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強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一中實驗學校ztdos@qq.com
維納說,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它是不同于物質與能量的第三類資源。這句論述是在學習信息的概念時引用的。筆者以為,從“資源”角度來解讀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可以收獲有益的教學啟示。
人類物質的利用,是建立在對物質的科學認識和物質處理技術的不斷進步基礎上的。從遠古的自然采摘、漁獵種植,到后來的冶煉、釀酒、建筑等,人類逐步由外而內地建立起經驗層面的加工與處理能力。到了發(fā)現原子及原子層面的化學反應的時候,人類獲得了物質處理的科學的精確計量水平,從此對物質的處理超越了手工藝水平而進入了可以精確量化與規(guī)?;默F代工業(yè)水平。從能量角度來觀察,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技術開啟了能量的量化處理能力。類比到信息領域,可以發(fā)現電子計算機是一個類似的標志性技術。此前,巴貝奇的分析機也好,20世紀30到40年代的繼電式計算機器也好,在前面進行了長期的鋪墊性的研究,終于在引入二進制為基礎的邏輯電路之后實現了數學、技術與工程綜合作用下的創(chuàng)新超越。從這個角度來看,維納站在電子計算機剛剛誕生不久的時間點,預言了新的信息處理技術之下,信息在“資源”層面的井噴效益。
而香農在通信領域的數字化思路,則開啟了通信資源利用的躍遷之門。從這里來看,他們對信息的研究,都是針對信息的“技術”“工程”處理來的,都起到了施加科學層面的認知催化作用,從而幫助了信息技術的誕生。有了這個前提,工程領域的技術手段才不斷涌現,并造就了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井噴世界。
宏觀尺度上的視野觀察和認識,若要轉化為個體微觀層面的經驗,還需要具體的實例支持。教學中需要在學生個體有限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學習刺激,從而使其體會信息技術在信息資源上的有效作用。若沒有口語、文字、手寫技術的對比,印刷技術的優(yōu)越性難以凸顯。同樣,數字化的信息處理,在文本處理上便可以從信息處理的角度進行對比。例如,文本信息加工主題,文字的樣貌可以進行豐富的設置,排版的樣式可以進行從樸素到優(yōu)美的加工提升。它在信息處理的速度、數量、樣式,以至綜合的精美程度上,無不全面超越了印刷技術。在數據庫、多媒體以及其他主題上,可類比觀察與思考。信息,在強大的信息技術作用下,被挖掘出資源的深層效益。因此,在類似的內容與主題處理上,基于“技術”與“工程”角度的對比策略,在教學中非常有價值。通過對比分析,讓科學、技術與工程的元素可以被看見(從認知精加工與深加工角度來說,進行知識可視化處理),可以有機地與學生有限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嫁接起來,從而為知識與個體認知提供有意義的連接機會。
至于信息處理技術在其他領域的分化與深化,其實背后還有一個根本性的背景推動,那就是經濟發(fā)展的刺激。而資源在經濟學中是一個既常見又核心的概念。阿瑟·布萊恩認為,在技術不斷演化與進化的過程中,經濟角度的“機會利基”是重要的誘導因素。筆者想象,也許在STEM中,包括經濟學角度的STEEM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