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代表人物弗米爾等人提出的目的論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目的論認(rèn)為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為實現(xiàn)預(yù)期翻譯目的,譯者可采用任何可以使用的翻譯策略進行翻譯。因此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同一文本可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翻譯。本論文涉及《邊城》的兩個譯本,分別由翻譯家戴乃迭和金介甫所譯。通過分析兩譯本的背景信息,可以發(fā)現(xiàn)其在譯者文化身份及譯者所處時代的政治與文化等方面具有明顯差異,而這些因素會導(dǎo)致使譯者產(chǎn)生不同的翻譯目的。因此本文結(jié)合目的論通過舉例分析對兩譯本進行了比較研究。
關(guān)鍵詞:目的論;三原則;《邊城》;沈從文
自發(fā)表以來,《邊城》受到了國內(nèi)外學(xué)者的諸多關(guān)注,相關(guān)研究不僅涉及作品本身,還深入至湘西的民俗風(fēng)情和沈從文的人生經(jīng)歷等方面。192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末,由于特殊歷史時期,有關(guān)《邊城》的研究很少。從1980年開始,其研究逐漸增多。至新世紀(jì)之前,學(xué)者們主要是對作品本身進行評論或思考。新世紀(jì)以后,《邊城》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卻難以突破新的研究視野。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對沈從文《邊城》的研究呈現(xiàn)以下趨勢:從文本視角轉(zhuǎn)向文化視角以及從歷時研究轉(zhuǎn)向共時研究。目前《邊城》已有四種譯本。前兩個譯本分別于1936年和1947年出版,隨后1962年戴乃蝶譯本出版,相隔幾十年后,2009年美國漢學(xué)家金介甫出版了又一譯本。金介甫做過大量有關(guān)沈從的研究,打開了新的研究視野,其著作可視為沈從文作品與世界文學(xué)對比研究的新成就。從譯者目的、譯者身份到時代背景等諸多方面,《邊城》的戴譯本與金譯本都有很多不同,因此本文欲從目的論視角對這兩個譯本進行對比分析,探究在不同翻譯目的指引下兩譯本的翻譯策略。
1 沈從文與《邊城》
沈從文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其代表性作品《邊城》是一部鄉(xiāng)土文學(xué)小說,融合了湘西的民間風(fēng)俗,塑造了一種寧靜自然的生活,展現(xiàn)了淳樸的人物性情?!哆叧恰分v述了發(fā)生在湘西小鎮(zhèn)茶峒的故事。主人公翠翠從小與祖父相依為命,靠擺渡生活。正值青春年華,翠翠與船總的二兒子儺送相戀,然而經(jīng)歷一系列變故之后,兩人卻未能終成眷屬。在動蕩不安的大環(huán)境下,這個湘西一隅的小鎮(zhèn)依然保存著淳樸的生活。小說展現(xiàn)了純潔自然的愛情和感人的人間親情,是中國文學(xué)的一片凈土。
2 目的論與三原則
目的論是1970年代由代表人物弗米爾等人提出的,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目的論認(rèn)為,翻譯是一種具有某種特殊目的的人類行為并且是一種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生產(chǎn)性活動。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目的論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涵蓋三種翻譯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誠原則。弗米爾認(rèn)為,翻譯行為大致有三種目的:譯者基本的翻譯目的;交際的目的;使用某種翻譯策略的目的。而翻譯目的同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譯者的文化身份、譯者所處的時代文化政治背景、原作品對譯者的影響、讀者對譯作的感受等等。這些會使譯者在翻譯源語作品時產(chǎn)生多重翻譯目的,從而影響譯者的翻譯策略選擇,同時也體現(xiàn)出譯者的翻譯風(fēng)格。
3 目的論視角下《邊城》兩譯本對比分析
3.1 目的原則
由于處于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兩譯本的翻譯目的也不盡相同。戴譯本是國家翻譯實踐的項目之一,因此,對于譯者來說,在翻譯過程中會首先考慮源語國家的政治文化意識。而《邊城》講述的故事發(fā)生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之間,正所謂當(dāng)時所說的“舊社會”,因此在涉及政治、軍事、宗教、階級等方面時,戴乃蝶總是通過采用省略、強調(diào)、模糊化等翻譯策略來遵循主流意識形態(tài)。
例1,
由于這點不自覺的私心他把長子取名天保,次子取名儺送。天保佑的在人事上或不免有齟齬處,至于儺神所送來的,照當(dāng)?shù)亓?xí)氣,人便不能稍加輕視了。(沈從文 2013: 29-2)
He had a soft spot in his heart for the younger, giving him the name Nuosong, his brother that of Tianbao. (戴譯 2013: 28-2)
This unconscious preference led him to name the elder son Tianbao (Heaven-protected), and his younger brother Nuosong (Sent by the Nuo Gods). He who was protected by Heaven might not be so favored in the worldly affairs of human, but he who was sent by the Nuo Gods, according to local understanding, must not be underestimated. (金譯2009: 21-2)
本段原文中的兩兄弟的名字實際上含有上天庇護的深層意思,然而在1960年代,算命、風(fēng)水及某些風(fēng)俗被視為迷信,是禁止的,因此,戴譯中并沒有表達這些暗含意思。相反,出于不同的目的,金介甫則采用意譯和注釋的方法進行了詳細(xì)解釋。
3.2 連貫原則
例2,
---“你想想看,猜猜看”
---“我猜不著他是張三李四”(沈從文 2013: 99-9)
--- “Cant you think? Have a guess.”
--- “How can I guess? Chang the Third or Li the Fourth?”(戴譯2013: 98-9)
--- “Thing, Cuicui. Take a guess.”
--- “I couldnt possibly guess who he is.”(金譯2009: 74-9)
原文中的“張三李四”并沒有確切的指稱,只表示某個陌生人。戴譯中直接采用直譯的方法,這樣不僅沒有傳達原文意思,反而會誤導(dǎo)讀者,沒有實現(xiàn)上下文的連貫銜接。而金譯則直接使用意譯,準(zhǔn)確傳達了作者的意思。
忠實原則
例3,
“紙錢”
“paper money”(戴譯)
“paper spirit money”(金譯)
這里的“紙錢”不是指真實的貨幣,而是通常用于中國傳統(tǒng)宗教儀式中,人們燒紙錢以祭奠逝者,希望其后世擁有好的生活。但是與金譯相反,戴譯譯文意思是指一種貨幣,而這并不是原文作者的意思,因此沒有實現(xiàn)忠誠原則。
4 結(jié)語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各種因素影響下,譯者的翻譯目的不同,最終的譯文也會大不相同。如今隨著全球化的加深,我國實行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翻譯作為重要手段,在這樣的使命下,聚焦文化傳播將成為譯者們的首要關(guān)注。
參考文獻
[1]Kinkley,C.Jeffrey.BorderTown[M].HarperCollins,2009.
[2]李曉梅.淺談目的論與翻譯策略的選擇[J].海外英語,2011,13.
[3]沈從文.邊城[M].北京:譯林出版社,2013.
[4]孫欣.淺析目的論翻譯原則[J].科技創(chuàng)業(yè)家,2014.
[5]吳堅豪.邊城金介甫譯本翻譯策略探析[J].海外英語,2015(12).
[6]楊憲益,戴乃迭.邊城[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7]張錦蘭.目的論與翻譯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2004,01.
作者簡介
宋毅芳(1994-),女,山西長治,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7級碩士,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