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蘭
摘 要:喜娘已成為福州閩都文化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上至知識分子家庭,下至鄉(xiāng)野村民,都喜歡在新人結婚時邀請喜娘為紅紅火火的婚禮增姿添彩。
關鍵詞:喜娘;婚禮;賀詩;民俗
1 福州喜娘文化的內涵
喜娘,是舊式婚禮中陪伴照料新娘的婦女。如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中“那張褚兩個引著喜娘兒便扶定新人上了三層臺階兒”。在中國,喜娘的歷史可追溯到周代,她們是中式傳統(tǒng)婚禮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是漢族的婚俗。在北方許多地方被稱為“迎親太太”、“送親太太”,在浙江一帶,則被稱為“喜阿媽”,在福州稱為“伴房嬤”(現(xiàn)稱喜娘)。
在福州,喜娘是男方家在舉行婚禮時聘請的通曉婚慶禮俗的婦女。民間對喜娘有著約定俗成的要求:一是長相端正,形態(tài)端莊;二是口齒清晰,聰明伶俐;三是通曉禮俗,知書達禮,四是善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她能說會道,善于應酬,主要職責是幫助東家指引安排結婚禮儀。因為結婚是人生的大喜事,最忌命途不好的人和事,所以舊時婚禮中,所聘喜娘一般都是“命道好”的女人,不僅配偶、兒女、兄弟姊妹俱全,通常還有公婆子孫,四世同堂。(網(wǎng)絡)人們認為有這樣的喜娘參加的婚姻必定幸福美滿、吉祥如意。
2 喜娘在福州婚禮中的重要作用
在福州,喜娘已成為福州閩都文化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上至知識分子家庭,下至鄉(xiāng)野村民,都喜歡在新人結婚時邀請喜娘為紅紅火火的婚禮增姿添彩。婚禮中喜娘的主要職責是陪伴、照料新娘,如掀轎簾、攙扶新娘等,另外,喜娘在婚禮中還要隨著儀式的進程唱誦各類喜歌,推進儀式過程并渲染喜慶氣氛。許多喜娘多才多藝,將當今的多項技藝融于一體,形成獨具魅力的婚慶表演,從而將婚禮的氣氛推向高潮。
在婚慶大典時,還承擔著婚慶大典的設計和督導。從婚禮一開始,福州“喜娘”伴房嬤就要張開一張巧嘴,在場眾人都要配合的齊聲高喊:“好啊、是啊、利啊、發(fā)??!”,一呼一應,煞是熱鬧!配上喜娘特有“賀詩”,從布置喜堂、迎娶新娘到拜堂成親、送入洞房,整個婚禮過程既莊重典雅又詼諧有趣。比如迎娶新娘時,喜娘賀詩:“鞭炮聲聲傳廳堂?。ê冒。?,今天東家大吉祥?。ㄊ前。?,接親隊伍要出發(fā)?。ê冒。?,今日迎娶美嬌娘啊(是?。!?登門接親時,喜娘賀詩:“十全十發(fā)?。ê冒。?,鞭炮響聲聲,岳父岳母好名聲(好?。?,姑爺走進門,祝岳父岳母福壽雙全(好?。??!?新娘進門時,喜娘賀詩:“金鼓花轎響叮咚,八抬大轎到廳中。腳踏米簺五谷豐,紅毯引領進家門。” 拜堂成親時,喜娘賀詩:“一拜天地歡天喜地,二拜高堂金玉滿堂,夫妻對拜恩恩愛愛。”送入洞房時,喜娘賀詩:“龍鳳喜燭亮堂,今晚依弟來滾床。依弟床上翻的歡,今后孩子聰明當大官”。
除了例行婚禮程序的賀詩,還有新郎新娘給長輩行拜見禮時的賀詩,在福州,受禮長輩要給新娘見面禮,此時喜娘說吉祥語順口溜討長輩開心,這個環(huán)節(jié)喜娘通常是即興發(fā)揮,很是考驗喜娘對本土文化的掌控能力和語言的運用能力,優(yōu)秀的喜娘會用詼諧有趣帶押韻的唱詩逗客人開心,活躍酒席氣氛,如夸新人長輩“依哥頭發(fā)往后倒,一看就是當領導?!?“依妹你長得很美麗,工作肯定也給力,領導見了你不會發(fā)脾氣?!薄材锔鶕?jù)賓客各自的特點,說帶押韻的吉祥語,讓在場來賓開心一笑,給婚宴增添濃濃喜慶氣氛。
喜娘文化是我國口頭文化的典型代表,喜娘憑著一張巧嘴以及對民間婚俗的了然于胸,督導婚禮流程,為新人的終身大事錦上添花。已故福州著名民俗專家、“福建省民間文化優(yōu)秀傳承人”方炳桂老先生用三句話對福州喜娘——“伴房嬤”在婚禮中所起的作用做了很到位的詮釋:“伴房嬤”是民間婚慶的總參謀;新郎新娘的知心朋友;諸多矛盾的統(tǒng)一者(和事佬)。
3 喜娘文化現(xiàn)狀
福州的喜娘文化從什么時候開始,目前暫時無法考證。閩都喜娘文化靠口口相傳至今,文化的積淀,世代的傳承,使其日益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更受到新人及其家人們的認可,即使在工業(yè)化發(fā)展進程越來越快、外來婚慶文化侵蝕的今天,喜娘文化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日益普及。以八閩首邑——閩侯喜娘為代表的閩都喜娘文化,深深的融入了福州地區(qū)新人們的婚慶大典中,福州本地人就是覺得婚禮上必須有喜娘主持婚禮進程,有了喜娘婚禮才有熱鬧的氣氛,賓客才高興。
改革開放以來,福州閩侯人將喜娘文化發(fā)揚光大,去除了相對低俗的內容,加強了時代感,融入了新婚俗、新觀念、新形式,將原來在婚宴上大菜(太平燕),鳴禮炮時才出場的喜娘拓展到整個婚慶流程,不僅弘揚了傳統(tǒng)文化,還豐富了喜娘的文化內涵。
從2010年開始,在福州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和熱心的企業(yè)家們的推波助瀾下,閩都喜娘風生水起。福州首屆喜娘大賽“金牌喜娘”閩侯南通鎮(zhèn) “陳氏三姐妹”為代表的喜娘們不但活躍在閩都婚慶小舞臺,而且還登上了演藝大舞臺,走進了地方衛(wèi)視、央視,跨過海峽,登上了東岸。他們積極參與“喜娘大賽”、“職業(yè)技能大賽”與“海峽兩岸喜娘電視大賽”,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到了在福州的傳統(tǒng)婚俗文化中還有“喜娘”這么一個人物來為婚禮增添氣氛!
2017年1月,福建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到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其中包括“喜娘習俗”。2017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發(fā)布決定,命閩侯縣為“中國喜娘文化之鄉(xiāng)”。這是閩都傳統(tǒng)文化的榮耀、喜娘習俗的福音,喜娘從業(yè)者的“春天”!據(jù)了解,僅在閩侯縣從事喜娘工作的就有千余人,主要集中在青口、尚干、上街、祥謙、南嶼、南通、甘蔗、白沙、竹岐、鴻尾等鄉(xiāng)鎮(zhèn)。福州民間還有“金牌喜娘會所”,“閩都喜娘文化傳習所”、“喜娘文化協(xié)會”,開班授課,加強交流和學習。
4 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喜娘文化
喜娘文化在傳承和發(fā)展中,也面臨一些問題。一是在舊時代,伴房嬤曾經(jīng)是低俗、說話不靠譜的形象“代言人”,她們中的大部分人文化素質不高,加之舊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低,農(nóng)村婚禮上有男性賓客不尊重女性的行為,導致至今仍然有部分人認為從事喜娘工作有失體面,還有人阻止自己的家人從事喜娘工作。二是福州喜娘屬于草根文化,當喜娘沒有現(xiàn)成的教材,都是靠前人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教給自己的后代和徒弟。三是舊時的因交通不便,喜娘基本上都在居住地附近的村落里跑場,雖然現(xiàn)在交通便利了不少,區(qū)縣之間的喜娘文化的也有了交流,但是缺少足夠的吸收借鑒,溝通融合?;槎Y上各地喜娘對婚禮的掌控能力也參次不齊。
在社會形成尊重喜娘的氛圍。喜娘承擔著傳承文化的社會責任,為新人的新生活唱贊歌,活躍婚禮氣氛,為賓客帶來歡聲笑語,應該受人尊重。作為新娘從業(yè)者應該感到自豪,作為參加婚禮的群眾應該感激并尊重給大家?guī)須g樂的喜娘。文化主管部門應發(fā)動媒體應加大宣傳,將喜娘文化發(fā)揚光大,去除了相對低俗的內容,加強了時代感,融入了新婚俗、新文化、新觀念。
系統(tǒng)性保護喜娘文化。喜娘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也是福州土生土長的文化符號,是福州傳統(tǒng)婚慶文化的活化石。政府可以邀請學者、民俗專家等就喜娘合轍押韻的喝詩,即詩詞進行收集,并進行專題性探討,把研究成果編篡成文本予以擴大宣傳,提升喜娘整體業(yè)務水平。同時,廣泛征求來自學術界和民間的意見和建議,構建一個完整的保護規(guī)劃體系。
形成保護的社會合力。建立保政府護基金會,縣、鄉(xiāng)二級政府繼續(xù)每年投入一定量資金和開放部分場所,并向社會樂捐資助。同時,鼓勵相關團體繼續(xù)開辦喜娘培訓班、喜娘電視大賽等活動,進一步促進喜娘從業(yè)者間的學習交流,弘揚優(yōu)秀的喜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