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峰 熊靜 田道法 吳婷
慢性鼻-鼻竇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病程長,容易遷延復發(fā),以流膿涕、鼻塞、頭痛、嗅覺障礙等為主要特點[1]。隨著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技巧的日益成熟和內鏡技術的不斷更新,鼻-鼻竇炎的有效率和復發(fā)率都得到明顯改善,更多的醫(yī)生認識到鼻竇術后綜合治療與手術同等重要,其中術腔沖洗由于操作簡單方便、臨床療效較好日益受到重視。筆者根據臨床經驗總結研制出芪香液,應用于濕熱型慢性鼻-鼻竇炎功能性鼻內鏡術后的鼻腔沖洗中,臨床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2015年1月~2016年1月就診于岳陽市中醫(yī)醫(yī)院耳鼻咽喉科門診及病房并符合納入標準的濕熱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36.74±9.57)歲,病程(1.98±0.65)年。對照組:40例,男性 20例,女性 20例,平均年齡(37.11±9.21)歲,病程(2.02±0.35)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 慢性鼻-鼻竇炎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制定的“慢性鼻-鼻竇炎的診療指南”確診[2]。
2.2 慢鼻淵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慢鼻淵”的診斷標準確診[3]。
2.3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王士貞主編的新世紀(第2版)全國高等中醫(yī)院校教材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4]、鼻淵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5]。
脾胃濕熱:多見于急性鼻淵后期。鼻塞,流涕纏綿不愈,伴頭昏,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鼻黏膜充血腫脹,鼻腔內有較多黃濁分泌物。舌苔黃膩,脈濡數。
膽腑郁熱:多見于急性鼻淵,或慢性鼻淵急性發(fā)作。鼻塞、頭痛較甚,涕多色黃而濁。身熱,口渴,大便干燥。鼻黏膜充血明顯,且腫脹,鼻腔內可見較多膿性分泌物。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納入標準:①年齡在18~60歲之間;②主要癥狀:流黏性、膿性涕,鼻塞;次要癥狀:頭面部脹痛,嗅覺減退或喪失,符合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癥狀,其中至少擁有一個主要癥狀;③符合慢性鼻-鼻竇炎Ⅱ型(伴鼻息肉)診斷標準(有內鏡及CT檢查結果支持);④有3個月以上病程;⑤符合中醫(yī)辨證為脾胃濕熱證、膽腑郁熱證,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或>60歲者;②具有嚴重臟器功能損害或血液系統(tǒng)等疾?。虎鄄溉?、妊娠及其他手術禁忌證者;④過敏體質、對本藥過敏或對本藥出現任何不良反應者;⑤不能按規(guī)定用藥、按時復診等研究者認為依從性較差,不能合作者;⑥正在參加其他藥物試驗者,或1個月內參加過其他藥物臨床試驗的患者。
剔除標準:①未按要求進行治療或研究過程病情加重,自行要求退出者;②發(fā)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合并其他病癥和特殊生理變化,不宜繼續(xù)接受試驗者;③因其他各種原因療程未結束退出試驗、失訪或死亡的病例。
4.1 治療組
予芪香液鼻腔灌洗,芪香液藥物組成:黃芪15g、廣藿香 15g、生地 12g、薏苡仁 15g、辛夷 10g、菊花10g,由我院制劑科制成溶液,每次沖洗按每50ml芪香液加入200ml 0.9%溫氯化鈉注射液使用。
4.2 對照組
予0.9%溫氯化鈉注射液250ml鼻腔灌洗。
4.3 手術方法
所有病人的手術均采用Messerklinger術式,由臨床經驗豐富、手術技術熟練的高年資醫(yī)師施行手術,具體手術范圍根據病人的病情而定。術后常規(guī)處理:血凝酶(1單位/次,1次/日)靜脈推注,頭孢呋辛(2.0g/次,2次/日)靜脈滴注5天,術后 48小時內取出鼻腔鼻竇填塞材料,術后1月內每2周行鼻內鏡檢查、鼻腔清理1次,術后行鼻腔灌洗,分別在術后 5、9、12、20 周復查鼻腔情況。
4.4 沖洗方法
從術后第3天開始的一周內,由醫(yī)生將吸引器頭探入上頜竇和篩竇區(qū)術腔進行沖洗;術后第8天開始病人自行使用鼻腔沖洗器沖洗,頭略前傾,將沖洗器橄欖頭塞進前鼻孔,另一端置于清洗藥瓶中,擠壓負壓球(每次擠壓時力度需均勻),每側沖洗量約125ml,每次沖洗250ml。術后第3天起1周內每日沖洗1次,連用2周后再改為每周沖洗1次,直至滿3個月。
5.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2012年昆明會議標準”[2]。病情完全控制:癥狀完全消退,VAS總評分為0分,手術后內鏡檢查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水腫消失,無黏性或黏膿性分泌物,上皮化良好。病情部分控制:癥狀明顯改善但未完全消退,術后VAS總評分為3分或以上,手術后內鏡檢查表現為竇腔黏膜部分區(qū)域水腫、肥厚或肉芽組織形成,有少量黏性或黏膿性分泌物。病情未控制:癥狀無改善或無明顯改善,各項評分與治療前無顯著差異,手術后內鏡檢查表現為竇腔黏膜充血水腫、息肉組織形成或結締組織增生,較廣泛粘連,竇口狹窄或閉鎖,有黏性或黏膿性分泌物。隨訪期為術后3個月,病人治療前后各進行一次主客觀評估。
5.2 Lund-Kennedy評分[6]
在鼻內鏡檢查下對鼻腔內的病變:息肉、水腫、鼻漏、瘢痕、結痂等指征進行療效評定,每側0~10分,總分20分。評估過程中,若病人為單側手術,則單側得分即為最終得分;若為雙側手術,則兩側得分后取平均值;本研究入選病人均為雙側鼻腔手術,共計80側。
5.3 SNOT-20量表[7]
記錄該病對病人生活的影響,包括鼻部癥狀及全身不適,如:擤鼻涕、打噴嚏、流清鼻涕、咳嗽、鼻涕倒流、流膿鼻涕、耳悶脹、頭暈、耳痛、頭面部疼痛、學習及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沮喪/焦躁、憂慮、感覺不安/難堪、難以入睡、容易蘇醒、睡眠質量不好、醒后覺得累、疲倦等,共20項,根據癥狀輕重判斷手術效果。0分:全部癥狀消失,鼻腔通氣恢復,無明顯不適,很滿意;1分:5/6癥狀消退,基木滿意;2分:4/6癥狀消退,感覺良好;3分:3/6癥狀消退,感覺時好時壞;4分:2/6癥狀消退,感覺無明顯改善;5分:癥狀無改善,不滿意。
5.4 平均術腔清潔時間
術后第 1、2、4、8、12 周鼻內鏡檢查記錄鼻黏膜轉歸情況(黏膜滲血停止,偽膜基本消退,痂皮基本消失,術腔輪廓清楚為術腔清潔)[8];統(tǒng)計術腔清潔的例數及所占比例,計算平均術腔清潔時間。
5.5 平均術腔上皮化時間
術后第 4、8、12、20、24 周鼻內鏡檢查記錄術腔上皮化情況(術腔黏膜薄而光滑,與骨壁緊密相連,術腔各部清晰,竇口通暢為術腔上皮化)[8]。
5.6 復發(fā)判斷標準
術后6月隨訪期間出現慢性鼻-鼻竇炎典型的臨床癥狀、體征及影像學征像。
5.7 中醫(yī)證候療效標準
全身癥狀分級量化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進行癥狀積分統(tǒng)計,對鼻塞、流濁涕、頭昏痛、嗅覺減退、倦怠乏力、胸脘痞悶、納呆食少、口苦咽干、小便黃赤、大便溏薄等癥狀按無、輕、中、重度分別計0、1、2、3分。顯效:中醫(yī)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證候積分大于或等于70%;有效:中醫(yī)臨床癥狀好轉,證候積分大于或等于30%;無效:中醫(yī)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小于30%。計算公式:有效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運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先對各變量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計量資料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 1 Lund-Kennedy 評分比較(±s)
表 1 Lund-Kennedy 評分比較(±s)
注:經 t檢驗,術前、術后 1 月 t值分別為 1.03、0.95,△P>0.05;術后 3 月、術后 6 月 t值分別為 3.43、2.75,▲P<0.05。
組別 例數(n) 術前 術后1月治療組 408.78±2.15△ 3.92±1.02△對照組 408.92±2.13△ 4.22±1.23△術后3月2.53±1.03▲3.18±1.31▲術后6月1.25±0.84▲2.12±0.92▲
結果顯示:兩組術前、術后1月相比較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差異;術后3月、術后6月治療組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經檢驗t值3.43、2.75,P<0.05,具有差異性。
表 2 自覺癥狀(SNOT-20)評分比較(±s)
表 2 自覺癥狀(SNOT-20)評分比較(±s)
注:經t檢驗,兩組術前、術后1月、術后3月、術后6月△P>0.05,治療前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n) 術前 術后1月治療組 4018.67±2.01△ 15.82±1.42△對照組 4018.87±2.1316.18±1.43術后3月11.53±1.24△13.25±1.42術后6月8.53±1.24△9.74±1.28
結果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術前與術后1、3、6月相比P<0.05,癥狀改善具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自覺癥狀改善更為明顯,治療組與對照組術前、術后1月、術后3月、術后6月組間相比無顯著性差異。
表3 兩組術后術腔清潔時間的比較(例,%)
采用卡方檢驗分析:兩周內治療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不顯著(P>0.05),第4周治療組與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8、12周兩組之間差異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基本都在術后4周內完成術腔清潔,治療組平均術腔清潔時間為(2.06±0.55)周、對照組為(2.45±0.63)周,兩組平均術腔清潔時間經t檢驗,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4 兩組術腔上皮化情況的比較(例,%)
采用卡方檢驗分析:12周內治療組和對照組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0周兩組之間療效基本相同,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基本都在術后12周內完成術腔上皮化,治療組平均術腔上皮化時間為(8.71±2.35)周、對照組為(10.04±2.12)周,兩組平均術腔上皮化時間經t檢驗,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5 兩組治療后6個月復發(fā)率比較
結果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術后復發(fā)率對比,治療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表6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例)
結果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術前相比P>0.05,證候積分對比無差異性,治療組與對照組術后1月、術后3月、術后6月相比有顯著性差異,術后6月t=3.94,P<0.05差異性具有顯著性。
表7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例,%)
結果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經卡方經驗,治療組比對照組療效更明顯。
慢性鼻-鼻竇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部分難治性、復發(fā)性鼻-鼻竇炎更屬疑難病范疇。其主要表現為鼻塞、膿涕、頭痛,常導致病人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嗅覺下降、食欲減退等癥狀,由于鼻為上呼吸道入口,下連下呼吸道,遷延不愈容易誘發(fā)咳嗽、哮喘、氣管、支氣管或肺部炎性并發(fā)癥,本病具有病程長、反復發(fā)作、不易根治等特點,單純靠藥物治療不論中藥還是西藥,雖然可以獲得一定的療效,但往往病程纏綿難以根治。目前公認的外科治療首選鼻內鏡下鼻竇功能性手術[2],但鼻竇炎的療效預后是多因素相關的,完成鼻內鏡手術只能認為是整個治療過程的開始,術腔黏膜恢復轉歸的階段易出現術腔黏膜水腫增生,分泌物及血痂潴留鼻腔,術腔囊泡、肉芽組織的增生,感染等因素均影響鼻竇黏膜的康復,導致術腔上皮化過程的延后,并可再次阻塞鼻竇或術腔,引流通道再次受阻,最終導致慢性炎癥甚至鼻息肉的再發(fā)生。所以,手術治療和術后處理是術后不可分隔的治療手段[10]。術后常用各種沖洗液如生理鹽水、林格液、甲硝唑、三聯液等進行術腔灌洗[11,12],以達到清除積血和血痂、減輕組織水腫、改善鼻黏膜纖毛運動功能的作用。選擇中藥制劑作為術腔沖洗液,對鼻腔黏膜纖毛擺動頻率及纖毛傳輸速度有明顯改善,能很好恢復鼻腔、鼻竇黏膜纖毛的功能[13,14],既具有顯著的藥物治療作用,又無刺激,無毒、副作用,近年來逐步得到開發(fā)使用。
筆者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鼻炎、鼻竇炎、鼻息肉等疾病的研究,對鼻科疾病病因病機有獨到的認識,結合我國南方地區(qū)氣候潮濕,飲食辛辣,致使胃腸積熱;外感濕邪,濕邪困脾,郁久化熱,邪熱上蒸鼻竅而致病,痰、熱、濕、瘀互結是主要的病機。圍手術期[15]由于鼻竇黏膜炎癥持續(xù)存在,以及手術本身帶來創(chuàng)傷,致使鼻腔處在“余毒未盡,氣滯血瘀”[16]的狀態(tài),機體正虛邪阻,氣滯血瘀,痰瘀互結,致使術腔炎癥遷延、肉芽生長、創(chuàng)面不愈,影響手術預后。芪香液是針對鼻竇炎圍手術期的經驗方,具有益氣涼血、清熱排膿、芳香通竅功效,臨床上用于鼻腔鼻竇灌洗、鼻霧化吸入,療效頗佳。方中藿香芳香化濕、清熱排毒為君藥;黃芪補氣排毒為臣藥;生地清熱涼血,薏苡仁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菊花清利頭目,清熱利濕,排膿除涕共為佐藥;辛夷辛溫芳香之品,輕清上浮,宣通鼻竅,亦作引經之用,為方中使藥,以利術腔的引流,竇口的通暢。芪香液理法方藥和鼻竇炎圍手術期的病機相符,共奏益氣涼血、清熱排毒、芳香通竅之效。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中含有甙類多糖及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對免疫系統(tǒng)具有廣泛的影響,能增強免疫,增加NK細胞的活性,促進細胞生長和再生[17]。藿香水煎劑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薏苡仁具有免疫、影響胃腸功能及利尿、降血糖等作用。菊花具有抗炎抗病毒,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辛夷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其對鼻黏膜有收斂和保護作用,能降低組織毛細血管通透性,使分泌物減少,使局部微血管擴張、循環(huán)改善,促進分泌物吸收和炎癥消退,局部應用有抗炎和鎮(zhèn)痛作用。整個組方的初步藥效學顯示其具有良好的改善微循環(huán)、消炎鎮(zhèn)痛作用,從而改善由炎癥所致的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
運用芪香液鼻腔灌洗,使其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鼻腔及鼻竇黏膜,充分發(fā)揮中藥的功效,能促進術后術腔黏膜的轉歸,減輕病人局部癥狀,縮短恢復時間,治療優(yōu)越性愈加凸顯,同時這種給藥方法減少了藥物用量,降低了藥物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