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旭,白 潔
(山西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國學是中華民族的精髓和靈魂,大學作為實施國學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培植人文素養(yǎng)、實現文化傳承、增進國家認同、促進民族建制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鑒于大學國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發(fā)展大學國學教育的迫切需要,本文從大學國學教育內涵入手,深入探討大學國學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在此基礎上,嘗試分析我國大學國學教育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具體問題進行現實展望,以期為大學國學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在當代,關于國學的界說主要有以國學先驅胡適為代表的“傳統(tǒng)國學”說[1]、以國學大師季羨林為代表的“大國學”說[2]、以著名學者王富仁為代表的“新國學”說[3]。學者們以這三種學說為陣地,基于不同的視角加入了自己獨特的認識和理解,但是他們都將國學視為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學術文化復合體。
基于此,我們嘗試性地將國學認定為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tǒng)學術和文化體系。作為中華民族的靈魂和精粹,它不僅包括先秦諸子學,而且囊括之后歷朝歷代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成果(如經學、玄學、道學、理學、漢賦、駢文、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等),以及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逐漸為我們所用并不斷中國化的學術成果。作為一個動態(tài)開放的概念,國學的內涵必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人們認識的逐漸深化,不斷得到豐富和發(fā)展。
學術界對于國學的界定尚未統(tǒng)一,故對于國學教育的認識也不一致。當下主要觀點有兩種。一種認為國學教育是以國學為核心內容的,旨在傳承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和學術傳統(tǒng),培養(yǎng)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教育。這種觀點認為國學教育的內容包括諸子百家等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學術傳統(tǒng),目的在于通過傳承優(yōu)秀學術思想文化來培養(yǎng)國民自覺的民族意識,弘揚民族精神。另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國學教育的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本民族的傳統(tǒng)思想、民族精神、文化,還應該擴展到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明的指導性教育領域,即應該在國學外延的范圍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這是一種廣義的國學教育觀,因其教育內容涵蓋范圍極其廣泛,在具體的實施和操作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大學國學教育應該是以我國傳統(tǒng)文化學術典籍為主要載體,以儒家學術文化為核心內容,對大學生施以中華民族核心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素質的教育,從而實現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人的文化素質與人文精神,實現弘揚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目的。就目前的實現形式來說,大學國學教育主要以設立國學專業(yè)和開設國學通識課程兩種方式為主。此外,成立國學研究院也是實現大學國學教育的重要形式。
近現代以來,隨著對國學教育認識的逐步深化以及國學教育在大學中地位的演變,大學國學教育在實踐中以創(chuàng)辦專門學校、設立國學專業(yè)、開展通識教育課程、成立國學研究院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出來。本文通過對我國大學國學教育歷程的梳理,大致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其實踐形式各有側重。
學術界普遍認為,國學相對于西學指中學,相對于舊學指新學。因此,我國大學國學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創(chuàng)立的第一所國立大學——京師大學堂。作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京師大學堂最大特點,就是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同時引進西方現代科技,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中體西用”原則指導下,京師大學堂課程以傳統(tǒng)的中學為主,其中經學科和文學科中的經學、史學、諸子學、詞章學等國學內容為京師大學堂重要的教學內容。之后,通過對課程修改,繼續(xù)加重經學教學內容的分量,主要體現在周易、尚書、毛詩、春秋三傳、周禮、易禮、禮記、論語、孟子、理學等方面。課程修改后更加突出了經學的地位。
除了京師大學堂,創(chuàng)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學堂,同樣重視在引進西方現代科技的同時,也要傳承傳統(tǒng)文化。山西大學堂分為中西兩齋,中齋只設高等科。在“中體西用”思想指導下,高等科中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模式繼續(xù)沿襲書院制,教學內容以傳統(tǒng)的中學為主。在課程設置方面,山西大學堂最初開設的課程較少,主要有《近思錄》《戰(zhàn)國策》《明史》《尚書·禹貢》等。之后,隨著課程的不斷增加,內容不斷豐富發(fā)展,形成了經學、史學、政治和藝術四個大類[4](見表1)。
表1 山西大學堂中齋高等科課程
萌芽與興起階段的大學國學教育課程主要集中在經學、史學兩個方面,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積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國學教育課程科目較多,內容也相對充實,為之后國學教育在大學的順利開展和推進奠定了基礎。
五四運動之后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是中國近代化的曲折發(fā)展時期。政治上中國面臨內憂外患、亡國滅種的危機;文化上受西學東漸思潮影響,“全盤西化”成為當時的主流。受時代背景和特殊國情的影響,大學國學教育在夾縫中艱難發(fā)展,但也取得了一些實質性成果。
1.開展國學教育運動。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歐風美雨的日漸強勢入侵,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教育長驅直入,并在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沖突碰撞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致使國學日漸式微。加之,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一些留歐留美的學者在科學民主思潮的影響下,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猛烈的批判,并將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思想的載體歸結為以國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國學教育岌岌可危[5]。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教育界、學術界人士,掀起國學教育的浪潮,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國學教育運動,如在中小學課程體系中加強國學教育的滲透,在大學開辟國學門或創(chuàng)建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與研究機構等。
2.創(chuàng)辦專門國學教育機構。在國學教育運動的推動下,第一個國學教育的專門機構——無錫國學專修館于1920年成立,唐文治任館長并授徒講學。1933年成立了河南河洛國學專修館,并形成了以周維新、閻永仁、葉連三等清末舉人為主講、知名學者助陣的強大陣容[6]。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在開展理論研究工作的同時,也積極投身于國學教育實踐活動,1911年至1936年間,章太炎先生曾先后在無錫與蘇州創(chuàng)辦專門進行國學教育的學?!獓鴮W講習會,相繼開展了四次講習活動,并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影響。
3.國立大學國學教育蓬勃發(fā)展。這一時期,國內許多高等學府也相繼開設了國學課程,其中以國立北京大學和西南聯大為代表。在國立北京大學,其國學課程主要體現在預科、本科史學系、哲學系和中國文學系課程。這些課程幾乎涵蓋了中國自上古時期到近代以來史學、哲學和文學相關方面的學術和文化精粹,成為這一時期大學國學教育發(fā)展的典范[7](見表2)。
此外,西南聯大在辦學理念和辦學機制方面都明顯向國學教育傾斜,由于其合理的學科建制,文史哲及國文諸系承擔著國學教育的主體。以國文系為例,西南聯大在國學課程設置和安排上,不僅開設了眾多國學底蘊深厚的語言、文學必修課和選修課,而且為學生提供《中國文學專書》《中國語言文字學專書》等經典的系列“選讀”課,這些課程囊括了《論語》《詩經》《后漢書》《樂府詩》《三國志》《說文》《廣韻》等眾多經典作品,形成了一個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國學教育體系,成為這一時期國學教育的典范[8]。
表2 國立北京大學講授的國學課程
4.開展廣泛的國學研究。在國學研究方面,走在最前沿的當推1922年北京大學成立的文科研究所國學門,其研究方向集中在考古、歌謠、風俗調查、明清檔案整理等若干很有發(fā)展前景的新學科[6]。之后,清華、廈大、燕京、齊魯和東南大學也相繼以國學研究院(所)的形式開展國學研究,其內容豐富,領域廣泛[9](見表3)。
表3 各大國學研究機構及其研究范圍
這一時期我國大學國學教育整體處于停滯甚至衰落階段,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國學的價值遭到質疑和嚴重削弱。“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秩序極其混亂,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被打破,教師下鄉(xiāng)接受改造,學生投身于政治運動中,嚴重影響了國學教育的開展和實施。其間的“破四舊”運動使部分國學精粹被損壞甚至失傳,國學大師因此受牽連,國學文化式微、國學人才出現斷層,國學教育隨之陷入停滯。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逐漸增強,尤其是九十年代初,伴隨著儒學的重新興起、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認知以及對現代文明的深入反思,國學熱潮再度襲來。在這股強勢潮流的影響下,大學的國學教育也隨之呈現出規(guī)模越來越大、受眾越來越廣的態(tài)勢,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國學教育課程逐漸完善。在當前的國學教育課程建設中,以北大、清華、人大、武大以及北師大為首的高校起到了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在課程設置上,形成了以國學通論、國學研究方法論、古代文體和辭章、古典目錄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古代經學和經典注釋學、文心雕龍研讀、廣雅疏證導讀、史學和社會理論、清代考據學研究、中國古代小學源流等科目為主干的核心課程。清華大學為了在弘揚經典的同時找到自身的準確定位,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礎上,編纂了自己獨特的國學教育教材。人大以元典研讀、海外漢學研究等形式對國學教育進行了繼承和創(chuàng)新、這些探索在內容和形式上促進了大學國學教育的發(fā)展。
2.國學教育研究機構復興。為了更好地促進大學國學教育發(fā)展,一批國學研究院相繼復興,并積極開展國學教育和研究。北大國學院2000年正式更名,秉承“龍蟲并雕”的方針,積極開展國學研究,傳授國學知識;2006年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復建,立足于本土優(yōu)勢進行區(qū)域性特色研究;2009年清華大學國學院重新成立,以“中國主體、世界眼光”為宗旨傳承老清華國學院的學術精神;2010年武大在原有國學實驗班基礎上成立國學院。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性大學也相繼創(chuàng)辦國學教育與研究機構,如蘭州大學的敦煌學研究所、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國學研究基地、安徽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院以及首都師范大學國學傳播中心等[10]。這些國學教育研究機構,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共同推進了大學國學教育的復興。
3.專業(yè)教育和通識教育協(xié)同并進。大學國學教育分別沿著專業(yè)教育和通識教育兩條道路協(xié)同并進,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如武大于2001年首創(chuàng)開辦我國大陸第一個國學實驗班,2007年正式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人大于2005年成立我國首個國學院,形成以國學教育研究為目的的本碩連讀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體系;2009年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建立了博士后流動站,將大學國學專業(yè)教育推到頂峰。在普及國學知識的通識教育中,各大學普遍以必修課、選修課、專題講座、國學展覽、國學報告會、國學大講堂等豐富多樣的形式進行;另有部分大學以慕課等新型學習方式推進國學教育,全面推動了大學國學教育的發(fā)展。
通過對我國大學國學教育的歷史回溯,我們發(fā)現,大學國學教育在發(fā)展歷程中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突出表現為三個問題。第一,高校各自為政,缺乏統(tǒng)一指導。由于缺乏核心統(tǒng)領和頂層設計,高校在教育理念、專業(yè)設置以及人才培養(yǎng)等關鍵問題上尚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各高校國學教育基本處于各自為政的探索階段。第二,課程體系不完善,學科建設有待加強。近代以來,我國高校的學科建制明顯偏重于西方的學科理念,注重學科分門別類的教學和研究,特別是文史哲分類的學科建制在一定程度上人為割裂了傳統(tǒng)學術文化體系,破壞了其結構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與國學注重義理、考據與辭章的一體化訴求相背離,不利于學術研究的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第三,忽視對良好國學教育文化氛圍的營造,大學國學教育尚未在全國高校中普及開來,社會影響較小。基于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對其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進行展望,以期更好地促進國學教育在大學開展和實施。
1.政府統(tǒng)籌規(guī)劃,加強指導規(guī)范。在我國,國家統(tǒng)領教育發(fā)展的總體方向,大學國學教育同樣需要國家高度重視并充分發(fā)揮其強大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鑒于我國大學國學教育發(fā)展中缺乏統(tǒng)籌規(guī)劃的問題,在今后大學國學教育發(fā)展過程中,政府應高度重視并切實采取行動。首先,教育相關部門要將大學國學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升國學教育的地位和價值,使其在大學課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在實事求是、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制定提綱挈領的指導性政策文件,并出臺相關的法令和條例,從而在法律層面保障大學國學教育的順利開展和實施[11];再次,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高校國學教育的資金投入,為高校國學研究院的發(fā)展提供專項發(fā)展基金,以保障國學教育研究的持續(xù)運轉。只有將大學國學教育上升為國家的戰(zhàn)略,政府積極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共同發(fā)力,才能擺脫國學“倒掛”在文史哲相關領域的陰影,真正賦予國學合法性地位,并為大學國學教育的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2.樹立科學教育觀念,營造良好國學氛圍。國學作為一個不斷豐富和完善的歷史產物,必然需要經歷揚棄的過程,即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吐故納新。在這個過程中,要辯證地看待國學,樹立科學的國學教育觀,在賦予國學時代內涵的同時不斷挖掘其現代價值,從而使國學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fā)展。良好的國學氛圍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支撐,能夠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國學的感染和熏陶,為此需要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首先,社會要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并通過大眾傳媒引導人們形成對國學和國學教育高度重視的濃郁文化氛圍;其次,高校領導要樹立德智并重、文理兼顧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站在全局的高度來對待國學教育,積極提倡國學,以身作則,充分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12];最后,作為教育主客體相互轉化的教師和學生,也要認識到自己在傳承弘揚國學方面的重大責任和使命,并在具體的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樹立新的國學觀念,積極響應時代號召,成為國學發(fā)展的傳承者和創(chuàng)新者。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國學、重視國學、學習國學的濃厚文化氛圍,促進大學國學教育的傳播與發(fā)展。
1.加強學科建設,完善課程體系?;趪鴮W獨特的邏輯體系和知識結構,以及目前學科體系存在的缺陷,在今后大學國學教育的發(fā)展中,應從整體上全面加強學科建設。根據多數國學專家的建議,應將國學設置為一級學科,在其之下根據不同的方向設置相應的二級學科,使大學國學教育實現跨越式發(fā)展。課程體系作為一個完整教學系統(tǒng),應從多方面著手完善。具體來說,在課程設置上要具體明確,兼顧不同性質和類型結構的課程,力求做到廣博和專精有機整合;在課程類型上,應兼顧公共課與專業(yè)課、必修課與選修課;在教材建設上,要重視國學教材的編撰,堅持古今結合、中外結合的原則;在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建構方面,要注重整體與實效、定性與定量、動態(tài)與靜態(tài)等的有機結合。同時,在大學教育教學中,高校作為實施國學教育的主體,也要謹慎篩選,嚴格區(qū)分甄別國學經典的價值與精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根據自身的特色和已有資源,開設國學課程,根據國內外研究成果和動態(tài),開發(fā)建設國學教材,不斷完善大學國學課程體系。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國學師資力量。師資力量是制約我國大學國學教育發(fā)展的瓶頸之一,高水平的師資力量是大學國學教育的前提。然而由于主客觀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國的國學教育曾一度出現斷層,我國國學人才嚴重缺乏,國學大師更是屈指可數。為此,在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高??梢愿鶕陨韺嶋H情況,或從本校教師中挑選具有深厚國學功底的教師組成實力較強的國學教研團隊,或通過聘任的方式吸引一些學有專長的專家學者前來任教。在一些實力較強或國學教育開展較好的高校,可以通過建立專門的國學研究院所開展國學研究,培養(yǎng)專門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或者根據自身發(fā)展的需要,與社會上一些優(yōu)秀國學教育機構合作,實現聯合培養(yǎng)。同時,對于已經在職的國學教師,也應該重視對他們的培訓與考核,從而不斷提升教師的國學素養(yǎng)和教育教學水平。
1.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學國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講究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不斷整合與創(chuàng)新,學習借鑒并融會貫通先進的教學模式,摒棄簡單枯燥的說教,改變硬性的、填鴨式的單一模式;還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經典故事、現實案例以及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方法拉近學生與國學經典的距離。此外,在具體的教學情景中也要注意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結合,如舉辦形式多樣的詩詞書畫比賽、經典誦讀比賽、參觀博物館、古書院等,在激發(fā)學
生興趣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2.矯正功利成才觀,增強國學求知欲。大學生要充分認識國學在個人成長和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摒棄浮躁的社會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成才觀,糾正對國學認識的偏差,科學認識國學教育的價值,從原典精讀入手,通過潛心鉆研、靜心涵養(yǎng)。在經典學習和文化傳承中通過對歷史的重新認識和理解,以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此基礎上,通過國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不斷增強學習國學的欲望,主動強化自己的國學基礎,拓寬自己的國學認知領域,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自覺做大學國學的傳承者和弘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