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尤之
正月初八,是這個春節(jié)少有的晴天。陽光暖暖地飄忽,金色光芒縷縷灑落。這樣的午后,不去享受陽光實在是可惜了。我家陽臺的外面,是個露天大陽臺,——車庫屋頂改造的。坐到了大陽臺上,太陽當空高懸,圍著我踏著碎步轉動。陽光披在我身上,那么輕,那么柔,那么較真地要把我包裝成慵懶的神態(tài)。影子掉在地上,衣服散發(fā)著陽光的味道,便有春意從頭上流淌,在腳下駐留。我果真有了些昏昏然。
懶洋洋地點上煙,起了點精神。坐在椅子上,享受春暖,看著小區(qū)的花園。這個小區(qū)十七八年了,是個舊小區(qū)。樓與樓之間并沒有花園,只是在物業(yè)小樓后面,有十幾棵叫不出名字的樹,長出了一片青枝綠葉,鬧出點春意,印證著春天。這片姑且叫做花園的花園,正好在我的視線內。我的目光落在了那棵較為濃密的樹上,那棵樹綠葉最多。我隨意地由下向上看,就看到一只貓盤在了樹椏上,和我一樣,慵懶地曬著太陽。
這是一只貍花貓,不但好養(yǎng),而且捕鼠。小時候在鄉(xiāng)下,家家都養(yǎng)這種貓。母親也養(yǎng)貍花貓,以對付猖獗的老鼠。那是生活貧乏的年代,人尚且吃不飽,豈容老鼠來奪食?我們家的貍花貓在糧食保衛(wèi)戰(zhàn)中立下了功勞,很討人喜歡。我忽然想那只貍花貓了,又想起那件趣事來。
記得是1986年吧,父親已離開了我們。母親持著家,照顧著我和妹妹。那時的鄉(xiāng)下,物質相當匱乏,生活條件很差。母親過慣了艱苦日子,總是把好吃的東西留給我和妹妹。我在上學,寒暑假才回來。母親生怕我在外吃得不好,有好吃的都留給我。雞蛋、糯米屑、蛋糕、蘋果,能收的母親都收著,等著我回來。其實我在學校吃得比家里好,可母親就是不放心,仍這么堅持著。
那是夏天,天氣熱得毒辣。樹梢凝固了,樹葉畫在了樹枝上,風鬼怪地跑得無影無蹤。天空瓦藍瓦藍的,萬里晴空,沒有云彩。鳥兒都站在樹蔭里,大黑狗不得不伸出舌頭排汗。那時鄉(xiāng)下沒有空調,連風扇都沒有。天熱了,就用芭蕉扇。中午正是一天最熱的時候,母親把飯桌搬到泡桐樹下,在樹蔭下吃飯。因我放暑假了,母親特地買了一條魚,又大又肥。母親的廚藝在村里是數(shù)得上的,放上蔥花、大蒜、芫荽,再放點黑醬、白糖,魚的美味便能飄出一二百米。那時吃一頓燒魚算得上奢侈了,吃肉更是佳肴,只有節(jié)日才舍得這么吃。
妹妹將飯端在了桌上,母親將魚端了上來,三口人坐在樹蔭下吃飯。吃了一陣,卻沒人動魚。母親只是吃飯,偶爾夾一筷大蒜或芫荽。妹妹知道這魚是母親特地為我做的,也不動筷。而我知道,其實她們的生活比我還苦,常常是白飯就著咸菜,所以我沒有動筷。魚盤便如同擺設,點綴著午餐的美味。母親讓我吃,我讓妹妹吃,妹妹讓母親吃。三人讓來讓去,誰也不去動魚。母親笑了,站起來,伸出筷子,夾起一大塊魚肉??吹侥赣H吃魚,我笑了。母親持家有多苦累,我和妹妹都清楚。為了我和妹妹,母親起早貪黑,節(jié)衣縮食。我希望母親能吃點魚,補補身子。就在我笑著的時候,母親把一大塊魚肉丟進了我的碗里,我攔都攔不住。我把魚塊夾起來給母親,被母親攔住。母親笑著說,我不喜歡吃魚。我笑不起來了,我說我也不喜歡吃魚。母親說,魚有營養(yǎng),對大腦好,你在讀書,多吃點魚好。我夾著魚塊,轉臉丟進了妹妹的碗里。妹妹哎呀一聲,說我才不喜歡吃魚。妹妹挨著母親坐,趁母親在和我推讓的空隙,把魚塊丟進了母親的碗里。母親迅捷地夾起魚塊,在我來不及阻止的間隙,又把魚放到了我碗里。我看妹妹在嘻嘻地笑,笑出眼淚了,就趁她抹眼淚時,把魚塊又放到了她碗里。妹妹想故伎重演,把魚塊給母親。母親看出了苗頭,把碗端在了手里。妹妹無奈,把魚肉丟進了魚盤里。
魚盤又恢復了原樣,三人在相互嗔怪中笑成一團。
母親說,都不吃,這魚擺這兒做樣子么?我和妹妹都笑。
母親端起碗,回屋里裝飯了。我和妹妹還在笑。
母親裝了飯回來,剛坐下,就問,魚呢?我和妹妹止住了笑。
是啊,魚呢?魚盤里除了那塊夾來夾去的魚肉,就剩魚湯了。魚呢?
魚在桌肚底下了。母親一看魚盤空了,馬上低頭看桌肚。果然,貍花貓正在桌肚底下,美美地享用一條魚呢。它吃得很香,邊吃邊發(fā)出嗚嗚的聲音。我一下就來氣了,狠狠地踢了貍花貓一腳。貍花貓啊了一聲,拖著魚沖了出去。
我很生氣,生貍花貓的氣。母親笑著,說吃就吃了,明天再重做吧。妹妹也笑了,說讓來讓去,讓給貓了。妹妹這么一說,我也就噗哧一聲笑了。母親也笑,說這貍花貓逮老鼠厲害,就是嘴太饞了。
事情過去三十多年了,我還是記得那么清晰。那種其樂融融的情景,回想起來,仿若昨天。那時物質匱乏,心卻是熱乎的,如同這午后的太陽。母親的品性,滲透在細枝末葉的小事里,滲透在了我的心里,也因此奠定了我的做事方式,影響了我的一生。這些年我一直深愛著我的母親,感謝她養(yǎng)育了我,教育了我。她讓我懂得,多少錢不重要,感情才是一生的財富。
樹椏上的那只貓,不知啥時走了。我看太陽,也偏西了。涼涼的風吹過來,有了傍晚的冷意。我沒有馬上起身,我想在往事里再流連一會兒。那些過去的事,那些陳年的情,仍在心里蕩漾著,那么醇厚,那么清香,那么難以忘卻。
太陽跑到樹梢那邊去了。我的身后,陽臺的地面上,長出了交錯的樹影。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無論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人都可以通過自我調節(jié)來增能,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越是心寬的人,這種潛能越明顯,越能忽略某些存在或缺失。
我是性情中人,沒有此等心寬。生活中任何的缺失,都做不到忽視和無睹。到了除夕,愈加思念成行。珍惜是應該的,想念是悲傷的,卻也時常被憶念所羈絆,而困擾在日日夜夜??沙怂寄?,還有什么良藥,能解親喪之痛呢?
2017年,我相繼失去了三位親人,母親、三媽、大姑,如同三顆永恒的星辰頓然隕落。這是怎樣的三顆星辰啊,從我出生起,她們就在陪伴著我,陪著我讀書,陪著我就業(yè),陪著我游走四方,無論我走到哪,抬起頭仰望天空,便能見到那三顆明亮耀眼的星星,便不會迷失,不會忘記歸途;這是怎樣的三顆星辰啊,從我記事起,聽的就是她們頻繁的叮嚀,看的就是她們勞作的身影,穿的就是她們織就的布衣,無論我走到哪,抬起頭回望家園,便能看見三位娘親守著故土,腰背從直板到佝僂,步履從如風到龍鐘;這是怎樣的三顆星辰啊,在我的記憶中,這三顆星從不曾遠離我,從來都是我生活的航燈。而在這一年,三盞燈滅了,我的世界一片黑暗。
幾天前,去了母親的墓前。即使此時此刻,我都不愿相信,母親真的離開了我們。不只是我,姐妹亦是如此。母親的笑,母親的話,母親坐在輪椅上的情景,仿佛一直在眼前,不曾離去。不是我們思維錯亂了,是情感上的固執(zhí),是我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生與死不過是一道門檻,抬腳就進,只在一瞬間。母親在那個瞬間推門而去,給自己畫上了句號,但這份親情永遠沒有句號。沒有句號的親情在延續(xù),在夢回,在瘋長,在自然而然地滋生著。
二姐哭成了淚人,一把鼻涕一把淚,邊哭邊說,往年回去看您,您總是噓寒問暖,詢長問短,身體好嗎?吃飯了嗎?而今人已不知何處去,再不能問一聲冷暖,說一句牽掛。二姐歲數(shù)大,和母親相處的時間更長。長長的歲月里,母親從年輕到年老的含辛茹苦節(jié)衣縮食,母親在父親去世后的堅強不屈和勇于擔當,母親晚年的忍辱負重和孤苦清冷,母親為這個家庭所付出一切的一切,二姐永遠都忘不了,在哭訴中一一道來,聽得我和妹妹淚水漣漣。母親的苦和累,悲與痛,毋須他人評說,一切都印在兒女的良知中。
妹妹燒著紙,邊哭邊說,若是在往年,臘月二十七八就該把您從養(yǎng)老院接回來了,可如今,只能到墳前來看您了。妹妹對母親的感情很深,她是姐妹中最小的。在我去外地上學后,是她陪著母親,度過了那段忍氣吞聲世態(tài)炎涼的日子,愴然而凄切。也正是這段和母親相依為命的生活,讓她對母親的感情更深厚,更懂得了母親。在母親最后的兩三年里,妹妹為照顧母親操碎了心,付出了無盡心血,且是那么無怨無悔,這也是我最敬重妹妹的地方。一個懂得感恩懂得回報懂得孝敬的人,理應受世人敬重。
我也是懂母親的。雖然沒有陪在母親身邊,但絲毫不影響我對母親深深的愛。給了你生命的人,即使你用生命去報恩,也是報答不盡的。這不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用生命去報答生命,便是兩不相欠。這是一道復雜的積分題,因為你的生命衍生了許多新生,因為你的生命溶進了母親多少心血多少期望,豈是一抵了之的事?
除夕,又是除夕。今夕是何夕,此夕非彼夕。今夕的歡聲笑語里,已失去了三張笑臉;今夕的新年祝福里,已缺失了三份慰問。她們的一切,似乎被永遠定格在了2017。但是,定格的是生命,親情是無法定格的。無論何時何地,這份親情都會陪我一起,一起往前走,走平凡的路,過平凡的生活。
遵照風俗,我沒有貼對聯(lián),也沒有放鞭炮。這樣也好,遠離喧囂,我躲進了辦公室,把鞭炮和歡笑關在門外,尋找記憶,寫點心情,陪母親,陪三媽,陪大姑,過一個安安靜靜的除夕!
在母親九十虛歲的時候,一家人為母親做了壽宴。這是我們期盼已久的夙愿。作為兒女,都想為父母做點什么,遇上祝壽,更是心切。所以早在年前,夏天的時候,大哥便對這場壽宴做了部署,兄弟出資,姐妹祝壽,不發(fā)請?zhí)?,不收禮金。另外,預訂喜宴,預備煙酒,也都在籌劃之中。還安排侄女做了個表格,交待一家人分頭行動。
九十大壽,在我們這個家族是鮮有的,在村里也少見。這是農村生活水平提高的體現(xiàn),也是農村生活質量提高的體現(xiàn)。母親逢上了旺年盛世,趕上了好時候。我們?yōu)槟赣H高興,并由衷地祝愿母親健康長壽。娘在,家就在。父母長壽,才是兒女們的福份。這些道理,我們都懂。
母親多次表示,不要做生日了,別浪費錢。她是這么說的,但她心里其實是想過壽的。母親生于1928年,經歷了從民國到建國,從人民公社到分田到戶,中國的傳統(tǒng)民俗已深深扎根在她的腦子里。鄉(xiāng)鄉(xiāng)村村都有做壽習俗,母親她怎么會不想祝壽呢?她真的是心疼兒女的錢。母親養(yǎng)育了我們,操盡了心血,輪到我們在她身上花錢了,花多少都值。
農村人辦喜宴一般安排在正月,因為過了初六,就陸續(xù)有人去南方打工,親友湊不齊?,F(xiàn)在的農村人,想要湊在一起不容易,平常都是孔雀東南飛,唯有春節(jié),才似曾相識燕歸來。也不一定,有人幾年回來探親一次,有人在城里買房接走了老小再不回來。有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有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還有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為了難得一見的團圓,母親的生日宴便定在了正月初三,2017年春節(jié)期間。事實上母親的生日是陰歷九月二十九,但鄉(xiāng)下有說法,做壽宜早不宜遲。
母親的身體并不好,特別是在2014年國慶節(jié)時腦梗復發(fā),落下了后遺癥,口齒不利索,思維還算清晰。二次腦梗后,母親先在妹妹和二姐家住了些日子,之后進了私人養(yǎng)老院,算是有了安身之處。逢年過節(jié),妹妹就將母親從養(yǎng)老院接回,與家人團圓。
正月初二的晚上,便有遠方的親戚陸續(xù)前來道賀。我們在老宅里辦了家宴,宴請親朋好友。這是一次盛宴,見到了許多闊別多年的親友。有從小一起長大的,有小時的同學,有多年沒走動的親戚,還有謀生異鄉(xiāng)的左鄰右舍。歲月磨礪了人生,也磨礪了容顏,便有了相見如陌的尷尬。且不去回首來時的路,舉杯暢飲,談天說地,塵俗多少傷心事,都付笑談隨酒杯。
母親坐在小屋里。她勞苦一生,最后留一間小屋作容身之處,六間大屋讓給了兒女。家宴不時傳來的笑聲和祝福,她都聽得清楚。她肯定是喜悅的,然而她的言語和表情已難以表達她的心情。人老了,總有許多無奈。
到了初三,是壽宴的正日。壽宴安排在鎮(zhèn)上的大酒店,整整一層樓,場面很壯觀。母親坐在輪椅上,由二姐和妹妹陪著。眾多親友都前來祝賀,祝老壽星健康長壽。若是兩年前,母親肯定能握著人家的手,說些感激的話。而現(xiàn)在,她只能默默地接受祝福,努力用表情或手勢回應別人。母親最親近的親戚,除了小舅,就是表兄妹們。見到他們,母親有些動容,含糊不清地說著什么,被湮沒在吵吵嚷嚷的宴廳里。
壽宴開始,受大哥委托,我代表家人向親友們作了答謝詞,贏來了一陣掌聲。母親未必聽懂什么,只是靜靜地坐在輪椅上。我感覺到母親是真的老了,換作過去,看我這么講話,她一定會很欣喜。驟然間,我的心里涌起絲絲悲哀。
那天的氣氛很熱烈,比預料的還要熱烈,喝彩陣陣,喜悅滿滿。新春佳節(jié),高朋滿座,老友重逢,親友團聚,個個都是喜悅的。我也是喜悅的,為母親而喜悅。
壽宴后的第五個月,2017年6月10日,我們沒有料到,母親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我以為母親至少能再陪我們三年五載,豈料現(xiàn)實竟如此殘酷。
白駒過隙,稍縱即逝,時間就是這般無情。一轉眼,又到了正月初三。去年此時,壽宴上的點點滴滴,仿若昨天。那歡聲,那笑語,依然在耳畔縈繞。母親靜坐在輪椅上,慈祥的笑容是如此清晰。她仿佛還坐在她的小屋里,一直不曾離去,在默默地等候著兒女們的歸來。
母愛是一片看不見的綠,綿久的綠意鋪滿了兒女的日子。母愛是一根瘦弱的草,窘迫時給兒女傳遞生機和能量。母愛是詩詞曲賦里不朽的主題,經久不衰永不曲終。母愛很高尚,山高水深,海闊天高,都不及母愛的情深意長。
而母親卻又是平凡的,平凡如一粒塵埃,隨意地降落在某個角落,都能擔當母親的天職。她們的舉動也是平凡的。在田地里勞作,在炊煙里忙碌,在燈光下穿針,在衣盆里洗涮,沒有驚天動地的事,連點聲響都沒有。
平凡中見不平凡,繁瑣中見真性情。
平凡人自有平凡人的脾性,母親也不能例外。她們無需注重形象,更不必刻意偽裝,原生態(tài)的生活就是母親的本色。想什么做什么,愛什么恨什么,她們表現(xiàn)自如,無拘無束,有慷慨的,有自私的,有實干的,有偷懶的。平常人的平常事,不足為怪。
在我十歲那時候,農村人的日子捉襟見肘,一天三頓是照得見臉的粥。父親當時是鄉(xiāng)鎮(zhèn)干部,在水利大隊部工作任水利指導員。這樣的家庭在當時也是貧窮,以玉米餅山芋粥度日。父母住在東頭房。東頭房有個不大的米缸,常常遮不住缸底。夏天收了稻子,能裝進米缸里寥寥幾斤,大多送到集市去賣,換來學費、路費或貼補家用。米缸里寥寥幾斤的大米,會存放很久,才在一家人的望眼欲穿中,做一頓米飯。米香頓時溢滿灶屋,溢在了我們的心里。這是童年最香的飯。
十歲時我在讀小學,上學之余的早中晚都要拾糞,掙工分,掙糧食。有天早上,我剛要去拾糞,被母親叫住。母親說,把煙帶給你爸。父親平時都在鎮(zhèn)上,那段時間帶了一隊人馬,在三隊那兒修橋。河被堵了起來,水被圍住,幾十口人在河底施工。我邊拾糞邊往三隊去。到了施工現(xiàn)場,正趕上施工人員吃早餐。炊事員是水利大隊部的,見我來了,趕緊用燒餅包了油條遞給我。我不好意思接,只是把煙遞給父親,畢恭畢敬地站著。燒餅油條在當時的鄉(xiāng)下算高檔食品,到了集市才能買到,油條五分錢,燒餅五分錢。問題是普通百姓都是粗茶淡飯,怎舍得買燒餅油條?而且家里只有糧食,根本拿不出錢來。父親是拿工資的,但母親也舍不得花。家里蓋了房子才沒幾年,得設法攢錢。所以我嘴上說不要,其實見到燒餅油條就流口水了。父親說,拿著吧,我才拿了。
拾了糞回來,母親笑著說,吃油條了嗎?我從褲子里掏出被壓扁了的燒餅油條,遞給母親。母親笑著推給了我,說快吃,吃了去上學。等我把燒餅油條都吃了,母親高興地把書包遞給我,說上學去吧。我背上書包,回味著美味,也在琢磨著,原來母親讓我去送煙,其實是讓我去吃油條的。這么想來,母親是自私的。雖然燒餅油條我吃了,可我覺得母親也是自私的。
我以不諳世事的純潔童心,去解讀挑著生活重擔的母親。結論是對的,卻是稚嫩的。長大后仍記得此事,對母親就有了新解。在那個年代,這副重擔若是落在我肩上,我肯定也會這樣選擇。
父親在我十八歲時去世了。哥哥姐姐已成家,我和妹妹尚未成家,和母親生活在一起,而且我在外讀大學。母親一貫都是節(jié)儉的,不容半點浪費。但我放假回來,母親中午都要炒個菜。其時生活已有所改善,但還是貧窮,能吃到的就是燒兩條魚,燉雞蛋,或炒韭菜。妹妹和我閑聊,說秋天收完麥子后,母親去拾麥穗,自家的地里拾了一遍又一遍。后來又去拾生產隊的,被生產隊長發(fā)現(xiàn)了,籃子和麥穗都被扣了。
我為母親的自私感到羞愧,不拿集體一針一線,小學時就學過。我和妹妹勸母親,母親解釋說麥穗丟在地里就爛了。我說爛了就爛了,集體的東西咱莫貪。母親不再和我們爭論,也沒有反駁我們?;蛟S她也意識到了自私,不想因此誤導兒女。
歲月如水,流逝無聲。我時常會想起這兩件事,每個時期的解讀都有些許不同。我愈發(fā)覺得母愛的博大精深。母親的舉動往往簡單,表現(xiàn)出來的愛卻很深奧,越細想越發(fā)感人。我吃了燒餅油條,卻歸咎于母親的自私。母親拾了爛在地里的麥穗,豈是羞愧的舉動?給我些時間吧,我要好好琢磨。
我有個朋友,他愛人在市場開服裝店。我去過幾次服裝店,每次都看到女人在和顧客討價還價,聲音粗礪像刀子。這件衣服賠本了。這件就賺你幾塊錢。這件可是清倉價。邊說邊笑著從顧客手里多拽兩張鈔票。女人每次和我談生意,都是一臉苦相,說做點小生意不容易啊,賺不了幾個錢,還不夠房租的呢。起初我信以為真,沒想到干了五六年后,他們買了兩套房。女人又解釋,房子是貸款買的,還向姐妹借了一屁股的債。我不再信她的話。無商不奸,無利不圖,女人生意做久了,連呼吸都有自私的氣息。
我這朋友很懶,喜歡睡懶覺,早上都睡到八點多。他的理由很可笑,也很自私,他說睡懶覺對身體好。我知道他很注重保養(yǎng),快六十的人了,身體啥病都沒有。我說你們家誰做早餐呢?他說他愛人做。女人每天一大早就去菜場買菜,回來把一大家人的早餐和午餐都做好,然后再去服裝店。他們和兒孫住一起,六七口人呢。
我突然間對女人有了敬意,以至于不去計較她的自私。人的自私是天性,她一個底層的普通人,自然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自私、貪婪、利己。而她的利己卻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兒孫。所以在這個家庭里,她是無私的,為了一家人甘付所有。
我不再為這樣的母親感到羞愧,母親就是這么普通。她們未必風風火火,但她們懂得細雨綿綿;她們未必雄韜偉略,但她們懂得細水長流;她們未必有大愛,但她們有細愛;她們未必有遠慮,但她們有近憂;她們在公眾面前未必奮不顧身,但她們在兒女面前一定會奮不顧身。
我不再妄議自己的母親,對母親更加地敬重。晚年的母親依然省吃儉用,卻總是叮囑我在外吃好穿好不要省。在母親腦梗復發(fā)之前,母親將省下來的五千多元全都給了我。這些錢是兒女們這些年孝順她的,她不舍得用,全都留了下來。接過錢,我已淚眼盈盈。我知道,母親晚年過得并不幸福。母親獨自住在鄉(xiāng)下,除了自留地里長些瓜角薺菜,還有二姐和妹妹偶爾買菜送來,她自己從不舍得去買菜,連塊豆腐都舍不得吃。
我們還能說些什么?這就是母愛,無私中夾著自私,自私中藏著無私。她們有著水樣的溫柔,也有水樣的雜質。胸懷天下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她們能做的永遠是胸懷子女。生活在塵世,超凡脫俗是不現(xiàn)實的。我們不必責備求全,更不能妄加指責。真正的母愛是現(xiàn)實的,也是自私的,為了兒女而在所不惜,甚至犧牲自己的名譽、利益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