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智宇
摘要:目前學界多數人認為王世貞主“格調說”,而“格調說”一論多給人以法度形式的聯想,并忽視了“情”“意”“氣”等,本文以“情采”二字總“情”“意”“氣”等,探討王世貞文學觀中的格調與情采。
關鍵詞:王世貞;格調;情采
王世貞的“格調”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其第一層是對作品字面等形式的規(guī)范,第二層是對作品的內涵的品質的規(guī)范,即情采。
形式規(guī)范之“格調”,追求“法度”精妙,從“字法”“句法”“篇法”三方面展開,“字法”是“法度”的基礎,可以“點掇關鍵”;“句法”是“法度”的核心,它以“字法”為基礎,可使“字法”的運用達到“有不見字法者”的境界,“句法”整合著“字法”,“句法”需要“篇法”去規(guī)矩它,理順它,以使文章神采流動;“篇法”是“法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統(tǒng)籌全篇的作用。王世貞認為注重形式可以使文章在大處結構謹嚴渾然一體,在小處含蘊深厚變化多姿,正如方孝岳所說“文學所以能動人,究竟不能沒有美的外形,由其外表上聲容構造之美以窺其立言之情致,這種意思很重要”[1]。
意味規(guī)范之“情采”,并不見于《藝苑卮言》,它在《文心雕龍·情采》中得到了發(fā)揮:“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此“采”即“文采”;劉勰還說“心術既形,英華乃贍。吳錦好渝,舜英徒艷。繁采寡情,味之必厭”,此“心術”是動筆前的構思,是一種創(chuàng)作期待,包括“情”“意”“氣”等,并以情領之、總之。
“格調”是對作品形式方面的規(guī)范,“情采”是對作品意味的規(guī)范,二者合而為一,便成就了具有話語含蘊屬性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格調”是一種具體粗糙的手段,而“情采”是一種高深莫測的技法。
在一個完整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在主體的感知運思階段,王世貞認為“意在筆先”、“情采”在前,因為創(chuàng)作主體對“情采”一貫的期待使得他的審美情趣、氣質稟賦受到影響,他總是看到那一類事物,并總是由那一類事物產生某種一貫的情思,當他決定動筆了,才考慮到“格調”的規(guī)范,這是一個“驚訝”的過程。
在具體的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創(chuàng)作主體忙碌于如何表情達意,總是思索著如何使他那方才獲得的“情思”與“格調”和諧,特別地,“情思”會沖破“格調”的限制,這便是不“以文害意”,此所謂“筆隨意到,法不累氣”[2],這是一個“癲狂”的過程。
在檢省回味階段,創(chuàng)作者喬裝一變成為隱含讀者,去賞讀自己的文字,檢省評述字字句句,總體感悟“格調”與“情采”的關系,看它們是否平衡和諧適中理想,此所謂“神與境合”、“有境必窮”、“臺閣山林,絕跡大漠,豈不快哉”,這是一個“迷醉”的過程。
“情采”伴隨著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格調”具體作用于實際創(chuàng)作和檢省回味階段。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是一個“始驚”“次狂”“終醉”的過程,是一個“情采”與“格調”不斷磨合以達到和諧的過程,正所謂“內容和完全適合內容的形式達到獨立完整的統(tǒng)一,因而形成一種自由的整體,這就是藝術的中心”。
如此,“入乎格調,出乎情采”,便可以呈現出一種“境”,這個“境”融匯含蘊了“字法”“句法”“篇法”以及“情”“意”“氣”。王世貞所贊賞的佳境有一些明顯的特點,即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情景交融。他認為“‘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是中唐佳境”;“‘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此是太白佳境”;“句如‘風生萬馬間,又‘馬渡黃河春草生,皆佳境也”。
而如何做到入乎“格調”,出乎“情采”并成功營造佳境,除卻上文所提具體規(guī)范,還要為文者有“悟”的能力。王世貞說在《藝苑卮言》中說“西京、建安,似非琢磨可到。要在專習,凝領之久,神與境會,忽然而來,渾然而就。無岐級可尋,無色聲可指。三謝固自琢磨而得,然琢磨之極,妙亦自然”。如此,我們認識到“悟”,何其難也!
要有所“悟”,王世貞認為首先“須銓擇佳者,熟讀涵泳之,令其漸漬汪洋”,然后才能“氣從意暢,神與境合,分途策馭,默受指揮”。要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廣泛閱讀加深陶冶,所謂功在不舍,總會有量變而為質變的一天,這種質變是不經意的,似偶然而又有著它的必然性。這時候創(chuàng)作者才可以“格調”之下,妙筆生花,言為心聲,“情采”如河,綿綿不絕。
王士禎在《漁洋詩話》里面說:“弇州《藝苑卮言》品騭極當,獨嫌其黨同類,稍乖公允耳”,這是對王世貞極高的評價。后人總帶著諸如王世貞是主復古派操柄者等有色眼鏡看待王世貞,進而對其文學觀多有批判,這是不妥的。它的復古,在人心不古文風日下的歷史區(qū)間樹立了偉岸的文學標桿,引領了文學創(chuàng)作,振興了文風。他的文學觀極為豐富,是以古之格調,涵泳當時情懷,是入乎“格調”,出乎“情采”。
參考文獻:
[1]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中國散文概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7:213.
[2]王世貞.藝苑卮言校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