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雪娟
幼兒對參與探索活動的持續(xù)的興趣,主要來源于自身對內容的好奇以及探索過程中成就、趣味的感受。從小班開始,幼兒對日常生活中偶爾看到的一些新鮮事物、熟悉內容就有深厚的探索欲望。為了讓幼兒的學習品質與探索能力得到提升,我們從幼兒的需要出發(fā),開發(fā)適合班級幼兒的班本活動課程,使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滿足讓課程變得更加豐富。對此,我以實踐經驗中的小班課程“花生”的開發(fā)與設計為例,說一說班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課程設計之初,內容的選擇極其重要。在進行班級物品整理的時候,幼兒翻到上學期使用剩下來的花生,于是他們回憶起上學期進行的花生探索活動:剝花生、烤花生、吃花生等等。再一次看到花生,幼兒又引發(fā)了新一輪的討論,由于剛經歷了種植活動,他們的討論變成了“花生是怎么種出來的?”“花生是不是和蘋果一樣長在樹上的?”“花生用不用施肥?”等。幼兒的思維拓展開后,他們想要了解的與花生有關的內容也有所拓展,這些表現說明了幼兒對花生的興趣仍然濃厚。于是,我將此作為課程內容,引發(fā)幼兒的再次探索。
主題確定后,將其中內容豐富起來,才能讓整體課程內容變得趣味橫生,也才能使幼兒對主題的感受更深遠。在進行課程主題的內容拓展過程中,既需要從幼兒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拓展,也需要讓幼兒在獲得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向上發(fā)展。例如,在主題課程“花生”確定后,我根據幼兒的討論與后期幼兒的自主發(fā)現,整合了課程內容,呈現出系統性、系列性、整體性的課程活動特點。
實施的過程,是引導幼兒探索并獲得感受的過程。實施時我們可以通過支持幼兒自主探索和助推發(fā)現兩種方式,幫助幼兒獲得更加豐富的課程感受。
實踐是幼兒獲得感受提升的最好方式,而自主探索則是幼兒自身不斷更新自我認知、完成認知融合的過程。幼兒在進行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的態(tài)度應當是支持的,讓幼兒對自身的學習更有信心。例如,在進行花生糖的制作時,制作過程中需要將花生烤好,剝皮后與麥芽糖、白糖一起放入鍋中加熱,但是在進行過程中,我并未直接引導幼兒如何去制作,而是讓幼兒大膽想象并進行實踐操作。有些幼兒認為,應當直接把花生和糖一起放到鍋里煮,但做出來的花生糖,花生仍然是生的;有些幼兒將花生用水煮熟了以后,和糖一起放在烤箱里面烤,使成型后的花生糖有很多氣泡,而麥芽糖卻沒有完全融化,沒有將花生包裹起來。雖然是小班幼兒,但是由于我們時常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探索,他們非常敢想、敢做,對各種嘗試都做了記錄。最后幼兒發(fā)現,需要先將花生烤好,剝皮后放涼才能和麥芽糖一起放到鍋里加熱,加熱的時候,還要攪一攪,這樣才能讓麥芽糖和花生融合在一起,變成好吃的花生糖。幼兒的探索過程,是實踐的過程,是自主的過程,他們通過實踐探索不斷刷新想法,獲得了經驗的積累,也獲得了認知的更新。
幼兒年齡尚小,很多時候難免出現一些問題不能解決、探索錯漏的情況,當發(fā)現幼兒無法自己完成探索時,就需要老師進一步幫助幼兒推進發(fā)現。例如,在種植花生的過程中,幼兒一直在進行花生成長觀察,但是對于小班幼兒來說,進行觀察記錄是比較難的事。于是,我引導幼兒使用繪畫記錄的方式,將看到的花生的變化畫下來。
根據班級幼兒的特點、能力、興趣需求設計活動,才是設計與實施班本課程的根本。課程的設置、組織過程,并不是幾次活動后就會結束。正如“花生”,它是在小班第一學期中進行的活動,卻持續(xù)到第二學期引發(fā)幼兒的興趣。所以,當幼兒感興趣的時候,就需要根據當下時節(jié)、班級特點、幼兒認知等綜合情況,為幼兒的探索提供廣闊的舞臺。同時,在班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家長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使家長更加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和體驗,增強家長主動提供課程資源的意識,加深家長對班級課程的認識,提高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總之,班本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夠為幼兒營造良好、輕松、自由的體驗氛圍,使幼兒能夠大膽地與教師交流,表達自己的需求,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探索能力,促進幼兒認知、情感、能力和社會性各方面的發(fā)展。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同里實驗小學幼兒園)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