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義
我們現(xiàn)在看電動車可能就像100年前人們看汽車一樣:100年前,人們習慣了馬車,每一輛汽車看起來都很炫;我們現(xiàn)在習慣了傳統(tǒng)內燃機,每一輛電動車表面上看起來都很厲害。實際上是這樣子嗎?
我認為汽車制造商可以簡單分成幾種類型:1.商人;2工程師;3.藝術家。如今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又多了一類:4.IT人。毫無疑問的,我們最信賴工程師出品的汽車,就像我們信賴德國車一樣。但令人泄氣的是,當今把控新能源新勢力的卻多數(shù)是商人與IT人,各種概念車與發(fā)布會讓人眼花繚亂,姑且不論他們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真正把汽車工程作為核心來研發(fā)電動車的品牌屈指可數(shù)。
我必須說實話,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一款電動車真正給我留下美好的印象,包括Tesla Model X。與Model X相處的那一個星期讓我深刻體驗什么叫里程焦慮,以及各種充電失敗的挫折(當然很大程度是地域性原因)。后來,我也試著體驗廣州各家的共享電動車,但你知道的,有些名不見經傳的入門電動車開起來就像裝了殼、加大電機功率的高爾夫球車,從加減速反應、轉向手感、底盤回饋等,各種不協(xié)調,尤其有些使用了一段時間的車,加速時馬達聲嗡嗡響,車身也各種異響,加之電動車比起同尺寸的汽油車要重,于是底盤的松散與懸掛支撐衰退也很常見。
當司機開著iQ從機場接我到酒店的路上,作為乘客的我第一感覺還是這車蠻重的,司機應該是在酒店充飽了電,開了一百公里左右在機場等我,我瞧這時續(xù)航里程還剩320公里左右,一路上因為修路封路走走停停,開了兩個小時才抵達酒店,下了高速我看續(xù)航還有220公里左右,官方宣稱的360公里續(xù)航并非隨口說說。iQ的整體坐姿較高,高速上相當平穩(wěn),時速過百沒有明顯風切聲,懸掛對于路面彈跳處理中規(guī)中矩,但很多時候你明顯知道車身頗重且集中在下盤,以2615mm的軸距且后懸掛為扭力梁結構來說,底盤的總體設定調校是很大的考驗。
第二天一整天的行程全部在四川青城山周邊的山區(qū)進行,路線中完全不包含高速,而且許多山路經過雨水沖刷路面狀況并不是太好,對于一個全新的品牌與車型來說,我很欣賞廠家這樣自信的安排,而經過一上午將近百公里的山路駕駛,我確信了歐拉工程師自信心的來源,因為這是一輛有工程底子的電動車。
首先我們必須先理解一輛長4.4米的電動車跟傳統(tǒng)汽油車本質上的不同,iQ這副ME平臺架構是完全為電動車而開發(fā),在前麥佛遜、后扭力梁與電池模組不變的前提下,根據(jù)不同的軸距、前后懸、車高等設計變更,可以對應包括轎車、SUV與商用車的不同需求,位于前后軸之間的電池模組(33KWh)讓整車重心位于中央,前置電機與前輪驅動最大程度保證了后排與行李箱空間,并且讓后軸可以采用成本低廉的扭力梁架構。
iQ帶給我的駕駛感受其實有點超過我的預期,我常說所有的規(guī)格參數(shù)都是參考,兩臺數(shù)據(jù)一樣的車表現(xiàn)可能南轅北轍,iQ很明顯是讓我欣賞的那一種,是一群工程師主導開發(fā)出來的車。
從酒店發(fā)車上路,經過一連串郊區(qū)寬敞的道路,之后便多數(shù)在山路中迂回,首先我要贊的是車架給我的感覺相當扎實,經過爛路彈跳也不會讓人感到松散,轉向與“油門”(姑且還是以油門稱之)、剎車之間的默契比較協(xié)調,單擋變速器搭配博格華納出品的120kW電機,加減速之間滑順暢快不說,那呼之即來的豐沛扭力更是傳統(tǒng)內燃機無法提供的,再加上底盤電池帶來的配重優(yōu)勢,即便底盤、懸掛、高扁平比輪胎都以經濟舒適為主要考慮,但順暢感受確實不是傳統(tǒng)入門A級車可以比擬的。
再者,iQ的駕駛者界面簡潔而人性。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為觸摸屏而觸摸屏的電動車都是反人類的設計,開車歸根到底是要在手握方向盤、目不離路的情況下還能直覺地操作車輛的基本功能,iQ采用全數(shù)字儀表盤搭配以實體按鍵為主的中控臺大屏,各項功能均以人性為考慮,而從關門聲,排擋、按鍵等操作回饋,細到電動窗升降的滑順感,都可以感受到這是在扎實的車輛工程基礎上制造的車,主被動安全配備方面也是應有盡有。當然,iQ并非十全十美,這個價格區(qū)間要苛求完美也不切實際,比較高的車重(我猜應該在1.6噸左右),沒有副車架的后扭力梁,加上比較集中在底盤的重量,這讓車尾在起伏路面拋離落地的瞬間顯得支撐略有不足,如果在彎中帶著彈跳時后扭力梁的不安特性便會浮現(xiàn)。
我常說,新能源車未來的明星一定會在傳統(tǒng)汽車大廠中脫穎而出,iQ的表現(xiàn)更加堅定了我的觀點,盡管iQ開出漂亮的補貼后價格,后續(xù)的R1、R2看起來也頗吸引人,但歐拉未來要面臨的挑戰(zhàn)還很多。要知道,特斯拉的核心優(yōu)勢在于電能管理,以及對所有電子系統(tǒng)的高度整合能力,市場上不少里程超過30萬公里的特斯拉仍保持良好的機械狀態(tài),單這點我相信當今新創(chuàng)的新能源車品牌便沒幾家能做到。
歐拉有清晰的品牌定位,盡管iQ的外型見仁見智,但我認為iQ未來在網約車市場與商用車市場還會有很大的潛力,明年初上市的R1才會真正面向年輕的都會人群,歐拉的品質在長城汽車堅強的工程背景下相對可靠,而歐拉更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到跟年輕消費者溝通的語言,以及讓他們知道在工程思維下跟IT思維下,電動車本質的真正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