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薇
小班幼兒剛進入集體中,進餐習慣差是普遍現象。為此,我們以幼兒園指導為中心,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快樂進餐教育”中來,從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入手,通過家園合作及時糾正幼兒的不良進餐習慣,培養(yǎng)正確的用餐行為,提高自我服務技能,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fā)展。
進餐前,教師除了組織幼兒有序地進行如廁、洗手等餐前準備活動外,還應組織一些安靜的活動,如:欣賞故事、聽歌曲、玩手指游戲等。或采用“打預防針”的方法:讓幼兒猜猜今天吃什么菜,通過幼兒的你一言,我一語,提高幼兒的好奇心,最后,再告訴他們今天吃的是一種營養(yǎng)特別豐富的菜,多吃會長高,變聰明,看誰吃得又多又香。同時,可以給菜取個好聽又有趣的名字。這樣,幼兒的情緒會被調動起來,相互比著吃,往往會吃得更香。總之,幫助幼兒調節(jié)情緒,讓幼兒在良好和愉悅的情緒下進餐是餐前安靜活動的主要目的。
進餐時,應正確對待不同飯量的幼兒,對生病的、個別食欲不好的幼兒應為他們提供清淡可口的飯菜或湯泡飯,不要強迫他們吃掉全部的食物??刹扇∩偈⒍嗵淼姆椒ǎ變簩κ?、添飯很感興趣,每添一次都會很自豪。當幼兒高喊“老師,我吃了三碗”時,他們的自信心和愉悅感也在同步提升。
另外,教師要盡力為幼兒創(chuàng)設溫馨的用餐環(huán)境,醞釀愉快的用餐氣氛。教室要打掃得干凈整潔,還可以在進餐時讓幼兒聽聽舒緩、優(yōu)美的音樂。為了保證幼兒吃飯時有良好的情緒,教師在幼兒進餐前后不要處理問題或給予批評。
首先,幼兒一入園,我們就在家長會上讓家長了解不良飲食習慣給幼兒帶來的危害,并和家長達成共識,要求家長在家盡量讓幼兒自己動手吃飯,多采用表揚、鼓勵的方法。幼兒在家有了進步后,家長及時向老師反饋,老師適時表揚能自己吃飯的幼兒,并獎勵小印章或小貼畫。其次,進餐技能的掌握也是幼兒快樂進餐的保障,很多幼兒不會使用勺子吃飯,也有部分幼兒使用門齒咀嚼飯菜,或干脆含在嘴里不嚼,直到其他幼兒都上床睡覺了,他們還在“細嚼慢咽”。因此,在幼兒進餐時,教師就要根據幼兒的情況進行個別指導,教給他們必要的技能,幫助他們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為了幫助幼兒更生動地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們開展了感恩活動“好吃的飯菜是怎樣做成的”。通過幼兒參觀伙房,觀看食堂的叔叔阿姨如何擇菜、洗菜、炒菜、制作點心等,他們親身感受到是叔叔阿姨每天辛勤的勞動才換來好吃的飯菜和點心,以此教育幼兒學會感恩,讓他們知道每天開開心心地吃完自己的飯菜是最好的感謝方式。這樣身臨其境的教育效果要比平時老師一遍遍口干舌燥地進行說教要好得多?;顒咏Y束后,大部分幼兒都能獨立地吃完自己的飯菜,也開始愛惜糧食,不隨意撒飯、倒飯了。
我們通過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開展豐富多樣的飲食教學活動,讓幼兒在寓教于樂的游戲情境中愛上吃飯,并了解常見食物的營養(yǎng)知識。同時,運用幼兒熟悉的各種食物,在各科教學中有機滲透飲食教育。例如,在韻律活動“搓元宵”中,讓幼兒了解了元宵的制作過程,我們還和幼兒一起嘗試制作了元宵;在健康活動“圓形食物總動員”中,我們提供豐富的材料——圓形的糖、餅干、巧克力、芋頭、冬瓜球、切成圓片的胡蘿卜等,開展有趣的情境教學,讓幼兒獲得健康飲食行為的自主建構,了解膳食的營養(yǎng)搭配對身體的好處;在“我是小廚師”的活動中,我們先用“炒菜”的游戲讓幼兒初步了解“什么菜”可以搭配“什么菜”,幼兒扮演各種蔬菜在“鍋里”隨著音樂有節(jié)奏地翻滾著,在游戲中,他們初步的生活經驗得到了豐富,隨后我們通過活動“嘗一嘗,特別香”引導幼兒進一步理解多吃蔬菜的好處,使那些挑食的幼兒不再有抵觸情緒;另外,游戲活動“我是大老虎”、情景活動“饞嘴猴吃飯”等,對改變幼兒挑食、暴飲暴食、亂丟食物等不良進餐行為習慣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使幼兒樂意嘗試各種食物,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行為習慣,拓寬了幼兒的飲食視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就決定了健康教育是幼兒教育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養(yǎng)成是幼兒身心健康的前提,我們期待著每個幼兒都能愉快地享受進餐的過程,健康生活每一天!
(江蘇省徐州市第一實驗幼兒園)
【參考文獻】
王美芳.兒童社會技能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