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xué)藝術(shù)具有普遍性,其蘊(yùn)含的情感往往是共通的,看起來作者講的是自己,其實輻射的是整個人類的情思。因此,古今中外歷代游子讀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都會有情感上的共鳴。也因如此,歷代詩人、詞人在創(chuàng)作時,會不約而同地賦予某些東西特定的情感,這種情感固定下來,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表達(dá)——意象。
所以,我們在賞析詩詞、品味情感時,一定要有遷移、對比意識,把握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以這一首之境來關(guān)照那一篇之情,更好地體會詩詞蘊(yùn)含的情感。比如,歷代詩人、詞人最鐘愛“水”與“月”——
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以來,中國文人在詩歌中找到了他們尋尋覓覓的情感載體——水。大小詩人們用它的奔騰不息、綿長不絕,用它的清濁,用它的溫度,來寫愁,來寫思,來喻時間之流逝、空間之隔絕……使眾多詩歌因這水流而靈動起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這一句可謂以“水”寫“愁”的千古典范?!耙唤钡暮拼?,“春水”的不絕,“東流”的氣勢,無不與李煜亡國之悵恨相映襯,自然地流露出他愁緒的濃重綿長。
讀了李煜之后,再讀到溫庭筠“梳洗罷,獨(dú)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我們就特別好理解,當(dāng)詩人的愁緒與流水相逢時,愁緒也變得濕漉漉了。溫、李二人雖不似李煜有亡國之恨,但承載相思別愁之苦的東流水,與李后主筆下的“一江春水”無差,悠悠江水空自流,正如李煜《烏夜啼》所言“剪不斷,理還亂”。
當(dāng)奔騰不息的水映入人生坎坷、年華漸去、仕途受挫的詩人眼里,就成了永恒自然的象征。比如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一句,江水無限流淌的感覺撲面而來,而隱于其后的詩人對歲月的流逝、對自己被貶謫功業(yè)未就的感慨,也一同躍然紙上。
在滾滾東逝水面前,詩人很容易用水之無限來與生命之有限、用自然之永恒與人事之易變作對比。所以,在《將進(jìn)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中,可以看到李白悲嘆人生短促;在《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可以看到劉禹錫慨嘆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
臨水感懷,除卻水之流動,水之橫斷也往往成為詩人觸景生情的因子。目送親友離開,看舟影漸遠(yuǎn),與親人遠(yuǎn)隔兩地……“水”自然地成了他們相見、相聚的時空阻隔,而由此誕生的情思往往更顯濃烈。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宋代李之儀在《卜算子·我住長江頭》中寫長江水,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fā)物與象征,又是雙方永恒相愛與期待的見證。水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也是雙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礙。
有了這份理解,就不難體會李白的《行路難》中“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要表達(dá)的情感。此處,詩人用黃河的阻隔來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前途茫然之感油然而生。
夜晚,尤其是有月的夜晚,是詩人們情思最恣肆的時候。于是頭頂那高懸的月亮,無論是圓是缺,都成了他們抒懷的對象。蘇軾《水調(diào)歌頭》那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可以說道盡了詩人情思與月的關(guān)系。
“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tuán)圓夜是中秋”一句,展現(xiàn)了對佳節(jié)團(tuán)圓的美好向往。正因月圓象征著團(tuán)圓,盼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詩人們,往往借用月的皎潔無瑕和永恒,表達(dá)對美好愛情的贊美。
如張先的《訴衷情》:“花前月下暫相逢,苦恨阻從容。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ú槐M,月無窮,兩心同。此時愿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fēng)?!比~花、月連用,借“花前月下”象征往日相戀之美,借“花謝月朦朧”象征愛情受阻,借“花不盡,月無窮”象征對愛情的美好期愿與執(zhí)著追求。于是天上月、地上花交相輝映,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朦朧優(yōu)美、花好月圓的圖畫。延續(xù)至今,“浮云散,明月照人來,團(tuán)圓美滿今朝最……”,一曲《月圓花好》唱遍神州大地,其喜慶團(tuán)圓意,深受國人喜愛。
月圓人團(tuán)圓,而抬頭望天,只有一彎殘月掛樹梢時,“缺月掛疏桐”的悲愁便從凄美的文字中滿溢出來?!敖裣菩押翁帲瑮盍?、曉風(fēng)殘月”,《雨霖鈴》中,柳永以想象的虛景“曉風(fēng)殘月”狀寫自己遠(yuǎn)離情人后清冷的氛圍,映襯自己內(nèi)心無窮的離愁別緒。
帶著這種體會來讀蘇軾的“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范仲淹的“明月樓高休獨(dú)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月”所寄托的對戀人、對故土的無限思念,分外清晰。
除常見的“圓缺”外,亙古長存的“月”與“水”一樣,代表了自然的無限,它往往也是與人生韶華易逝相對照的存在,用以反襯人生之無常。
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一句長嘆,恨“月”長存之情躍然紙上。同樣在劉禹錫的《石頭城》中,“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以月作為歷史的見證,它陰晴圓缺,循環(huán)往復(fù),亙古不變,而眼前的石頭城昔日繁華,今日蕭條,可謂“無常”。在永恒與無常的鮮明對照中,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夢幻交錯中,詩人們的無限悲意被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說來也巧,《石頭城》前二句“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寫的是水,這類“水”“月”合寫的詩詞并不鮮見。如《赤壁賦》中蘇軾感嘆:“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薄八薄霸隆焙蠈?,借以抒發(fā)自己對“變與不變”的思考:“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我們在鑒賞詩詞時,面對紛繁復(fù)雜的意象及意象組合,需要理清意象與詩人的聯(lián)系??梢詤⒄找陨蠈Α八迸c“月”意象的分析,從觀其形(如水的奔騰綿長、清濁、永恒,月的陰晴圓缺等)起,憶古人意(如水月代表的離愁別緒、人生無常等)承,再結(jié)合詩人身世,揣摩詩人情思,進(jìn)而讀懂全詩,把握全詩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