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娟
“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可見古代冬天有多漫長;而“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足以看出古時冬天有多寒冷。如此漫長寒冷的冬天,古人是如何度過的?
在沒有空調(diào)、暖氣的農(nóng)耕時代,古人取暖的主要方法是烤炭火。不過,這烤火取暖也分三六九等。
窮苦人家一般都用泥制的盆裝燒火做飯剩下的灶灰來取暖。后來有了火塘,也叫火坑,內(nèi)有孔道,與灶臺相通,燒飯做菜時柴火燃燒產(chǎn)生熱量通過孔道進入坑內(nèi),使坑內(nèi)溫度加升。
富貴人家則是用木炭來取暖,裝木炭的器具也更加精致和考究,有火盆、熏爐、手爐、足爐等,不一而足?;鹋枰话闶怯勉~制成的。熏爐就是火盆外面加上一個籠罩,下部為盆,上部為罩,防止失火或掉進別的東西。手爐是方便手握的小火爐,內(nèi)置炭火,爐外加罩,形狀多樣。足爐比手爐大,是用錫或銅制成,民間稱“湯婆子”,裝上熱水,可以放到被窩里焐腳,與現(xiàn)代的熱水袋相似。宋代黃庭堅詩云“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這種暖具。
宮廷中取暖的方式就更絕了。漢朝時皇宮就建造了“溫室殿”。據(jù)《西京雜記》記載,殿內(nèi)有各種防寒保溫的特殊設(shè)備,如壁面披掛錦繡,以香桂為主,設(shè)云母屏風(fēng),有鴻羽帳,地上鋪著西域毛毯等。明、清皇宮有了“暖閣”,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俗稱“火墻”,墻下挖有火道,炭口里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這種火道還直通皇帝的御床和殿內(nèi)其他人睡覺的炕下,形成“暖炕”。宮中取暖用的炭也不是尋常百姓家的炭,而是一種“瑞炭”?!堕_元天寶遺事》中有記載:“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余。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燒于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宮廷里還專門設(shè)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相關(guān)事宜的機構(gòu),比如惜薪司,就是專管供應(yīng)皇宮內(nèi)薪炭的機構(gòu)。不要小瞧這些機構(gòu)的官員,他們在明代是很有地位的,可以直達皇帝御前奏事,有“近侍牌子”之稱。在燒炭的配額上,不同身份也各不相同。乾隆年間,宮內(nèi)每日供應(yīng)的標(biāo)準(zhǔn)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
古人除了烤火取暖,暖和的衣服也必不可少。利用動物皮毛、禽鳥羽毛做冬裝,是古人御寒最早想到的辦法之一。上古堯帝便冬天穿裘皮衣,夏天穿粗布褂?!俄n非子·五蠹》中有記載:“冬日麂裘,夏日葛衣?!濒檬怯绣X人的冬裝,類似于現(xiàn)在的“皮草”。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屬于奢侈品,為達官貴族所穿;鹿裘、羊裘則品質(zhì)略遜一籌,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當(dāng)時的中產(chǎn)階級了。《紅樓夢》中,王熙鳳“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wù)?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林黛玉“大紅羽紗面白狐貍里的鶴氅、青金閃綠雙環(huán)四合如意絳、掐金挖云紅香羊皮小靴”,奢華之極。普通百姓只能穿袍了。從史料記載來看,上古三代人們已普遍開始穿袍了。袍是上衣和下裳連成一體的長衣,有內(nèi)外兩層,夾層里放入柔軟的御寒填充物。袍也有高檔與低檔之分,如果夾層里所填的是“ ”,即蠶絲絮,稱為“繭”;如填充的是“ ”,即絮頭等,才叫“袍”。
寒冷的天氣雖然十分難熬,但古人卻不忘苦中作樂,創(chuàng)造了許多冬日消遣的方法,把嚴寒的冬天過得極有情趣。我國民間一般將冬至叫作“數(shù)九”,即從冬至開始,每隔九天分為一個“九”,共分成九個“九”,數(shù)到八十一天時便“九盡桃花開”。數(shù)九習(xí)俗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產(chǎn)生,元代形成了一種頗為風(fēng)雅的畫九九消寒圖。畫素梅一枝,花八十一朵,從冬至日起,每日染紅一朵?;ㄍ繚M則寒消。還有一種小孩喜歡的畫法,就是把“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fēng)”或“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九個字寫下來,然后再用白紙蒙上,影寫成空心字。九個字的繁體筆畫每字九筆,每天描一筆,描完之后,正好是嚴冬過去,春暖花開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