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義
今年以來,汽車相關新聞中,跟新能源有關的話題占據了大半的版面:特斯拉中國設廠;蔚來汽車美國掛牌IPO;小鵬汽車說電動車核心不是車,夸口要融300個億;寶馬與長城合資成立新能源品牌;奔馳發(fā)布EQC全電動車;前途K50采用自主研發(fā)碳纖維車體架構;樂視汽車期待敗部復活;吉利、榮威、長城歐拉、傳祺、北汽等等等等,紛紛推出新品牌或是全新電動車款。早些時候或許不乏騙補貼、往城市共享電動車倒貨的情形,經過摸爬滾打的陣痛期后,現在產品看起來有模有樣。2017年新能源車銷售超過77萬輛,今年看來突破100萬輛沒有問題。
但問題是,關于新能源,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我居住的小區(qū)旁就有共享電動車EVCARD的停車場(PONYCAR跟叮咚出行已經看不到了),不遠處原本有民營企業(yè)星星充電的整排充電樁,不久前也通通拆除了,公司隔壁新建大樓原本有特斯拉廣州番禺旗艦店入駐,不曉得什么原因,超級充電站還在,但特斯拉已經換成星巴克咖啡了。那些共享電動車包括早期的知豆,最大宗的北汽EC180/E160與眾泰E200系列等,到目前比較常見的榮威ERX5,當然不同地域主打車型不太一樣。我相信2017年銷售的新能源車多數不是進了尋常百姓家,但今天在政策補貼、上牌政策、價格競爭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我相信一般有購車需求的消費者都會將新能源車列入選項,其中又以純電動車為主力。
可我必須說的是,關于插電這件事,我們多半還沒準備好,過去幾年自主品牌推出的電動車,我們不知道其安全性如何?不清楚整個售后維護體系如何?不清楚家用跟民間充電設備的整體布局如何?不清楚未來車輛報廢汰換回收的流程如何?我甚至認為許多倉促上路的電動車是馬路上的安全隱患(你如果經常使用共享電動車應該能理解我要表達的,開這些車上路讓我非常不安),而未來理應陸續(xù)成型的新能源車二手市場,我仿佛已經看到不久前共享單車堆成的垃圾山景象……電動車不同于傳統(tǒng)汽油車或是插電混合動力車,組成電動車的基本零件比起傳統(tǒng)汽油車少很多,所以一臺會跑的電動車技術門檻并不高,但插電混動不一樣,插電混動等于在傳統(tǒng)汽車的復雜性上再加入電動功能,要造得好門檻高且成本難壓低,加上政策偏向純電,于是電動車慢慢就會像過去深圳的手機市場一樣,只要提出需求,廠商就能整合供應商裝出一臺車,我相信不久后也會有廠商推出像聯發(fā)科那樣的整合性解決方案,推出不同續(xù)航里程的套餐,那是品牌方連研發(fā)都省了,直接套個美美的殼又是一臺新車,一個新品牌。
問題是,合格的汽車先得是安全的,可靠的,可循環(huán)再生的,提供生活便利的,至于AI智能、樂趣、互聯等等都是非必要選項,新能源車品牌們不要本末倒置了。我相信不久后中國新能源車領域也會誕生像華為、小米這樣的優(yōu)秀品牌,并且人們越來越習慣這些新型交通工具進入我們生活,但至少到今天,我認為我們不論主觀條件或是客觀條件,都還沒有準備好迎接新能源車時代的到來。
2018.9.18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