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春花
高中地理知識比初中地理知識理論性更強。高中地理教師通過實驗、案例、圖片等方式將生活中的地理常識、地理原理直觀地呈現在課堂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其實,學習的過程,就是主動探究、架構知識的過程。情境教學正是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以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為目的,它可以使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具體生動化,使學生在場景體驗下感知情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所學知識。那么,如何將這種教學方式融入課堂教學中呢?
一、利用實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高考壓力下,有些教師依然采用灌輸式教育,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塞”給學生,導致學生毫無興趣可言,使借助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成為紙上談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他們在觀察中總結地理規(guī)律。
在教學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區(qū)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們通過動手實驗的方式來獲得對知識的了解。高二學生已經具備相關的感性體驗,對于實驗也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但對于水土流失的知識理解得還不是很系統,所以可以利用實驗獲得知識。在實驗前,我鼓勵學生們準備材料,激發(fā)他們的參與性。學生們準備了以下材料。(1)硬紙板若干塊,長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草皮若干塊。(2)水桶、水盆(儲水容器)若干個,塑料瓶(打孔)若干個。(3)黃土、沙土等若干克。(4)清水若干升,塑料紙若干塊。(5)鏟子、錐子等若干。準備好了材料,我又將他們分組,每組負責的項目不同。例如:1組分析降水對水土流失的影響,2組分析土壤對水土流失的影響,3組分析坡度對水土流失的影響,4組分析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通過分組合作,學生們的積極性提高了,在實驗中掌握了有關水土流失的常識。
二、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在課堂上逐漸活躍起來。多媒體中靈動的畫面、豐富的資源,無不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直觀的畫面中接觸、感知相關知識。對于抽象的地理知識而言,多媒體的應用無疑是打開知識密碼的一把鑰匙。
以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的教學為例。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宇宙間的優(yōu)美畫面,地球、太陽、波濤洶涌的浪潮等。當學生們的注意力被吸引的時候,我順勢問了大家一個問題:這些景色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嗎?為什么會有潮汐現象?這樣,借助比較切合生活的情境教學,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進而產生對地理的探索欲望。
三、利用生活現象創(chuàng)設情境
地理知識源于生活。所以,在教學中,遇到與生活相近的課程內容時,我會從生活現象中舉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知道,地理就在我們身邊。如,在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大氣圈與天氣、氣候》的教學中,我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導入課程:將裝有水的杯子放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水的氣流,我們發(fā)現水的氣流會朝著一定的方向流動。類似的道理,大氣也有氣流,在大氣流動的時候,它們也會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和朝向,我們稱之為熱力環(huán)流。然后鼓勵學生舉例說說自己知道的熱力環(huán)流的事例。同學們紛紛發(fā)言:爬山時,山上的氣溫與山下的氣溫不同,這是熱力環(huán)流的一種現象。這樣,通過引入切近生活的實例進行情境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實際生活,給學生提供簡單、實用的事例,將學生置于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提高課堂效率。
四、利用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學貴有疑。當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疑問的時候,是他們形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然后積累知識的時候。這時候,需要老師積極配合。例如,在學完“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之后,學生們問了幾個問題:冬季室外很多植物會被凍死,而在室內的植物卻生機勃勃,這種現象是不是和氣流有關系呢?“一場秋雨一場寒”是不是也說的是氣流的運動現象呢?能提出這些問題,說明學生的心理已經相對成熟,已經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在發(fā)現問題中,自信成長。
總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給教師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積極的狀態(tài)下探索、討論、求證。情境教學法已經深入各科教學的課堂,教師要善于利用這個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習慣,讓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