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立新
喬治·格什溫是20世紀初美國的一名年輕作曲家,他擅長創(chuàng)作爵士樂等現(xiàn)代通俗音樂,20歲時便因為創(chuàng)作出歌曲《天鵝》而備受行業(yè)內人士的好評和關注。
但在當時,通俗音樂并不像今天這般受歡迎和追捧,人們更喜歡保守、嚴肅的古典音樂。因此,格什溫一心想著轉行從事古典音樂的創(chuàng)作,而法國古典音樂大師拉威爾則是他的偶像和榜樣,格什溫夢想著有一天能拜在他的門下,在古典音樂領域里大展一番身手。
后來,格什溫終于見到了拉威爾,并表達了自己非常想跟他后面學習古典音樂的決心,但不料拉威爾卻拒絕了他這位高徒:“如果你向我學習,那么最多只能成為一個‘二流的拉威爾’,而你現(xiàn)在已經是‘一流的格什溫’了。為何本末倒置,放棄已經到手的一流,而去追求二流呢!”
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格什溫,他感激地朝拉威爾鞠了一下躬,然后便離開了。
此后的他牢記拉威爾的告誡,做獨一無二的“一流”自己,開始開創(chuàng)性地將爵士樂融入到交響樂之中,不久后便創(chuàng)造出《藍色狂想曲》、《F大調鋼琴協(xié)奏曲》等交響曲,并獲得巨大成功,一舉成為世界級的作曲家。
成名后的格什溫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拉威爾沒教過我一節(jié)課,但卻是我音樂道路上永遠的導師,是他將我的音樂靈魂引領到正確的航行上!”
名師不收高徒,原來只為了不耽誤對方,不讓對方因為自己而自毀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