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墓葬既熔鑄了石工的技藝與產品模式,又帶有贊助人強烈的個人意愿,二者的此消彼長左右了墓葬風格的變化。
2016年9月,我們在習水一座崖墓上發(fā)現(xiàn)銘文,當時辨識出“熹平五年”(176)幾字,確認這是目前貴州境內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紀年崖墓,較此前發(fā)現(xiàn)的三岔河蜀漢章武三年(223)崖墓早了47年。兩年后的2018年9月,我們再度對該墓進行復查,用宣紙將銘文悉數拓下后識別出了更多的文字,同時也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并引發(fā)了新的思考。
這座崖墓坐落在大坡鎮(zhèn)建筑村海漁組河咀,習水河南岸田間一方獨立的巨石上,當地人稱蠻洞子或蠻子洞,傳說是“蠻人”的居所。墓距地面高140厘米,墓室呈橫長方形,寬185厘米、進深78厘米、高56—78厘米。墓門左右兩側陰刻幾何形雙闕,墓門上端刻相向的雙魚,以及禽鳥、長方形與三角形圖案。銘文陰刻在墓門上方一塊微凸的崖壁上,隸書,自右向左書:
熹平五年二月三日作,廣漢新都李元伯(?)鏤。□□直錢五千又(?)十……
除十分重要的紀年信息外,銘文還顯示,開鑿該墓的是來自時之廣漢郡新都縣的李姓石匠,即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qū)一帶,距習水數百公里之遙。其后的“直錢五千”等應指工價。
在早先同樣于習水境內發(fā)現(xiàn)的一座南明時期的崖墓上,則有“匠士永合巴三縣,皇明永歷四年正月廿二日為記”的銘文,其中的“永合巴三縣”應指永川(今重慶永川區(qū))、合江(今四川合江縣)、巴縣(今重慶巴南區(qū))三地,即鑿墓的匠人來自此地,修墓的時間在南明永歷四年(1650)。
兩座墓葬的年代相去近1500年。千余年來,不斷有川渝石工長途跋涉,南下黔北為此中居民提供開鑿崖墓的技術服務。川中數以萬計的漢晉崖墓,為石匠技藝的成熟和產品模式的輸出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這是黔北崖墓與四川崖墓風格趨同的重要因素。
石匠在其開鑿的墓穴上銘刻下自己的名字,這一則可能是受戰(zhàn)國以降“物勒工名”傳統(tǒng)的影響,勒名以示負責;一則也可能有利用題記宣傳自己的產品,以廣招徠的私心。部分題記上用錢米若干的記載,則流露出贊助人通過技藝高超的石工以及不惜工本的開銷彰顯孝心的努力。
一座墓葬既熔鑄了石工的技藝與產品模式,又帶有贊助人強烈的個人意愿,二者的此消彼長左右了墓葬風格的變化。石工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為不同社會身份、不同需求的贊助人提供不同產品模式的經驗積累。贊助人由于社會身份的不同、財力的多寡,訴求也會發(fā)生變化。墓葬最初的功能是儲藏棺槨,由于傳統(tǒng)的縱向因子以及時代風尚的橫向影響,墓葬又被賦予表達生前社會身份和追求往生世界等多種意愿。當贊助人財力愈雄厚、對生前、身后世界的表述意愿愈強烈時,往往會導致石工打破既有的產品模式,為贊助人提供新的產品方案,由此就可能引發(fā)墓葬風格的新變化。部分崖墓上繁縟的圖像,就是墓主生前社會身份及其往生即將去往的新世界的符號化象征。
不難發(fā)現(xiàn),黔北已知的上百座崖墓在千余年的時間軸里,其風格變化并不大,因而存在將從漢代到明代不同時期崖墓進行細致年代區(qū)分的困難。這表明石工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固化產品模式在墓葬營建中占有主導性話語權,贊助人社會身份表述的訴求不強。換言之,黔北崖墓的使用者生前的社會身份普遍不高,應是當地中下層居民,至于其為漢人或非漢人群,目前的信息不足以作出準確的回答,可能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