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彥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呼喚、一種口號、一種文件的形式上。于是,我們開始探索科學實驗與學?;顒佑袡C融合的方法,希望用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希望孩子們能在六年的小學生活中能明白“技不在淺嘗,習必究益精”。(也就是說無論學習技術、技能、技巧不可淺嘗輒止,研究學習要精益求精。)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币朐鷮嵉拈_展實驗教學,我們必須培訓老師。
幾年中,我們通過讀課標、梳理學段學期目標、細化單元主題、完善重點板塊解讀、制定學生分層提升計劃等系列工作,完善了小學三至六年級的實驗目錄,搭建了小學科學實驗體系,讓老師明晰了這四年的科學實驗之間的關聯(lián)。
在日常教學中,實驗課的前期準備工作所花費的時間往往超過了上課的時間,我們的老師不僅要備教材、備學生,還要備實驗、備器材,在課前一定要對所做的實驗心中有數(shù)。所以在每學期開學前的教材解讀期間,老師們親自動手操作相關實驗,并發(fā)揮科學組的團隊力量共同研究,這樣老師們就會預知學生會在什么環(huán)節(jié)遇到困難,他們能不能自己排除,需要教師幫助什么……幾年下來,科學老師將每一個基礎性實驗反復試做,實驗教學水平和實驗技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此外,老師們還將每一冊中比較難的實驗列為“微主題”進行攻克,結合課標,對部分實驗進行合理改進,保證了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更為老師節(jié)約了時間,為課堂增加了活力。
小學科學教學活動是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而實驗教學是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不要讓說教代替實驗 有一句格言這樣說:“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我們認為實驗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搞科學,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此,我們的實驗室開放給學生,讓孩子們到里面去動手做一做電路,玩一玩杠桿尺,可以觀察物體的沉浮,測一測當?shù)氐臍鉁?、風向……
學生在解剖蠶繭時意外發(fā)現(xiàn),繭殼里除了蛹以外,居然還有類似蠶蛻的皮,這些皮是誰的?帶著問題,學生們查詢資料、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一個蠶在變成蛹之后蛻下的灰白色皮,除此之外還有團棕色從蛹變成蠶蛾的皮。這些都是我們科學書上暫時沒有講到的。
在養(yǎng)殖蝸牛的過程中,科學書上只告訴了學生蝸牛的排泄孔的位置,孩子們產(chǎn)生了疑問:蝸牛產(chǎn)卵還是這個地方嗎?我們上網(wǎng)查閱,不少資料都將排泄孔標注成了生殖孔。在養(yǎng)殖觀察中,學生親眼目睹了蝸牛產(chǎn)卵的全過程。生殖孔竟然在脖子上,真實的情況卻讓我們大為驚嘆!正確的答案只有在親身體驗中去發(fā)現(xiàn)。
(二)保證必要的學生實驗時間 實驗需要時間的支持。沒有時間,學生就無法人人參與,忽略了全面性;沒有時間,學生就無法動手,操作能力談不上提高,忽略了具體的落實。所以,我們的實驗教學要注意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于是在每個星期的校內科學教研上,老師們的固定任務就是將當周的實驗室的使用進行組內統(tǒng)籌調配,保證場地,減少了沖突和浪費。
同時為了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中,我們將小組實驗人數(shù)和實驗任務作為著力點,做到一個小組的人數(shù)不超過4個人,在器材充分的情況下,甚至2人一組,例如溫度計的認識。這樣的分組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器材,有時間動手、觀察。另外,每次實驗我們給孩子明確了任務,一共四項任務:實驗匯報、實驗記錄、實驗操作、器材保管和整理,不同的實驗,各組學生都會自行選擇一個任務承擔,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幾乎逐一承擔四個任務。
每周的科學課是固定的,科學教師是有限的,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充分地參與到實驗中,時間、人員仍然顯得不足,怎么辦?
我們大膽嘗試,將“實驗”搬到了校園,“擴大了”的科學教室范圍。
我們將學校建設成了一個立體的、多層面的“大實驗室”。學校占地10000m2,開辟了3000m2的綠化面積,具有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些本身就是科學教育的良好資源;提供30個種植箱,供各班級進行種植活動;開辟近100m2種植園地,學生輪流種植花草、莊稼、蔬菜等;建設了2個近30m2的水池,開展成都本地水生動植物的養(yǎng)殖探究活動。校園內還栽植70余株銀杏,同時種有桑樹,春季固定舉行桑蠶養(yǎng)殖活動。通過校園環(huán)境建設,學校成為了科學教育的活教材。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們學校種植園里種植過的作物、蔬菜、瓜果共有30多種。
學校豐富的植物資源,給學生提供一個親身感知、認識、實踐的新鮮天地。在校園里,學生收集到了比《科學》教材上更加直觀的素材,科學書上一張張圖片,在校園里變成了看到見、摸得著、有生命的實物。
目前學校已經(jīng)形成了綠色生態(tài)種植、養(yǎng)殖活動體系。學生的實驗活動不在局限于書本、局限于課堂,只要愿意,校園處處都是科學實驗的基地。
養(yǎng)蠶的活動體系:每年春季,學生觀察、記錄蠶的一生,舉行蠶的選美比賽,親身體驗抽絲剝繭的過程,教師協(xié)助找到絲頭,全班學生參與抽絲過程。
種植的活動體系:通過種植,不僅使學生了解到植物在種子、幼苗、生長期、開花、結果等各階段的特征,而且了解到種植與季節(jié)、氣候等之間的關系,學到了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到的新知。例如:五年級的水稻種植活動,從育秧、插秧到收割,直到自己親手播出米粒,孩子們經(jīng)歷了谷子生長的全過程,對生命有了完整的認識。
學校把科學教育系列活動納入頂層設計,列入日常工作計劃。由科學老師牽頭,其他學科老師們自愿參與,家長自愿參與,甚至門衛(wèi)保安也參與其中,我們的科學實驗教師的隊伍壯大了!
同時,各個班級圍繞種植、養(yǎng)殖還衍生出了別樣的活動:語文老師引導孩子們寫種植日記、養(yǎng)殖日記;美術老師指導孩子們畫畫寫生;有了數(shù)學課鮮活的題材;有了家長在班級QQ群、微信群及時分享孩子們在家進行實驗、觀察活動的照片、視頻……學校以科學教育為載體,聯(lián)系了學校幾乎所有的學生、老師和家長。
小學校,大實驗??此坪唵蔚姆N植、養(yǎng)殖活動將校園變成了一個超大型的“實驗室”。科學教育在學校全面開花,與各個學科聯(lián)動,賦予了學校教育實踐活動豐富的教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