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利
作為臨床常見呼吸道疾病之一, 急性喉炎指聲帶及喉黏膜出現(xiàn)急性非特異炎癥的感染性疾病[1]。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急性喉炎發(fā)病率占兒科總發(fā)病率的1%, 且男性群體發(fā)病率遠遠高于女性群體, 好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交替之際, 其誘發(fā)機制與過敏因素、外傷因素、職業(yè)因素及全身因素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輕者聲音嘶啞、喉部疼痛及劇烈咳嗽, 重者發(fā)熱畏寒、食欲不振及支氣管感染。鑒于此, 本文重點探究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急性喉炎的臨床療效, 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96例急性喉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8例。對照組患兒中男女比例29∶19;年齡最大8歲, 最小6個月, 平均年齡(2.5±1.9)歲;平均接診至入院時間(3.6±0.8)h;Ⅰ度喉梗阻25例, Ⅱ度喉梗阻23例。觀察組患兒中男女比例28∶18;年齡最大7歲,最小6個月, 平均年齡(2.4±1.7)歲;平均接診至入院時間(3.5±0.7)h;Ⅰ度喉梗阻26例, Ⅱ度喉梗阻22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患兒家屬均知悉此次實驗內容自愿簽署實驗同意書。納入標準:患兒均符合急性喉炎的診斷標準且臨床癥狀確切;患兒均不存在3個月內腎上皮質激素注射史;患兒均不存在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喉部疾病及支氣管異物。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靜脈注射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控制感染癥狀, 分別采用退熱止咳平喘、抗炎及抗病毒等方面治療確保其呼吸道始終處于通暢狀態(tài), 予以持續(xù)低流量吸氧, 針對體溫異常上升的患兒開展物理降溫或口服適量降溫藥物。對照組患兒采用地塞米松霧化吸入治療, 即:將0.3~0.5 mg地塞米松與20 ml生理鹽水配制成地塞米松混合液, 選擇面罩式氧驅動霧化吸入器控制其氧流量<4 L/min, 再予以2次/d、20 min/次的霧化吸入治療。觀察組患兒采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 即:將2 ml布地奈德混懸液及3 ml生理鹽水配制成布地奈德混合液, 選擇Devilbiss3655型空氣壓縮泵予以2次/d、15 min/次的霧化吸入治療。一旦患兒臨床癥狀無法消退且喉梗阻處于Ⅲ度或以上則立即采用氣管切開術予以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效果,以臨床癥狀恢復程度為參照評估兩組患兒治療效果, 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喉梗阻癥狀基本痊愈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且喉梗阻癥狀趨向痊愈為有效;臨床癥狀及喉梗阻癥狀均無任何變化為無效[2,3]??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兒吠犬樣咳嗽、吸氣性喉鳴、聲音嘶啞及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患兒治療顯效23例、有效13例、無效12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患兒治療顯效26例、有效19例、無效3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吠犬樣咳嗽、吸氣性喉鳴、聲音嘶啞及呼吸困難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s, d)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s, d)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吠犬樣咳嗽消失時間 吸氣性喉鳴消失時間 聲音嘶啞消失時間 呼吸困難消失時間對照組 48 4.62±1.57 3.71±1.43 3.58±1.29 1.97±1.06觀察組 48 3.02±0.73a 2.29±1.36a 2.53±1.03a 1.23±0.51a t 6.402 4.985 4.407 4.358 P<0.05 <0.05 <0.05 <0.05
作為兒科常見疾病之一, 急性喉炎好發(fā)于冬春交替之際。由于小兒喉腔小喉內黏膜松弛且喉軟骨柔軟黏膜與黏膜下層附著較為疏松, 一旦發(fā)生炎癥則腫脹癥狀相對嚴重, 并且小兒咳嗽反射較差氣管內及喉內分泌物無法自主排出, 造成神經(jīng)功能穩(wěn)定性不足, 極易受外界因素刺激出現(xiàn)喉痙攣等癥狀[4]。除加劇喉梗阻外, 喉痙攣促使患兒喉部更為狹小。臨床治療小兒急性喉炎以控制感染為基礎, 建議全身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減輕喉梗阻癥狀, 普遍選擇地塞米松進行治療, 但是地塞米松吸收相對緩慢且作用持久, 存在引發(fā)用藥不良反應的可能性[5,6]。布地奈德作為非鹵化糖皮質激素之一, 具有較強受體結合能力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領域, 尤其是治療毛細支管炎及哮喘等呼吸道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 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7]。相較于其他藥物, 布地奈德具有較強的抑制變態(tài)反應及特異性抗炎作用, 小劑量使用可取得卓越療效, 并且其親脂性較強, 霧化吸入呼吸道后與呼吸道黏膜脂肪酸相結合形成無活性布地奈德脂肪酸復合物沉積于局部, 再緩慢釋放成游離狀態(tài)進入組織, 以達到局部組織保持較高血藥濃度的目標[8]。此外, 布地奈德能減輕血管通透性減少黏液分泌量, 改善支氣管痙攣及黏膜水腫等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 急性喉炎患兒采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的效果良好, 能大大提高治療效果, 且縮短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有利于機體康復, 值得在臨床治療中使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