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楠(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課形式。課程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而研究課程模式的目的就在于從多樣的課程實踐和理論上進行分析,合理歸納,構建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教育模式。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網絡對人們的音樂生活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學生們知識的來源不再局限于書本和教師,而是通過網絡被無限地擴展?!拔⒄n”這一有賴于網絡的新型模式就能很好地解決以上的問題,讓基本音樂理論課程的學習更高效、更全面。
“微課”是以闡釋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的在線視頻(5~10分鐘)為表現形式,以教學應用為目的的網絡在線教學視頻。這個概念最早在2011年由可汗學院Sal m an khan創(chuàng)造的“微教學視頻”引入國內,引發(fā)了“微課”的思考與討論;2012年9月,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組織“中國微課大賽”,引爆全國“微課”建設熱潮,展示了140多件維克作品,涉及器樂、聲樂、音樂教育等領域,促進了“微課”的發(fā)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計算機網絡的普及,視唱練耳也需要將課程內容與方法內化創(chuàng)新,理論實踐相結合。引入“微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之外利用自己網絡的“碎片”時間進行有效學習。
如今教育界已經認識到“微課”的優(yōu)勢,各高校老師也都在積極的探索。因此重視新模式下師生關系的變化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問題,使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
1.“微課”教學的設備保證
教學實現的網絡條件是以普通高校100M bi t/s校園網為基礎,要求支持多媒體的寬帶網絡系統(tǒng),終端設備要求具有顯示和處理教學活動中的視頻、音頻等信息和進行加工處理多種信息類型的能力,通過網絡傳送到其他終端,它包括多媒體電腦、手機等。教師和學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資料的上傳、閱讀、互動等。
2.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制定
“微課”的實施應將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及時制定,并針對音樂各專業(yè)的學科特點、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分析,將教學目標、課程設置、評價方式等適當的調整。
先確定教學目的,再明確講授內容。然后選擇制作軟件、PPT、Cam t asi a st udi o、微信群等。最后設計和制作“微課”,微課的講授時間集中在5-8分鐘,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均在網絡中。設計“微課”、編寫教案就尤為重要?!拔⒄n”的設計要短而精,“短”是將某種知識點用簡潔精練的語言講述,并配以易于理解的圖片形式,圖文并茂。也可以設計成畫外音的形式,要注意畫外音不同于講課,不需要事無巨細的闡述,要突出重點、難點,讓學生樂于記憶、易于理解。
“微課”的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交互式教學方法為基礎,設計出以音樂“微課”為媒介的“介入互動式”教學新模式,這種新模式的核心要素是音樂“微課”,學生與教師以平等的關系介入教學活動,學生和教師之間可以進行交互式討論。教學的實施者是教師制作“微課”;主體是學生,通過體驗接受新知識,并反饋給教師。教師和學生交流的媒介是“微課”平臺。教師、學生、“微課”三者之間形成了一種三維立體的交互關系。這種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將他們的碎片時間利用起來,教師也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視唱練耳教學的新模式如下圖:
1.學生主體化增強,主動性提升
基于“微課”模式下的視唱練耳教學強調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和教師主動地、隨時地交流,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更強調個性化、能力化的培養(yǎng)。
2.學習模式開放化
新模式將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單一的學習區(qū)域擴展到了網絡上,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訪問和學習,并可以隨時與教師交流,教師亦可以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個性化練習。同時可以利用網絡中大量的優(yōu)質資源彌補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內容單一、時間有限的缺點。
3.評價方式多元化
以往的評價方式局限于卷面考核。通過“微課”的教學模式,可以將學生的參與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等逐一納入到新的評價體系中。同時學生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等做到反饋,做到師生互評。
4.教學資源共享
新模式采用音樂視頻、音頻的教學方式,并且教學組織方式多樣,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單獨教學等模式。音樂資源數據量小,易于網絡傳輸。還可以建立“微課”視頻庫中,方便學生查閱,教師之間互相交流和共享,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升。
總之,“微課”的教學模式給我們的視唱練耳教學帶來了新的變化,相應的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與發(fā)展,使其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科建設是接下來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