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世杰團隊:羅維均
洞穴是指人能進出的天然地下空間,而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洞穴都是發(fā)育于碳酸鹽巖中的喀斯特洞穴。這類洞穴系統(tǒng)具有獨特的地下空間環(huán)境,從而產生了與地表完全不同的景致。
特殊的洞穴環(huán)境還塑造了別具一格的洞穴生態(tài)系統(tǒng),黑暗、潮濕、令人感到可怕的洞穴也存在著生命的喧囂、自然界的新陳代謝。形形色色的洞穴生物在這里生息、繁衍和競爭。
我們通常將洞穴分為洞口帶、中間帶和黑暗帶。洞口帶又稱微光帶,是指從洞穴在地表的開口處到陽光無法到達的地方,這里的光、溫度、氣壓等都受地表的日變化和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而變化;黑暗帶是常年無光的地方,洞穴深處可以說是絕對黑暗,氣溫幾乎終年恒定,大氣成分變化極小,相對濕度往往接近于飽和;中間帶處于洞口帶和黑暗帶之間,此帶長年黑暗,但溫度有一定的變化。
如此特殊的環(huán)境導致洞穴內植物種類和數(shù)量都很少,且只在洞口附近出現(xiàn),主要有羊齒植物、苔蘚和地衣、藻類。但洞穴動物種類和數(shù)量都相對較多,包括真洞穴動物、喜洞穴動物和寄居性洞穴動物三類。
真洞穴動物只生存于洞內黑暗世界中,不能生活于洞外環(huán)境的動物,體內通常缺少色素,完全沒有眼或僅有很小的眼,但觸角很長,嗅覺靈敏,具有低消耗能量的新陳代謝,如洞穴魚、洞螈、洞穴蜘蛛、尺蛾和膜足硬肢馬陸。
洞螈是第一種被發(fā)現(xiàn)的洞穴動物。1689年,斯洛文尼亞著名作家瓦爾瓦澤發(fā)現(xiàn)了這種兩棲動物,它被地下溫泉帶到了地面。洞螈在自然狀態(tài)下僅存于喀斯特高原溶洞的水體中,其形態(tài)如初生的龍,通體白色,長約30厘米,號稱是最像龍的動物之。這種兩棲動物終身保持幼體狀態(tài),不像普通兩棲動物那樣最終將鰓退化,相反,它退化掉的是眼睛。剛剛出生的洞螈具有視力,但在4個月內它將最終失明,但其他感官變得更為靈敏。和許多洞穴生物一樣,洞螈的代謝變得非常緩慢,是一種在洞穴中悠閑度日的動物——悠閑到讓觀察它們的科學家都悶得發(fā)狂——它每天只活動5分鐘卻能一口氣餓上10年,而且12年才產卵一次,80歲時仍具有生育能力,壽命更是可以超過100年。
喜洞穴動物在洞穴內完成生命循環(huán)、能在洞外黑暗潮濕環(huán)境中生活的動物,如蚯蚓、部分蠑螈。
寄居性洞穴動物臨時寄居于洞內的動物,如蛇、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