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俠
分娩作為一種自然正常的健康生理過程, 同時又屬應激刺激, 對產婦的生理、心理均存在一定刺激性, 若處理不及時將導致難產或并發(fā)癥發(fā)生。在產婦分娩過程中由于分娩疼痛漫長、分娩相關知識缺乏及應對能力較弱導致產婦沉重的心理負擔, 均會增加各種產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分娩方式的選擇造成影響并誘發(fā)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同時對母嬰安全造成威脅[1-3]。隨著醫(yī)療模式轉變及健康新概念的提出, 對產婦相關服務及母嬰保健提出更高的要求。相關數據顯示[4,5], 孕產婦死亡中因分娩死亡的約占50%, 且與產時保健質量存在密切相關性。近年來, 高齡產婦占比逐漸增加, 引發(fā)妊娠與分娩問題愈發(fā)突出。護理主要針對產婦宮縮與產程特點, 經長期臨床實踐證明產婦圍生期予以積極護理措施可提升其分娩應付能力, 并降低產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是保障母嬰安全的重要手段。助產士護理作為一種新型服務項,主要包括生理護理與心理護理, 這在婦產科中, 尤其是保障孕高齡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對產婦生理、心理狀況進行積極的干預, 以增強產婦分娩的信心、耐受力為目的[6,7]。因此, 對分娩產婦采用助產士有效護理措施, 可幫助產婦緩解分娩疼痛。在其待產期給予專業(yè)助產士助產護理, 經專業(yè)孕產輔導可有效緩解產婦心理壓力, 改善妊娠結局。因此, 本文旨在探討助產士針對性護理模式在分娩產婦中的應用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3月本院產科接收的80例分娩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 各40例。對照組年齡24~37歲, 平均年齡(30.5±3.0)歲;治療組年齡24~36歲, 平均年齡(29.8±2.7)歲。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
1.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對性護理模式。在分娩前對有關知識進行講解, 有利于健康指導咨詢, 使其掌握漸進性肌肉放松練習, 使孕婦對妊娠期整個生理變化、心理變化存在初步掌握, 有助于順利完成分娩;營造舒適、輕松的環(huán)境和氣氛。因此, 在平時注意指導孕婦保持良好的心情,用穩(wěn)定、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身邊的事物;分娩前需要與產婦進行多次親切和善的健康指導, 確保交流順暢, 使產婦增加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度, 同時樹立自身的信心。交流時對產婦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促進其盡快康復[8]。助產士詳細并耐心地表達分娩過程的安全性,產婦及家屬提出相關疑問時應耐心講解回答, 對可能遇到的突發(fā)現(xiàn)象及其正確的應對方式進行詳細講解及實踐操作演示, 可增強產婦自信, 降低焦慮情緒, 減少產婦心理負擔。助產士介紹當天分娩操作醫(yī)生的情況, 樹立醫(yī)生威信, 增強安全系數;根據產婦具體自身情況, 在分娩時用臥、走、立、坐、跪等各種體位不斷變換直到選擇自由舒適的體位待產;營造良好氛圍, 對緩解和降低產婦的緊張、焦慮、恐懼等不適的心理狀態(tài)起到積極的作用[9,10];并給予孕婦運動指導, 提倡戶外活動, 告知其可以進行適當的運動, 如飯后散步、鍛煉瑜伽等;產時需家屬陪同, 避免陽光照射, 更有利于自然分娩。產后鍛煉指導:告知產婦在產后鍛煉期間盡量以側臥位休息, 盡可能避免仰臥位姿勢及不斷翻身。在產婦分娩12 h后對其乳房、子宮進行物理按摩, 可緩解產婦產后的疲勞感,同時助于泌乳、子宮恢復, 降低便秘發(fā)生率。同時進行康復訓練, 主要以骨盆底部肌肉訓練, 15~20 min/次, 1次/d, 促進恢復骨盆肌肉, 減輕子宮脫垂、膀胱脫垂和產后陰道松弛;而在產后正常分娩的12~24 h可選擇坐位并及時下床進行簡單的活動。宣傳產婦盡早進行體育鍛煉的益處, 初始需要有他人幫助, 而后靠自己單獨鍛煉, 包括仰臥、抬腿、坐起、屈腿、俯臥運動以及臀部、會陰部、肛門肌肉收縮運動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的分娩結局、分娩出血量以及新生兒窒息情況。新生兒窒息情況采用新生兒Apgar評分, 總分8~10分為無窒息, 4~7分為輕度窒息, 0~3分為重度窒息。一般≥8分都表示很正常。新生兒窒息率=(輕度窒息+重度窒息)/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 治療組自然分娩率為52.5%, 高于對照組的17.5% ,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窒息情況比較 治療組新生兒窒息率為7.5%, 低于對照組的2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分娩出血量比較 治療組分娩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n(%)]
表2 兩組新生兒窒息情況比較(n, %)
表3 兩組分娩出血量比較 (, ml)
表3 兩組分娩出血量比較 (, ml)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分娩出血量治療組 40 633.5±79.5a對照組 40 921.0±104.2 t 13.873 p<0.05
傳統(tǒng)產科護理的主要目標是為了降低母嬰死亡率, 忽視產婦心理狀況及生理需求。在分娩中產婦宮縮、胎兒、產道及產婦心理狀態(tài)等因素均影響產婦分娩方式。分娩對產婦可造成較大生理變化, 產婦因疼痛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心理[11-13]。近年來孕婦受自然流產、人工流產、社會壓力及晚婚晚育等多種因素影響, 高齡初產婦比例呈現(xiàn)上升趨勢。高齡產婦因生殖器官老化且易合并其他病理變化, 分娩風險較大, 同時生理變化會引發(fā)心理疾病(如產前焦慮、產后抑郁等), 大大增加妊娠并發(fā)癥的風險[14-16]。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疼痛較劇烈, 難以忍受, 其生理及心理將發(fā)生系列變化,對妊娠結局造成較大影響, 同時也對產婦健康安全及預后造成一定威脅[17,18]。因此, 為緩解產婦分娩過程中的疼痛, 實施有效全面護理干預作為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若不積極采取相關護理措施, 降低產婦痛苦, 將對其妊娠結局產生一定的影響。
本實驗結果顯示, 治療組產婦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產婦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新生兒窒息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針對性護理模式將有助于產婦進行順利分娩,改善分娩結局, 快速達到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