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學
(江蘇省睢寧縣李集中學,江蘇 徐州 221221)
近階段,在“學講計劃”的教學形式下,數學教師把著力點放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下,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主積累—學生自我實踐—學生之間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那么,在新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教師應該擔任什么樣的角色才能發(fā)揮我們的作用呢?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不僅應該走下講臺走近學生,而且更應該敞開心扉與學生傾心交流,聆聽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及時回應孩子‘心靈的呼喚’.”從這個角度講,教師走下講臺,不代表我們就失去了指揮權,相反的,我們更容易了解到學生所思、所想、所惑,這樣才能走近學生,更好的指導他們學會知識,學會學習.而作為教師,不是講臺交給了學生我們就無所事事,恰好相反,我們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課前的準備上,為學生“導演一出好戲”,“幕后”才是發(fā)揮我們才能的主陣地.
在學習“橢圓的標準方程”第一節(jié)的時候,我利用備課時間充分的給學生設計好一個個節(jié)目讓學生去表演.首先,讓學生用實例在黑板上畫出橢圓的圖形,各個小組進行比較.其次,將圖形變式,如果2a=2c會出現什么情況,讓學生從圖上找到答案,如果2a<2c呢?這樣他們就能熟記橢圓形成的必要條件.然后,各組討論橢圓的標準方程是由圖形定義怎么翻譯過來的,如何推導出來的.給他們機會,讓他們上黑板來展示,能講出來的知識才是真正學會的知識,這也正是“學講計劃”的最終目的.最后,可以提出一些問題進行檢測,我發(fā)現學生總是給我很多驚喜.只要我們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他們往往都能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我們應該記住,在課堂上我們應該是“導演”而不是“演員”.
著名學者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覺學習.”在課堂上,看著學生發(fā)現問題,然后又由其他同學解決這個問題,再出現新的問題,再解決,問題成為課堂的主旋律,學生在講臺上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樣由學生主導的課堂,使他們在探究問題中學會學習,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高效課堂嗎?而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傾聽,聽他們的所思所想,及時幫助他們發(fā)現問題,啟發(fā)他們更多的思考.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而我們就是要成為點燃他們思考之焰的火花.
在學習“基本不等式”一節(jié)內容時,由我提出基本不等式的公式,由學生問問題,課堂上先后幾名學生分別提出了為什么要學習基本不等式?什么時候可以用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只能求最小值嗎?還有沒有變形式?這樣一些問題.學生通過不斷地挖掘教材找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又由不同組的學生一一回答,激烈程度跟一場辯論賽差不多,有時會為了一個問題的正確與否爭得面紅耳赤,最后都拉著我要給我講解,讓我心里滿是欣慰.綜上來看,我認為是我們該走下講臺的時候了,學生完全已經有了上講臺的能力.
每一節(jié)課的內容都是不同的,每一個知識點也都有它本身的作用.課堂上,我們學習新的知識,每個知識點的提出都像介紹一個個新的“景點”,而我們教師就是不可或缺的“導游”.沒有了我們這個“導游”,學生只會了解到各個“景點”的皮毛,看看熱鬧而已,有了我們,學生才會了解到“景點”的真諦,對“景點”的內涵深入了解,通過不斷的探究最終了解到“景點”的來龍去脈,然后我們再帶他們去下一個“景點”,如此這般我們也能順利完成“導游”的使命.
在學習“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一節(jié)時,我提出“兩條直線在平面中的位置關系可能有什么情況?”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生活常識很快給出了“平行”“相交”兩個答案,于是我讓各個組在桌面上用兩支筆作為直線,看看兩條直線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很快的學生就發(fā)現,還有“重合”這種特殊情況,我立即追問“重合算平行呢,還是算相交呢,還是自成一體呢?”學生再次展開討論,最后有學生從教材上找出了準確定義:平面內,兩條直線如果有一個交點是相交,沒有交點是平行.那么重合這種情況兩條直線有無數個交點,自然是自成一體的,大家恍然!之后我們就進入了下一個“景點”.
“學講計劃”提出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中去,作為他們中的一員,和他們親密無間,和他們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我們不僅要求學生之間要合作探究,也強調師生之間也要合作,這樣才能將問題升華,將知識點“學到位”,才能從整體上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在自學的時候會提出很多問題,有的問題需要自我感悟,有的問題需要合作探究,但究竟該“悟”到什么程度,“探究”到什么深度,就需要我們教師從中協調,也就是做學生的“參謀”.
在試卷評講的時候,每名學生不會的問題可能不盡相同,在分組討論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之間把不會的問題進行共同探討,先在小組內解決,這時教師就應深入到各個小組中去,看學生是否將所有問題都能獨立解決,幫助他們將不同意見進行統(tǒng)一,指出共性錯誤,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深入變式,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始終擔任一名“參謀”的角色,只需做好分內事就好.相反的,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學生是討論了,但自己只是作為一名“看客”,不能與學生交流自己的情感、方法、思想,不能做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幫助學生走出困境,這是有背“學講計劃”和諧教育的內涵.
總之,在“學講計劃”教學模式下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都要靈活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充分發(fā)揮出教師的主導性,讓學生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才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地達到課堂改革的要求,實現最終的理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