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彩芹
面對社會不斷發(fā)展的要求和人們對優(yōu)質教育的要求,德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越來越重要,加強和創(chuàng)新德育教學工作是推動素質教育的必然條件。也是新課改的重要保證。德育教育不是學校一個部門或者是一個教師的教學任務,而是每一個學科每一個教育者必須正視和思考踐行的一項艱巨任務。正如臺灣教育家高振東曾經說過:“沒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幫兇;沒有德育,體育就是暴力的前衛(wèi);沒有德育,美育是腐化的催化劑;沒有德育,勞育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薄吨倚沤逃捌湓u要》由此可見,德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居于首要地位,也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教與學是一個統(tǒng)一的主體,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緊密結合。正如韓愈《師說》中所言,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作為一名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利用課堂和課后,根據學科的特點,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以課堂為主導,以教材為主體,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利用課堂教學,在潛移默化中既要讓學生接受教育,也要滲透學生的德育教育,課堂始終起到的是主導作用,教材是教育的載體,也是德育教育的必要條件。
但現實教育中,因為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及學科的局限性,教師往往忽視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教育是一個雙邊活動,學生才是主體。教師往往既充當了導演,又充當了演員角色,學生成了觀眾,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只重視了對學生的知識的輸送,如對課文進行全面的講解分析,語重心長、苦口婆心的說教。學生只是機械使得對知識進行記憶,沒有甚至忽視了對德育的教育及效果。其原因是教師的教學行動未能利用教學資源和教育手段,走進學生的心靈。理論聯(lián)系實際起到語文教學中的學生德育的滲透作用
在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環(huán)節(jié)。一篇好的文章都是發(fā)自作者的肺腑之言我們在學習和教學重要挖掘作者的思想情感及靈魂等素材利用課堂教學,將這些思想、情感、靈魂輸送給學生。
二、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社會環(huán)境的變異,導致家庭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現在農村的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倍受長輩們的關愛,是他們誤解了父母長輩的愛的含義,認為家長和老師,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所以許多家長和老師都感慨,現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越來越難教育,其原因是有多少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感受到家長的愛和付出,老師的的關懷和教導呢?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傳統(tǒng)的文章,但每次講授這篇文章都使我淚落滿襟,文章通過記敘的方式,講述了他和父親催人淚下的深情,在講解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抓住父親艱難過鐵道的情節(jié)的描繪,配以音樂和動態(tài)畫面,師生互動,飽滿激情的朗誦:“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走過鐵道邊,慢慢下身去,尚不大……?!蓖ㄟ^朗誦,我安排學生深深的體會作者的感情,然后讓學生發(fā)言,討論從文章中感受到的父子深情,以及父親的愛,最后總結。這個普通的畫面,顯示出語言無法表達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了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體現了父愛如山的真摯情感。通過這個小片段結合多媒體手段進行滲透,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達到德育的教育目的,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之心。
三、在語文教學中傳遞德育
語文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陣地,是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有效途徑,因此如何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據長期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用語文教材和語文自身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來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要時刻注意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正確處理好語文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遵循語文學科的教學規(guī)律,寓德育教育于語文教育之中。
四、剖析關鍵詞句,體驗人物情懷
文章不是無情物,作者的思想和情懷往往是通過關鍵的詞和句體現出來,只要抓住關鍵的詞句,通過分析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精神內涵進行滲透。如《岳陽樓記》一文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句,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可以設這樣的問題:
1、討論作者為什么會有如此博大的情懷憂國憂民;
2、我們從中會得到什么啟示;
對這兩個問題的討論和探究,可以歸納得出以下幾個結論,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教育。
(1)、使學生明確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
(2)、為國家和民族付出,無論是在順境或逆境都是我們堅守的信念。
(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仍舊是我們當代中學生的遠大目標。
再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在描繪父親買橘子時的動作描寫,“穿過”、“爬”、“攀”、“縮”這些動作中,反映出了父親行動不便,卻執(zhí)意給兒子要買橘子的情形,作者通過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刻畫出了一位平凡父親對兒子真摯的父愛。通過對這些詞語的分析,使學生受到人類最美好的情懷的感染,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滲透。
五、堅持補充同教材相結合的課外材料
課堂是主要陣地,但課外也是輔助陣地。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結合實際,充分利用課外資源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要做到教材和現實生活相結合,豐富德育教育的內涵,開拓學生的視野,達到寓學于教的目標。
例如學習蒲松齡《聊齋志異》的《狼》時,學生可能通過文字片面的理解到作者筆下描繪的狐鬼狐妖比人要生動,但不能理解作者真正的寓意是對“真、善、美”的追求,這時就要求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資料補充說明,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認識,進行德育滲透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真、善、美”的認識和理解,加強學生的思辨能力。達到德育教育的目標。
為了適應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農村初中德育教育任重而道遠,作為一名農村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逐步滲透德育教育,并且不斷的加強,始終牢記使命,發(fā)揮該過程中教師所起的重要作用。堅持將學生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單位,不斷進行德育滲透。仔細分析不同的學情、班情,及時調整自己的教法,加強專業(yè)和業(yè)務學習,將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人才,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需求,為自己的教育生涯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