再現(xiàn)客觀現(xiàn)實中的美?,F(xiàn)代“主觀主義”美學強調由我及物、象由心生的反應和生成,堅持主客融合不分的情感反應方法。“建設性后現(xiàn)代”的方法論既不贊成單純的由物及我、主客二分的客觀主義,也不贊成單純的由我及物、主客不分的主觀主義,而主張在審美活動和美學研究中兼顧主體與客體,在主客契合中恪守主客二分。
作為“樂感對象”,“美”只有在審美主體的感知中才能存在。對審美主體而言,客觀事物所以成為有價值的樂感對象,原因即在于客觀對象契合了審美主體的感性閾值和心靈需要。所以,主客合一是美的心理根源。而沒有主客分立,就無所謂主客超越?!懊赖目腕w”是“產生愉快的機會”。美的事物具有某種特定的屬性和品質,決定著審美愉快的產生。審美認識中必須承認客觀對象特定的審美屬性、品質的存在及其對審美感受取向的決定性,意味著審美中包含著辨別真?zhèn)蔚目茖W認識。審美認識是一種情感反應,包含著對美的真理的科學認識,必須遵循科學認識的基本模式?!叭の稛o爭辯”只能發(fā)生在不違背美的真理或無傷大雅的形式美的范圍內。檢驗美丑真?zhèn)蔚淖罱K依據是立足于主客二分基礎上判斷的客觀真相。
美學是以研究“美”為中心的“美的哲學”?!氨举|”不僅指“本體”,而且指某類現(xiàn)象背后的統(tǒng)一性?!懊赖谋举|”作為“美的現(xiàn)象背后的統(tǒng)一性”,在審美實踐中是客觀存在的,它表現(xiàn)為“美”這個詞的穩(wěn)定、統(tǒng)一的語義,表現(xiàn)為“美”所指稱的對象產生的根源、規(guī)律、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一眼見到就使人愉快的對象,人們就把它叫做“美”。美是“愉快的對象”或“客觀化的愉快”,這是“美”的原始語義或基本語義。不過,不是所有的快感對象都是“美”的??煽ㄒ?、賣淫女等等可以給人帶來快樂,但人們決不會認同其為“美”。只有有價值的樂感對象才是美。
從“美”所覆蓋的范圍來說,美是“有價值”的“五官快感對象和心靈愉快對象”?!坝袃r值的五官快感對象”構成“形式美”。形式美并不局限在視、聽覺愉快對象的范圍,形式美也是味覺、嗅覺、觸覺快感的對象。同時并非所有的心靈樂感對象都是美。如邪教組織者眼中的人體炸彈、恐怖襲擊等。
美僅僅為人而存在,這是西方傳統(tǒng)美學和實踐美學派主導時期的中國美學界的一個基本觀點。這種觀點受到當下方興未艾的生態(tài)美學潮流的挑戰(zhàn)?!懊馈睉獮橐磺杏袠犯泄δ艿膭游锷w而存在。
美的原因、根源是“適性”。這個“性”,是審美主體之性與審美客體之性的對立統(tǒng)一。對象因適合主體之性而被主體認可為美,包括審美客體適合審美主體的物種本性、習俗個性或功用目的而美,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同構共感而美,通過人化自然走向物我合一,主客體雙向交流達到心物冥合而美諸種表現(xiàn)形態(tài)。人類具有其他動物所不及的高度發(fā)達的理性智慧,因而人類不僅會按照人類主體“內在固有的尺度”從事審美,進而感受對象適合主體尺度的美,而且能夠認識審美對象的本質規(guī)律,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進行審美,承認并感受客觀外物適合自己本性的美,從而破除人類中心主義審美傳統(tǒng),走向物物有美、美美與共的生態(tài)美學。
“美的規(guī)律”即事物成為“有價值的樂感對象”的基本法則。形式美的樂感法則主要體現(xiàn)為“單一純粹”“整齊一律”“對稱比例”“錯綜對比”“和諧節(jié)奏”。內涵美的樂感法則主要體現(xiàn)為理念的形象顯現(xiàn)和生機盎然、生氣勃勃。
“美”作為“有價值的樂感對象”,具有六大特征。第一,愉快性。這是“真”與“善”未必具備的,也與使審美主體不快的“丑”區(qū)分開來。第二,形象性。離開了訴諸感官的形象,就無所謂令感官快樂的形式美;離開了合適的形象外殼,“真”與“善”也不會轉化為生動感人的“美”。第三,價值性。所謂“價值”,是有益于生命存在、為生命體所寶貴的一種屬性,它的內涵外延比“真”“善”還大。第四,客觀性。第五,主觀性。這兩種特征是由美的價值性特征決定的。第六,流動性。美不是脫離主體價值需要的永恒不變的實體。
體不離用。美在大千世界呈現(xiàn)為多姿多彩的現(xiàn)象?!皹犯忻缹W”將形式美與內涵美劃歸“美的形態(tài)”,將現(xiàn)實美與藝術美劃歸“美的領域”,將陽剛美與陰柔美劃歸“美的風格”。
用“美”來指稱味覺對象是世界各民族的共有習慣。觸覺美又叫膚覺美,它聯(lián)系著肉欲的性感美。性感美在中外原初的人類歷史上雄辯地存在于各種性崇拜、特別是生殖器崇拜的文化風俗之中。可以說,只要對個體生命和相關的社會生命沒有危害,性快感的對象就被認可為是美的。食色美之外,嗅覺美與美聯(lián)系得最為緊密,中國古代美學提出“妙境可能先鼻觀”。視覺美與聽覺美因為距離人的基本的食色欲望最遠,自古以來受到西方美學理論的肯定和青睞。人的五覺感官還可以相互聯(lián)手構成聯(lián)覺,形成通感美。
內涵美主要表現(xiàn)為真、善的形象美,也就是本體美、科學美與道德美、功利美;此外還表現(xiàn)為物化的情感美、意蘊美以及想象美、懸念美。
“美”存在于現(xiàn)實與藝術中?!艾F(xiàn)實美”具體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非人為的“自然美”,一是人為的“社會美”。認為自然物無美可言,美只存在于藝術中,這是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邏輯推論的結果,并不符合實際。從生態(tài)主義立場出發(fā),認為一切自然物都是美的,所謂“自然全美”,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當代加拿大環(huán)境美學家加爾松。這兩種觀點都有片面之處。自然物中有的令人不快,有的使人愉快,可見是美丑并存的。自然物的美,或在于令五覺愉快的對象形式,如花之容、玉之貌;或在于對象形體象征的令審美主體精神愉悅的人格意蘊,如花之韻、玉之神。自然物的形式美源于對象形式天然契合審美主體五官的生理結構閾值,是美的客觀性、物質性的雄辯證明;自然物的意蘊美出自審美主體心靈的物化,是美的主觀性、象征性的充分彰顯。人類在美化自己的身心、創(chuàng)造兼有功利美和形式美的勞動成果的同時,還通過各種手段美化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使日常生活日益趨于“審美化”。
“藝術美”雖然也是人工產物,雖然也可以承載某種功利內涵,但它是以滿足讀者超實用功利的愉悅需求為基本特征的。藝術美依據與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呈現(xiàn)為現(xiàn)實本有的“藝術題材美”與現(xiàn)實中原來不存在的“藝術創(chuàng)造美”。藝術題材的美說到底屬于一種現(xiàn)實美。作為觀念藝術的文學體裁在反映丑的題材時,不快反應不那么強烈,因而文學擁有反映丑的題材的更大權利。藝術所創(chuàng)造的美表現(xiàn)為三種形態(tài),一是逼真的藝術形象美;二是藝術的主觀精神美;三是藝術媒介結構的純形式美。藝術既可以因美麗地描寫了美的現(xiàn)實題材而“錦上添花”,獲得雙重的審美效果,也可以因美麗地描繪了丑陋的現(xiàn)實題材而“化丑為美”,形成藝術史上“丑中有美”的動人奇觀。
西方現(xiàn)代藝術乃至后現(xiàn)代藝術中,“美”的特征逐漸被消解。其步驟大體是先取消古代藝術(如古希臘雕塑)鐘情的題材美,將題材范圍轉向丑的事物,繼而取消藝術形象的逼真美、藝術表現(xiàn)的精神美和藝術媒介的純形式美,令人不快、觸目驚心的丑成為現(xiàn)代藝術的標志,以“美”為特征的藝術隨之消亡。
“美”的現(xiàn)象豐富多彩,從風格上區(qū)分,則呈現(xiàn)為“陽剛美”與“陰柔美”?!瓣杽偯馈蹦蹫閷Α帮L骨”的推尊,“陰柔美”凝聚為對“平淡”的崇尚?!帮L骨”美具有入世精神和“感發(fā)志意”的強大教化功能;“平淡”美具有道釋的精神和出世的理想,使人在悅樂之中保持鎮(zhèn)定和諧。
樂感對象的審美主體未必是人,有感覺功能的動物都可以充當審美主體。當然,我們人類討論美感,毫無疑問應將審美主體的重點放在人類身上,著力研究人類的審美活動。
美感的本質是有價值的樂感。愉快性、直覺性、反應性是美感的三個基本特征。直覺性特征是指美感判斷是不假思索的直覺判斷。美感的直覺性是由美的形象性決定的。五覺對象的形式美直接作用于人的五官,因契合五官的生理需要立刻引起五覺愉快,美感判斷的直覺性特征相當明顯。內涵美寄托在某種特定的感性形象中,以此作用于審美主體的感官,再因條件反射性的精神滿足而呈現(xiàn)為直接感受和直覺判斷。美感不同于意識反映,而是一種情感反應,其心理機制是“反射活動”。
對形式之美的感受主要體現(xiàn)為感覺、情感、表象,對內涵之美的感受則在感覺、情感、表象之外,還要加上想象、聯(lián)想、理解。感覺、情感、表象是美感的基本元素,想象、聯(lián)想、理解是美感的充分元素,它們使美感活動更為豐富深刻。
美感活動中基本的審美方法是“直覺”與“回味”相結合、“反映”與“生成”相結合,即對形式美的“直覺”與對內涵美的“回味”。用“直覺”的方法對待內涵美,無疑不能充分領會其奧妙;用“回味”的方法對待形式美,無異小題大做,陷于牽強附會。
從結構上看,審美判斷有“分立判斷”與“綜合判斷”之分?!胺至⑴袛唷敝阜謩e著眼于審美對象的形式因素或內涵因素作出的審美判斷,“綜合判斷”指綜合審美對象的形式和內涵對事物的整體審美屬性作出的審美判斷。從審美的心理機制上看,審美反應的興奮程度與審美刺激的頻率密切相關。令人激動不已的美感就處在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既不失和諧共振,又生生不息、光景常新的創(chuàng)造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