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笑菊
大多數人對文學的理解并不透徹,認為文學無非就是字、詞、句、段及其分析,其實不然,文學知識博大精深,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通過語言訴說著我們民族的偉大,同時文學的學習對于個人素養(yǎng)以及人格魅力的養(yǎng)成至關重要。關于小學文學教育的討論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但小學階段文學教育的現狀并不容樂觀。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新知識,接受新鮮事物最快的時期,因此在小學階段要將文學與教育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很多人認為文學和語文是同義詞,其實這種解釋也可以認為是正確的,文學是語文教育的精髓,本質上來說,語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以及思維能力,而培養(yǎng)學生這些能力的載體就是文學,小學階段接觸到的文學一般都是比較簡單的、形象的、活潑的,適合小學年齡段兒童閱讀,通過閱讀這樣的讀本,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審美能力都會得到提高,這也是語文教育的目的,因此,文學是語文教育的寶貴資源,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將文學與教育相結合,用文學來豐富教育以實現教育目標的達成。
要實現語文教育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就需要進行大量的閱讀,同時閱讀的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上,學生要走出課本,進行大量課外閱讀。閱讀也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成長有很大的益處,一方面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都會提高,更重要的是大量閱讀能增長學生的見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由此可見閱讀對學生的重要性。而文學就是課外閱讀的延伸,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可以不斷滲入文學,詩歌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人物傳記能夠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和精神;小學類的文學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科幻類的文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文學與教育結合。
所謂認知能力就是學生對事物和世界正確認識的能力,認知能力是學生適應社會生存的必要條件,而文學與教育的結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文學作品都是正面的讀物,其中蘊含著很多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生通過閱讀,能夠正確認識世界,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所謂的審美能力就是發(fā)現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以及高尚的、有意義的生活情操。文學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美,通過文學與教育的結合,學生可以通過文學領略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文學與教育的結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這兩種能力能讓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教育作用是文學與教育結合的最本質的作用,具體而言,它的教育作用表現在小學文學中經常通過語言塑造藝術形象,這些藝術形象符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通過文中藝術形象獨特的魅力在讓學生對基本知識有一定認識之后,吸引學生并且感染學生,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受到感染和震撼,讓學生以文中的形象為榜樣。不斷接受文學的熏陶,能夠激勵學生形成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頑強的意志、堅強的人格、遠大的理想等,這些將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產生影響,因此文學與教育的結合有深遠的教育作用。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從其本身而言對學生的成長意義重大,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將其與教育相結合,一方面文學是語文教育的寶貴資源,另一方面文學是課外閱讀的延伸,而文學與教育結合的意義體現在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其教育意義,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由此可見文學與教育相結合有利于學生長遠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