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石
2018年3月,徐孟南決定第二次參加高考,被有些媒體當作一條新聞報道。一個考生沒考上大學,過些年又報名考試,本是件普通的事,徐孟南卻“不同凡響”。10年前,19歲的他故意不認真答題,在高考卷紙上寫下對高考的不滿和建議,最后考了100多分。
如此厭棄高考的人,落榜后有怎樣的人生經(jīng)歷,才會重新參加高考?目前,還無法預知徐孟南高考的成敗,但他的態(tài)度看來是認真的。他在2017年底寫了長篇自傳,否定了當初的做法,認為“高考0分不值得提倡”。
徐孟南生于安徽省蒙城縣一個農(nóng)民家庭,從小學到初中都是正常學習的孩子。高中時看課外書籍,有本流行的批判高考的書引起了他的共鳴。他早已對枯燥的應試教育難以忍受:偏科的學生,往往因分數(shù)不夠而無緣大學,這不是埋沒人才嗎?他發(fā)現(xiàn)好多名人也在批判教育界現(xiàn)狀,卻提不出完美的教育改革方案。他想自己何不搞個不錯的方案,得到重視,讓高考來個脫胎換骨?他搜集資料,觀察身邊的同學,苦思冥想。方案很快有了眉目,核心是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從初中就開始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高中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對應的學科,高中畢業(yè)再通過選拔進入大學學習。他把改革方案取名為“三人行教育理念”,還根據(jù)這個方案寫了中篇小說《三人行》。
高考是國家的重要制度,受到社會廣泛認可。一個高中生抓住某些局限或個人感受的弊端批評高考,雖有研究探討的權(quán)利,也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但扔下學業(yè)搞改革方案,實在不自量力,得不償失。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標志著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F(xiàn)在回頭看徐孟南的有些建議,與后來某些高考改革措施有一致之處,說明他對教育改革還有點真切感受和認真思考,可這也證明不了他的建議有多大價值。他的方案總體還很膚淺,嚴格來說也不是成型的方案。
弄出個方案后,上高二的徐孟南感覺特別了不起,隱隱約約感覺自己是做大事的人。他給教育部寫了信,講述自己的“三人行教育理念”;在網(wǎng)上給主張教育改革的名人留言,征求意見,可都沒人回應。
人微言輕,怎樣引起關注呢?他在一本中學生雜志上看到一個女同學的“奇跡”,受到了啟發(fā)。她故意在高考試卷上用藍色筆答題,又在試卷里寫上對現(xiàn)行教育的看法,企圖引起注意,讓教育部門的人找她談見解。“一語驚醒夢中人”,徐孟南也想考零分,期望人們會像關注這位女同學一樣關注他,然后拋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出版《三人行》小說,一舉成名天下知!
決定用考零分走向成功之路后,徐孟南的心思就不在功課上了。從高二起,他考試分數(shù)一路下滑。高三時,學習已經(jīng)一塌糊涂,經(jīng)常到網(wǎng)吧消磨時間。他有時也想抖擻精神提高成績,怎奈學業(yè)走了下坡路,再振作起來談何容易!他這時覺得只有按計劃考零分,或許能柳暗花明。他想象高考后,自己故意考零分,卻在卷紙上高談闊論教育改革的事引起街談巷議,輿論沸沸揚揚。萬眾矚目之下,終于冒出一個人才。在高考前一天,他還鬼鬼祟祟去一些考點張貼告示,批判高考制度,宣傳自己的教育理念。他以為會有石破天驚的效果,媒體會紛紛報道,同學或者家長看了會傳到網(wǎng)上??傻诙?,當他忐忑不安地走近貼過告示的電線桿時,發(fā)現(xiàn)告示早已被撕破。
在考場上,徐孟南無心答題,只想集中精力寫下關于教育、高考的“高見”。徐孟南作踐高考的計劃實施了,得了100多分,名落孫山。他的不端行為對高考制度沒有造成絲毫影響,但對自己影響嚴重。聽說他考得糟糕透頂,父母極度失望,含辛茹苦供兒子讀書,一心望子成龍,兒子卻只有這么點分數(shù)。親友有問徐孟南高考成績的,也有故意不問的,并無想象中的轟動效應。分數(shù)出來后,徐孟南急切地向報社“爆料”。電話亭里,他緊張到發(fā)抖,聲音嘶啞地講了自己的考試經(jīng)歷,一再解釋為什么打算考零分,卻考了100多分。報社的人并不感興趣,只是問“咋不好好考呢”“干嗎要考零分”之類的問題,最后搪塞一句“有需要我們記者會聯(lián)系你的”,就掛斷了電話。
徐孟南企圖通過考零分受到關注,從而讓他創(chuàng)立的教育理念、講述的人生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的小說蜚聲天下,還真有點孩子氣。高中生的想法不應該漠視,也可能有真知灼見,但系統(tǒng)地研究社會問題、教育制度問題,給出全面的解決方案,豈是一位剛到成年的高中生所能承擔的?徐孟南因為內(nèi)向,與人缺少交流和討論,聽了某人的經(jīng)歷或“高論”就突發(fā)奇想,有點見解就自認為天下奇才。隨便說說,“吹吹?!?,倒也問題不大,但用來進行實踐,可要付出代價。
徐孟南自以為在考場上放了一聲驚雷,然而除了自己的親人和老師,并沒有幾個人受到震撼。周圍的人只是知道他高考落榜了,沒多大興趣研究他還有什么用意。追求轟動卻收獲了平淡和冷漠,徐孟南幾乎發(fā)瘋。他偽裝自殺,寫下了遺書,到野外躲了幾天,可風餐露宿的生活根本過不了。實在挺不住了,只好不顧一切給父親打電話求救。父親和班主任這幾天四處尋找,“翻遍了縣城”,他們擔心徐孟南真尋短見,哪管他還有什么教育理念?
有了這場虛驚,父母、老師誰還敢勸他復讀,再考大學?徐孟南開始了打工生涯。他投奔在上海做生意的姐姐,陸續(xù)找了幾份工作,但都覺得枯燥無味。他又跟隨父母去打工,父母擔心他干重體力活兒吃不消,讓他學電焊??呻姾讣夹g他也學不來,了無興趣。業(yè)余時間徐孟南繼續(xù)寫小說《高考0分聲》,自己奇特的高考經(jīng)歷是主要題材。小說發(fā)表在網(wǎng)上,并沒多少人注意。他找過報社、出版社請求發(fā)表、出版,可人家不感興趣。
徐孟南過著打工族的生活,一晃就是十年。很多高中生沒考上大學,選擇了就業(yè)。行行出狀元,很多人有了技術,立業(yè)成家,與考大學再不相干了。徐孟南卻總是放不下考大學的情結(jié)。他愈來愈感到自己當年厭倦甚至仇視的考大學,反而是人生的寄托。出身農(nóng)門,要有知識、有文化,發(fā)揚自己對寫作的愛好,多年闖蕩下來,發(fā)現(xiàn)只有考大學這條路徑。徐孟南醒悟了:“故意考零分,傷害的只有我們自己?!?/p>
迷途知返的人常覺得有責任警示他人,莫走入歧途。2011年,徐孟南開始到幾所中學做勸告活動,現(xiàn)身說法告誡大家,考零分要慎重。有的考生向他傾訴,想考零分來反叛現(xiàn)行教育體制,徐孟南就陳述利弊:“你需要不需要高考這個工具來上大學?如果需要,那你就好好考。如果你不需要上大學,那隨你了,但要承受零分給你帶來的影響?!毙烀夏系姆此即_有道理,可惜認識有點晚了。徐孟南勸告別人時自己也慨嘆:“當時如果有人這么勸勸我,我也就不去考零分了!”這呼聲值得教育界和傳媒重視,要多給青年學生一些引導,不要輕易貶斥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不要輕易稱頌反叛常規(guī)的人物;不要過分宣傳某些偏才、怪才,以免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