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世紀以來西方女性主義文論發(fā)展研究

      2018-11-28 23:22:00張向榮
      求是學刊 2018年4期
      關鍵詞:內涵

      張向榮

      進入20世紀,西方的女性主義理論成為熱門話題。女性以“爭取、抗爭、求變”的姿態(tài)迎接世紀曙光,她們先是用文學創(chuàng)作來發(fā)出挑戰(zhàn),再以女權主義的姿態(tài)加入“受教育、經(jīng)濟獨立、參與政治”等社會活動中。女性文學、女性文學批評等文本實踐活動與女權運動相互扶持、借鑒,成為女性主義文論的前提和內涵;同時,有關女性審美、女性價值、性別倫理的著述相繼發(fā)表。兩股力量合流,形成勢不可擋的女性主義文論浪潮。然而,女性主義文論本身的發(fā)展和演進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的成長充滿了不確定性。從最初的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女性文學批評到女性主義的跨學科闡釋,這個過程既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存在行文與內涵的分離、流派與視野的濫觴、感性與欲望的狂歡、理性與消費的悖反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致使女性主義文論被賦予多重責任和義務,最終導致女性主義文論負載過重,而成為理論世界里的“激情沖突”?;诖?,分析西方女性主義文論的范疇緣起,呈現(xiàn)它的關鍵詞內涵,闡釋其時代語境,并適時觀照未來邏輯,就成為本文研究的必然。

      一、范疇緣起:關于女性文學及批評闡發(fā)

      與其他作品相比,女性文學的作者大部分為女性,也即“她”。但“她”不是一位簡單的作者,“她”是被時間歷史所邊緣化的產(chǎn)物,缺席于主體的文論活動,盡管“她”也參與人類精神產(chǎn)品的制造,但始終處于主體文學的“邊界”之外,所以對“她”作品的研究就顯得彌足珍貴。而挖掘女性文學及對其的批評話語是探討女性主義文論生發(fā)、緣起的最直接方式。

      20世紀初,西方現(xiàn)代派思潮席卷整個文學場域,在此思潮影響下,女作家表達與傳統(tǒng)陰柔決裂的決心,刻意塑造所謂的現(xiàn)代女性敘事特征。大量女作家的出現(xiàn)顯示出女性在寫作、傳統(tǒng)方面以及女性在特定文化氛圍下所產(chǎn)生的女性心理。盡管她們在敘述時充滿憂郁、不安甚至恐懼,尤其是對現(xiàn)世缺乏安全感,但可以肯定地說,女性已經(jīng)不打算繼續(xù)受困于“家庭繁蕪”,她們希望從家務的瑣屑中發(fā)現(xiàn)另一個自己。此類文本催生了女性對自我精神維度進行檢閱的決心,大量女性的個人才能被陸續(xù)發(fā)現(xiàn),并獲得重新評估其價值的機會。隨著女性寫作的繁盛,對其的批評文章也獲得了生發(fā)的土壤。這些批評文章嘗試挖掘女性的“個體意識”和“認識你自己”,將人們對女性的原有認識擴大至更廣闊的天地。從其批判來看,主要是探討女性的顛覆和身份認同問題。

      首先是顛覆。文學將女性從迷惘的世紀帶入激情豪邁的新時代,而爭取公民權利、政治平等,反對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反對特權,強調女性在受教育和參與社會事務方面要與男性平等,都成為女性文學批評的主要闡釋對象。而且,不僅僅限于對文學,社會、心理、美學、意象等一系列文化符號都成為女性文學批評所關注的對象。英國的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法國的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美國的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等一批富有創(chuàng)見的女性在20世紀初的文論曙光中脫穎而出。她們的撰述表現(xiàn)出比以往更強烈的個體意識,在世紀風云中將舊有的性別倫理、家庭關系、婚姻體制等傳統(tǒng)道德沖擊得風雨飄搖。她們通過文字來表達個人理想和思維傾向,由寫作而引出的女性對整個時代的好奇使得越來越多的女性寫作從文學、批評迅速過渡到文藝理論的層面。20世紀中葉繼起的伊萊恩·肖瓦爾特(Elaine Showalter)、桑德拉·吉爾伯特(Sandra M.Gilbert)、蘇珊·格巴(Susan Gubar)繼承了前輩的風格,繼續(xù)驗證女性文學就是另一種文化的存在。伊萊恩·肖瓦爾特在《她們自己的文學:英國女小說家:從勃朗特到萊辛》(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中指出,女性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亞文化的發(fā)展”,①伊萊恩·肖瓦爾特:《她們自己的文學:英國女小說家:從勃朗特到萊辛》,韓敏中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8頁。女作家彼此之間具有某種相互依存的意識,以及她們對待讀者的意識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一種潛藏的團結。吉爾伯特和蘇珊·格巴一起創(chuàng)作的《閣樓上的瘋女人》(The Mad Woman in the Attic),借用《簡·愛》(Jane Eyre)中的瘋女人“瓦莎”形象,徹底顛覆了女性的傳統(tǒng)形象。法國文藝批評家朱莉亞·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則另辟蹊徑,她的《詩歌語言革命》(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闡釋作者與文本之間的關系,彼此具有某種“互文”因子,“她”的話語風格通過修辭和表達方式直接或間接地體現(xiàn)在文本中。女性話語從單純地窮盡女性文學的審美意義而過渡到了對兩性關系的審視。

      其次,謀求身份認同。顛覆之后,女性身份如何重新定義成為批評家們面臨的問題。對女性的關注是在“女性、文學、批評”三者同時浮出歷史舞臺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它在發(fā)展中不斷謀求女性與事件、主體、他者、歷史等幾個元素之間的互動發(fā)展,這最終體現(xiàn)的是批評者對女性身份連貫性、統(tǒng)一性的焦慮。以寫作話語為例,傳統(tǒng)的認識如下:

      相形于科學家出于客觀化立場的“冷漠”,審美創(chuàng)造所要求的同情心常常使藝術家顯得較為“溫柔”??紤]到這一特征迄今為止所具有的性別色彩,我們似乎很難對這種說法提出異議:“最好的男作家也一定具備這種‘女性化’的溫柔?!北热绨餐缴桃浪?、卡夫卡等。②徐岱:《女人與小說——建構性別詩學的一種思考》,《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這一觀點似乎代表了大部分男學者的思維,人們往往從弗洛伊德、拉康、??履抢铽@得認知:女性只需要在“有等級之分的社會性別的管控化的文化體制”①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宋素鳳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第99頁。下存在就可以了,富于“同情心”就是女性化寫作,而無須女作家的實質參與。這將女性寫作置于一個沒有任何容積的扁平空間。在那里,不但文學中的女性身份是被拆解的形象,連現(xiàn)實中的女作家群體都被認為是身份認同不穩(wěn)定的甚至是被絕對忽略的精神社區(qū)。而反對這一固化觀念的過程中,女性文學批評抓住的重點之一就是對文本世界的顛覆與謀求現(xiàn)實身份認同并不矛盾,首先是女作家的身份,是“女性的文學”,而不是“女性化的文學”;另外,由女作家而及普通人,以顛覆的姿態(tài)與傳統(tǒng)歷史觀的本質主義進行對抗,以尋求身份的方式而達到兩性之間的平等對話。無論對抗還是對話,不管相愛還是相害,兩性相系亙古難變。

      從顛覆到身份構建,這是從女性文學、女性文學批評而及女性主義文論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體現(xiàn)出女性主義文論從文學實踐到女性理論的發(fā)展,其意義是對既往的歸屬于男性或女性的社會習慣進行全面審視與評判。從理論過程看,世界范圍內的女性主義文論是以英國、美國和法國為起點的世界性文論系統(tǒng),而從實踐經(jīng)歷來說,這些文論從對女性文學的批判開始,逐步將女性推上“認識你自己”的路程,再言及時代語境下的個體命運和女性族群思維,最后落腳于預知女性主義的未來邏輯。它們彼此之間意義重組、主體重建,并向外延伸、影響,形成了“作者、流派、族裔”三位一體的文藝理論體系,這是本文對女性主義文論研究的啟迪。

      二、關鍵詞:“認識你自己”

      曾幾何時,理性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靈魂(soul),男性是擁有這特有靈魂的使者,是人類的統(tǒng)治者,是理性主義者;而女性則具有靈魂中的非理性缺陷,被認為是主觀化、情緒化、缺乏邏輯的象征,傳統(tǒng)邏輯觀念中認為她們天生就比男人地位低,此后諸多理論一直沿襲此“原則”。所以,“認識你自己”成為女性主義文論走上歷史舞臺的前提條件。

      而“你自己”是誰?從漢娜·阿倫特、西蒙娜·德·波伏娃、朱莉亞·克里斯蒂娃到埃萊娜·西蘇(Hélène Cixous)、凱特·米勒(Kate Millett)、伊萊恩·肖瓦爾特等,甚至一些女作家如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瑪格麗特·尤瑟納爾(Marguerite Yourcenar)等相繼加入,探討關于“你自己”。她們冷靜而客觀,相繼闡發(fā)女性從非理性到理性的轉變。這些學者首先從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開始,揭示女性在文學中的形象是被定義為在男性想象力控制下的產(chǎn)物,就像“瘋女人”或“第二性”一樣,是被定義了的標簽。女性群體被剝奪了原本屬于她們的自己來創(chuàng)作自我的機會,這是女性認識不到“自我”的根本癥結所在。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發(fā)表于1963年的《女性的奧秘》(The Feminine Mystique)揭示了“幸福的家庭主婦”這一典型女性日常背后美國婦女所普遍擁有的煩惱和痛苦,以及產(chǎn)生這些煩惱和痛苦的根源——女性在社會上的缺席和在家庭中處于“仆人”地位的現(xiàn)實。然而,學者在闡釋問題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問題的癥結遠比想象的要復雜,其一始于亞里士多德時代的“男貴女賤說”,這是導致女性失去“認識自己”的歷史基因。普遍認為,男性的社會特征如理性、智慧、進取、邏輯性強等為正面象征,女性特征如感性、情緒化、脆弱等為負面意義。甚至男性的攻擊性、暴力行為都被堂而皇之地賦予“威猛、有力量”的“正能量”。在這種社會話語規(guī)則之下,女性的“弱”儼然成為被詬病的缺點,即使它是“溫柔”的另一種形式。法國學者埃萊娜·西蘇以“女性的身體寫作”為基礎強烈反對女性由于先天條件所限,其能力、創(chuàng)造力都被定義為“弱者”的觀點。在“書寫自我”的語境下,唯有寫作才是女性最終獲得自我認知的機會。

      如何“認識你自己”?其一,“認識你自己”首先從語言開始。朱莉亞·克里斯蒂娃認為語言是言說的主體,是在人類本能沖動下的話語行為,這是不同于結構主義所認為的語言是靜態(tài)的同質性特征的異質性。換言之,任何語言系統(tǒng)都會在傳統(tǒng)的符號系統(tǒng)基礎上發(fā)生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時刻存在的,也是隨時流動的。女性話語表現(xiàn)出女性的歷史和女性的此在言說,因此,關注女性話語是觀照女性特質的必由之路,這也應是女性對固有的社會習慣產(chǎn)生積極意義的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能夠緩沖女性價值體系中由來已久的身份迷失困局。其二,“認識你自己”還要從性別角色開始。凱特·米勒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從“政治”視角為女性呼吁。狹義的“政治”,就一般而言,指的是政府部門的議會、選舉、政黨、國家戰(zhàn)略等,廣義的政治則是從歷史、社會經(jīng)驗范疇來劃分的,指的是勞動生產(chǎn)中一個階層可以支配另一個或幾個階層的權力關系和社會結構。凱特·米勒的《性政治》顯然屬于廣義上的“政治”概念。凱特·米勒認為男性和女性這兩大群體,除了愛情、婚姻、家庭關系以外,也具有非常突出的等級意味。她從現(xiàn)狀、歷史、社會氣質等方面闡釋了男女兩性之間存在的“政治”角色沖突。現(xiàn)有社會制度和秩序顯然是按照男性對女性進行控制和支配而行進的,這與階層和階層之間的控制和支配恰好吻合。《性政治》批判歷史上普遍存在的對女性的懲戒,無論是通奸罪中女性所受的重刑還是財產(chǎn)分配、利益和榮譽界定等,已經(jīng)遠遠高于純粹的“性”的生理價值,表現(xiàn)為男性對女性施行權威的政治行為?!靶哉巍北砻婵词谴嬖谟趥€體、家庭、婚姻之中的,實際上,它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意識形態(tài),無所不在,人們的意識中最基本的權力觀念就是男人統(tǒng)治女人,女人被男人支配?!罢J識你自己”,是個體與集體在對立統(tǒng)一過程中的矛盾實踐,表現(xiàn)為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間的循環(huán)。在這個不斷前進、不斷循環(huán)的歷史進程中,人們逐漸看到那個“內在的自己”。而女性主義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則表現(xiàn)為試探、冒險、再試探、再冒險,直至窮盡真理的原委。它始終在個體命運與時代語境之間進行切換,然后獲得成長。

      從“話語”氣質到“性政治”,女性主義文論積極構建個性化機制的“男女有別”,也希望表達在男權文化傳統(tǒng)控制之下女性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發(fā)現(xiàn)、書寫自己,創(chuàng)建自己的思路,如何保持女性想象的自由,至少不會被家庭、婚姻和社會的固有思維永恒束縛,從而到達“認識你自己”的驛站。

      三、時代語境:漢娜·阿倫特的“悲傷”與弗吉尼亞·伍爾芙的“雙性同體”

      女性主義是女性個體命運與時代環(huán)境在沖突、融合中不斷演進、從而達成彼此和解的。如果我們以漢娜·阿倫特和弗吉尼亞·伍爾芙為例,那么,這將是對女性個體命運的一次典型示范。

      德裔美國猶太學者漢娜·阿倫特并不專事于女性主義理論,但其所提出的“介入實踐”為20世紀中葉及以后的女性主義文論奠定了實踐基礎。作為一名猶太女性,她對本族女性同胞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關心,并為此專門創(chuàng)作紀實文學《拉赫爾·瓦倫哈根:一個猶太婦女的生活》(Hahel Varnhagen:the Life a Jewess)。作品中拉赫爾·瓦倫哈根是一位猶太女性,與社會名流往來密切,是一名耀眼璀璨的“沙龍女王”。瓦倫哈根與伯爵馮·??怂固沟母星橐训搅苏劵檎摷薜牡夭?,卻因她猶太人的身份而被取消,這對拉赫爾打擊很大。瓦倫哈根的境遇反映出猶太女性的雙重壓力:一是來自性別的,二是來自種族的。首先,她是個女人,女性在兩性關系中始終處于“第二性”地位,很難主導兩性關系的方向,即使貴為公主;其次,身為猶太女性,她比一般女性又多了一層壓力,因為當時歐洲對猶太人的歧視已經(jīng)比較普遍,即使他/她非常有才能。第二性、猶太女人,這兩個關鍵詞使得瓦倫哈根感覺生活是“被分解掉的”“無根的”。所以,阿倫特通過《拉赫爾·瓦倫哈根:一個猶太婦女的生活》一書試圖闡述猶太女性比其他女性有更多的壓力:性別的和種族的。性別上,男性與女性的關系實質上體現(xiàn)的是強勢與弱勢的較量,是男性的“極權主義”在作祟。男人是情感世界里的“極權者”,他們可以隨意占有或拋棄女性,卻毫無愧疚,但女性往往卻在戀愛中失去自我、生活重心、獨立思考的能力,乃至生命萎縮,結局不言而喻。漢娜·阿倫特在文本中一再試圖將拉赫爾·瓦倫哈根放在一個主觀而有詩意的美學境界中進行描繪,但她卻無奈地發(fā)現(xiàn)這樣的隱喻毫無意義,所有兩性關系的背后都是被“使用的”女性柔媚、被“無視的”真情付出,所有不良后果都要女性承擔。種族的,則是猶太女人除了“第二性”以外的又一層困擾,身為猶太人,不得不面對非猶裔的側目。

      從拉赫爾還原到漢娜·阿倫特,兩人之間似乎還有諸多相似之處。漢娜·阿倫特深陷于與海德格爾的愛情不能自拔,海德格爾卻在這場情感糾葛中保持清醒,最后海德格爾選擇犧牲掉與這名猶太女人的關系,以便成全自己的政治貪婪。海德格爾的絕情讓阿倫特極度悲傷。悲傷,這在女性私人領域普遍存在,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悲傷,可以擊倒一個人,也可以讓一個人重生。阿倫特像拉赫爾那樣振作起來,開始新的人生,她選擇了“原諒”。漢娜·阿倫特將心力轉移到寫作上,她的《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引起多方關注,在事業(yè)上構建出了阿倫特式的學術價值體系。但不是所有人都是阿倫特,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阿倫特那樣能通過學術提高社會聲譽來減輕情感在個人心靈中所產(chǎn)生的負擔。如果說漢娜·阿倫特的悲傷將世人的目光聚焦到女性的私人領域,那么它亦給了我們啟示:女性個體的生存空間是動態(tài)的,可以不斷創(chuàng)新并挖掘出新的發(fā)展空間,這需要向死而后生的勇氣。由女性個體推動的女性主義理論空間也是可以不斷拓展的。而且,阿倫特的經(jīng)歷似乎提示我們,重視個體命運在時代語境下的演進,這對研究女性主義某段時空上的“與眾不同”很重要。

      由此想到弗吉尼亞·伍爾芙以及她的“雙性同體”,不也像漢娜·阿倫特那樣,是“個體命運”與“時代主題”的美麗邂逅嗎?《奧蘭多》(Orlando)是伍爾芙對女性個體生命的想象,文本塑造了一位跨越四百多年歷史的主人公——雙性人奧蘭多。《奧蘭多》中的主人公經(jīng)歷了從男人到女人的生理變化,也受到了社會身份轉換的考驗。曾經(jīng)充滿騎士精神的“美少年”,①瞿世鏡:《意識流小說家伍爾夫》,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第153頁。某天一覺醒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花容月貌”②瞿世鏡:《意識流小說家伍爾夫》,第153頁。的女人。變成女人后,奧蘭多作為男性特征的主要意識逐漸削弱,但在特定環(huán)境下其男性特質還是會顯現(xiàn)出來。此時的奧蘭多體內同時運行著男性和女性的特質,這被伍爾芙稱為“雙性同體”。伍爾芙以這個虛構人物來強調每個人的內在人格中都潛藏著“雙性”特征。她認為每個人都受到男性和女性兩種思維力量的制約,同時也是兩種力量在支撐人的精神維度,兩種力量和諧共處,才能進行創(chuàng)作,“當這位男作家或女作家心靈中的兩性因素協(xié)調平衡之時,可以寫出最好的作品”。③瞿世鏡:《意識流小說家伍爾夫》,第162頁。所以,在人的靈魂深處都需要兩種特征共存,反之,如果只有一種性別特征占絕對優(yōu)勢的話,身體中的其他意識“器官”就會弱化。伍爾芙的“雙性同體”超越了“性別”本身,將男女兩性關系升華為理想中的互補關系,讓現(xiàn)實世界中的男女關系從“主體”和“他者”這兩種對立范疇逐步過渡到“主體間性”關系。這對女性來說無疑是福音。女性在經(jīng)歷“模仿男性”到“發(fā)現(xiàn)自我”之后,女性自帶的“雄性”意識為她們建立了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自信心?!半p性同體”扭轉了人們對思維的慣性理解,而伍爾芙的另一個女性理論——“一間自己的房間”(有同名小說A Room of One’s Own)則試圖從根本上探索女性價值的出路?!耙婚g自己的房間”是伍爾芙為天下女性擺脫現(xiàn)實困境而構筑的精神烏托邦。伍爾芙在“這間房間”里發(fā)出聲音。首先,女性要有獨立的空間,“一個女人要是想寫小說,她必須擁有少量金錢和一間自己的房間”,④瞿世鏡:《意識流小說家伍爾夫》,第159頁。這樣,她們就可以在那里獨立思考,而不必為家務瑣屑所累。因為在現(xiàn)實世界里,伍爾芙體會到的是男權機制以及它們所帶來的文化及意識形態(tài)背后那個想當然的經(jīng)驗世界,女性在這個世界里是缺場的,所以女性很難看到真實的自己,即使是輪廓也不甚清晰。其次,伍爾芙把“一間自己的房間”當作一個象征,象征女性要從男性世界跋涉出來的姿態(tài),要做出改變陳舊狀態(tài)的努力。女人,本來是美好、柔情、善良的代名詞,然而,她們一出生就被貼上了“弱者、眼淚、悍婦、妓女”的標簽。愛情對她們來說只是婚姻的誘餌,一旦甜蜜過盡,漫長的“仆役生活”就伴隨終生。生兒育女,操持家務,每日重復著不得不做的勞務,整個人變得機械而麻木。這些周而復始的工作占去了她們全部的時間和精力,磨去了女人的光彩。所以,對女性來說,伍爾芙的“一間自己的房間”既是逃離,也是歸宿。在那里,女性可以支配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讓智慧發(fā)光,讓生命卓越。伍爾芙的“自己的房間”是女性寫作的物質基礎,“雙性同體”可以解釋為女性世界中的精神動力,它們彼此影響,相互協(xié)作?!半p性同體”促進女性在“自己的空間”發(fā)揮才能,“自己的房間”為“雙性同體”的才能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條件。

      然而,“雙性同體”終究只是源于心理學的假設,所謂的女性參與行為、精神創(chuàng)造,也不過是被女性體內的“他”意識所支配,這個“他”依然是現(xiàn)實世界男性標準的映射,而非女性自己的本質。所以,無論女性在“自己的房間”里怎樣“折騰”,依舊有男性價值在女性的潛意識中作怪。伍爾芙提出“雙性同體”的初衷是好的,但她自己也擺脫不了“男人意識”,最后還不小心將女性的社會意義男性化了。那個渴望獨立寫作的女人,不過是一具男權意志的“替身”。伍爾芙是偉大的,但她理想中的“自己的房間”依然渺?!?/p>

      漢娜·阿倫特的“悲傷”、弗吉尼亞·伍爾芙的“雙性同體”,呈現(xiàn)出時代語境下女性世界的兩個維度:前者是具象化的個體命運演繹,漢娜·阿倫特和她筆下那個猶太女人的境遇表現(xiàn)了大時代背景下女性個體的風云際會;后者是抽象的理論濃縮,伍爾芙試圖以學理方式為整個女性族群歸納出一套合理的價值標簽。盡管這兩者在成長的路上還有諸多問題有待改善,但是它們的存在無疑已經(jīng)觸及兩性的靈魂最深處:關心人類的未來始于對女性的關愛。

      四、未來邏輯:從貝爾·胡克斯到朱迪斯·巴特勒

      20世紀80、90年代以來,各種“后學”理論突飛猛進,這一時期的女性主義文論從單面的“白人中心”開始向多維度的“族裔研究”邁進。各種思維形態(tài)的女性主義如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生態(tài)主義女性主義、新批評主義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等都趁“后學”思潮而勁健啟航。

      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貝爾·胡克斯(Bell Blair Hooks)成為耀眼的“明星”。貝爾·胡克斯作為出生于美國的黑人族裔,其標新立異的寫作風格和黑人女性的敘事趨向使她成為文論界的焦點人物。貝爾·胡克斯致力于從種族、階級、殖民和文化之間的關系來批判白人女性主義的立場。她強烈反對所謂“女性”就是“白人女性”的女性主義文論現(xiàn)象,探索將少數(shù)族裔女性問題放在跨文化交流和包容的語境下。胡克斯認為所謂的“種族”往往是白人女學者將自身的經(jīng)歷普遍化,而將其他族裔的話語有意無意“忽視”甚至完全忽略不計。貝爾·胡克斯力主將批評寫作通俗化,讓學術批評走進普通大眾。她率先將學術式的敘事變身為通俗的聲音,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和接受她的學術思想,從而使讀者能走進她所建構的批評范疇,喚醒同胞的自覺意識。盡管貝爾·胡克斯的通俗化寫作被學術界詬病為“非學術的廉價工作”,①Florence Namulundah,bell hooks’Engaged Pedagogy,CT:Bergin End Garvey,1998,P.21.但是她的學術立場已經(jīng)被普通大眾所認識并認可。美國學者蘇珊·斯坦?!じダ锏侣⊿usan Stanford Friedman)將人類學、社會學、政治理論、多元文化主義、后殖民主義、后結構主義、新歷史主義、酷兒理論等一系列理論與女性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并將這一系列理論發(fā)展綜合為“社會身份的新疆界說”(new geographics identity)。②蘇珊·斯坦福·弗里德曼:《超越女作家批評和女性文學批評》,《西方文論經(jīng)典·第六卷,后現(xiàn)代與文化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年,第499頁。弗里德曼的“社會身份的新疆界說”避免只關注性別之間的差異,她主張在“一種客觀的廣義新式批評”③蘇珊·斯坦?!じダ锏侣骸冻脚骷遗u和女性文學批評》,《西方文論經(jīng)典·第六卷,后現(xiàn)代與文化研究》,第499頁??蚣苤衼磉M行女性身份的辨識,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各種不同的社會聲音,也就能全面合理地考察全世界范圍內的女性問題。上述女性主義文論所闡發(fā)的理論在時代啟發(fā)下為社會重新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族裔女性提供了廣闊的理論平臺,為多學科闡釋帶來了可能,盡管它們還有諸多待整合之處,但學界應有更大的胸懷容納并鼓勵女性展示自己,而不是將她們視為“異類”,這不是很有必要嗎?

      當20世紀謝幕,“女性主義文論向何處去”成為跨世紀話題,正當此問題困擾很多學人的時候,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橫空出世,她的出現(xiàn)成為打開“芝麻之門”的口令。朱迪斯·巴特勒兼具社會學家、同性戀理論先鋒代表、女性主義理論家等幾種社會角色。巴特勒指出,重視女性身份與話語分量格外重要,她在1993年出版的《身體之重:論“性別”的話語界限》(Bodies That Matter: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中以“后學”思潮觀念為支撐,將女性個體自由與公共領域的自由用“身體”和“話語”原則進行了敘述。她指出,“身體”和“話語”是性別交往中的主要力量,男性和女性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就是“身體”特征。“身體”特征直接規(guī)定了人的種屬特性,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左右人的本質。但巴特勒反對因此而認為男性應該成為什么樣子、女性應該成為什么樣子的話語定式。她將組成社會思想意識的“話語”作為“身體”本質的規(guī)定力量。男與女、陽剛與陰柔、強與弱,永遠是“話語”語境所規(guī)定的。身體是話語的基礎,話語是身體的本質表現(xiàn)。女性“身體”與社會的“話語”之間矛盾共生、相愛相恨。如果“身體”缺少社會“話語”力量,它就是孤獨的,因此只有在社會話語的滋潤下,“身體”才靈魂豐滿、骨子里有光;但是強勢的社會話語也導致女性“身體”發(fā)出的聲音被湮沒,如全球范圍內的女性貧困問題、女性受教育權利被剝奪問題、家庭暴力和性虐待問題等,這是身體本質被身份所遮蔽的必然結果。那么,女人的“身體”到底是什么?巴特勒在《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中進行了探索。她借批判拉康、德里達、福柯的“語言”和“權力”觀點,將女性身體的本原問題歸結為在現(xiàn)有話語權力之下的“主體性”與“身份缺失”①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宋素鳳譯,第25—27頁。的對立統(tǒng)一矛盾。在主體性方面,不管拉康的邏各斯中心主義還是女性主義對拉康的批判,“都不把女性范疇當作某種實在形而上學的表達”,②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宋素鳳譯,第39頁。女性的身份不但在邏各斯中心主義那里是虛無的,連在女學者那里都是缺席的形而上,是被“加密隱藏”③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宋素鳳譯,第92頁。起來的存在。所以,巴特勒也順帶批評了朱莉亞·克里斯蒂娃的語言符號觀念,認為它企圖挑戰(zhàn)拉康的“顛覆策略”④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宋素鳳譯,第107頁。是很可疑的,它充其量只是對“父系律法霸權造成一種短暫的、徒勞的干擾之外,還能夠有什么作用”?⑤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宋素鳳譯,第108頁。雖然顛覆是話語的變量、身份的轉移,是從主體性原則出發(fā)的多身份的話語敘事,但顛覆一旦發(fā)生錯位,就會演變成攻訐男性的鬧劇,被詬病為笑談??死锼沟偻薜摹斑@個策略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可持續(xù)的政治實踐”。⑥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宋素鳳譯,第108頁。因此,顛覆并不是還原女性身體本質的好方式。朱迪斯·巴特勒認為,只有將世紀末女性主義的意義從單純的女性敘事擴展至性別關系中身份范疇的研討,從審視“身體”而投向“身份”,從一味對立而走向相互理解,從單面的女性問題走向多層面歸位(如酷兒理論、同性戀等),才能抓住性別關系研究中的積極能動因素,這樣才能對身體本質做出合理的解釋。巴特勒還批判波伏娃、克里斯蒂娃、維蒂格等的女性主義理論,認為她們秉承語言塑造身份的策略,才導致人們對女性主義誤解,使得“身體”受到牽連,成為“欲望”濫觴的始作俑者。巴特勒的女性主義文論為進入21世紀的女性主義文論打開了行動新視野。但是,巴特勒并沒有區(qū)分多種自由,沒有將個體自由與社會自由二者分開闡釋,以至于總是強調女性的個體自由,而分裂了女性與社會之間的和解關系,使得她的某些女性主義理論只能作為一個私人化的閱讀體驗而存在。所以,巴特勒之后,女性主義文論之未來邏輯尚待更有力的論著橫空出世。

      從貝爾·胡克斯到朱迪斯·巴特勒,這些西方學者有關女性主義的論著開啟了關于女性未來邏輯的新思路。進入21世紀,女性主義理論給身為女性的“你”帶來了啟迪:在兩性關系上,女性的“堅強”和“自信”不是“因為沒有遇到對的男人”,而是因為在現(xiàn)今社會,女性對男性或婚姻的依賴感越來越小,女性沒有男人的“救贖”也可以生活得很好,無論是白人女性還是有色人種女性。

      綜而述之,有關西方女性主義文論的范疇緣起、關鍵詞、時代語境、未來邏輯等哲學實踐,將女性從蒙昧到啟蒙、由個體至族群、從文學單向度過渡到理論多維視野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概述,這是20世紀以來西方女性主義文論具有巔峰意義的節(jié)點。在這一角色定位下,有關西方的女性主義文論顯示出其清晰的內在發(fā)展特征和規(guī)律,盡管它在實踐中的表現(xiàn)手法和敘述風格不同,但是對女性主義困境的認識、對女性主義未來趨勢的關注卻是相通的。而且,通過探討其前沿進展,學界思維從繁蕪的“學說闡釋”“理論建構”“實踐借鑒”中撥冗出來,直接深入既往事件經(jīng)驗中,結合其他學科、跨文化背景進行研究。女性主義文論是女性生態(tài)世界的理論大本營,它已整裝待發(fā),即將踏上構建后理論時代的探索之旅。其未來到底通向何方,尚待學界富有創(chuàng)見的發(fā)現(xiàn)。

      猜你喜歡
      內涵
      豐收節(jié),讀懂“糧穩(wěn)天下安”的思想內涵
      華人時刊(2022年19期)2022-02-15 03:27:22
      活出精致內涵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爭鳴與思辨:“一般應當”內涵的理性認知
      研究生法學(2020年6期)2020-04-13 07:59:38
      略述《歲月生香》的壺中內涵
      挖掘習題的內涵
      內涵漫畫
      愛你(2017年13期)2017-06-10 08:38:02
      要準確理解“終身追責”的豐富內涵
      學習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自選動作拓展改革內涵
      由“文化內涵”說開去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0
      阳城县| 乐安县| 民和| 广德县| 大田县| 遂宁市| 万安县| 五莲县| 奉贤区| 灵石县| 鄂温| 常宁市| 灵川县| 郸城县| 杨浦区| 睢宁县| 佛坪县| 山东省| 漠河县| 通渭县| 东乡族自治县| 康保县| 石屏县| 贺州市| 宜兰县| 浦北县| 疏勒县| 安陆市| 若尔盖县| 胶南市| 肇庆市| 获嘉县| 天水市| 巴林右旗| 习水县| 行唐县| 建始县| 绵竹市| 海兴县| 涿州市|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