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 諶強
【內(nèi)容提要】張愛玲多年追隨其師研習探索,雖以工筆重彩落墨,卻別出新意,不似傳統(tǒng)工筆重彩畫般以亮麗的色彩極盡渲染,而求薄中見厚,在極細致的描寫和極精微的渲染中,安靜地抒發(fā)著她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用傳統(tǒng)的工筆重彩畫功力和技藝,抒寫現(xiàn)代人對生活與藝術(shù)的款款心曲,吟哦清新自然的田園抒情詩,哼唱發(fā)自心底的大地之歌。
圓扇 國色天香 工筆 30cmx30cm 絹本 2016年
讀張愛玲,是讀畫而非小說,此張愛玲不是名聞天下的女作家,而是工筆畫家、文學博士、我的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同事張愛玲。幾年來,有意無意間,讀過她的一些畫,與她有過淺淺的交談,得緣在真跡前細讀,是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今年在中國美術(shù)館舉行的中青年藝術(shù)家系列雙個展,及至第四展,是兩位女畫家,張愛玲乃其中之一。展前,張愛玲從微信發(fā)來一個邀請,可開幕那天我正在回北京的旅途中,卻也正好,待笑語歡聲淡去,靜靜地來讀張愛玲的畫,更見其風格和性情。
張愛玲將她的畫展名之為《靜逸》,三十余幅作品盡皆工筆重彩花草,她期望用一種潔靜精微的藝術(shù)語言,來呈現(xiàn)她在日常生活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的感動與夢想,讓觀者在靜靜的品讀欣賞中,感受那些曾感動她、并激發(fā)她用工筆重彩重構(gòu)和再現(xiàn)的生活片斷和歲月瞬間,在安靜的展廳里和畫作上那些自然微小卻蓬勃生長的綠草繁花前,感受自然的美、藝術(shù)的美和為之共鳴歡欣的心靈的力量。
工筆重彩 172cmx172cm 紙本 2006年
毛毛草系列之草與水 工筆重彩90cmx120cm 布本 2013年
沒想到,我去中國美術(shù)館看張愛玲畫展的那天,她也在展廳,一個攝影女記者在序廳給她拍照。我便悄悄去了序廳那安靜的角落,讀張愛玲給畫展寫下的短短的序言,欣賞過序廳墻上的幾幅畫作后,悄然轉(zhuǎn)身往展廳而去。其時,記者正邀她去展廳外的庭院中留影,我不待與她打招呼,已安靜地駐足欣賞那些雅致書卷的畫作。畫中一花一草,極盡寧靜和舒展之美,恰如其中幾款畫題所言,自由生長,我自美麗,可謂畫如其人,讓人讀畫之際宛若已見張愛玲。
張愛玲師承工筆畫大師蔣采蘋,其博士導(dǎo)師乃工筆畫家林若熹,皆為風格鮮明、成就卓著的工筆翹楚,張愛玲深得其師教誨滋潤,又沉思前行,以其博士論文《現(xiàn)代工筆重彩畫語言研究》而深入新時期以來廣闊而紛繁的工筆重彩畫語言世界,探究梳理,復(fù)以其敏銳的洞察與理性的思考浸染其畫筆,在日復(fù)一日的繪畫實踐中,精心構(gòu)筑起自己潔靜精微的工筆重彩畫世界。張愛玲作品展《靜逸》陳列展廳四壁的三十余幅工筆重彩畫,乃是這世界悄然向人們開啟的一扇窗戶。
版納之春 之一 工筆 96cmx43cm 紙本 2017年
序廳里毗鄰序言的畫作《我自美麗》,仿佛就是平日極喜安靜的張愛玲無聲的自我宣言。一幅海芋圖,綠葉舒展,淡雅自適,全然沒有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時常遭遇的紛亂與喧嘩,畫圖四周靠近邊緣處有一道等邊的淡色,仿佛是以色彩形成的畫框,細讀,方見淡淡色彩覆蓋下的畫面依然完整生動,現(xiàn)代構(gòu)成的意味讓極具傳統(tǒng)功力的工筆重彩畫別有一種搖人心旌的力量。其實,最令人駐足細讀、仿佛瞥見張愛玲莞爾一笑的,是綠葉下那一柄半開的紅色花,大千世界,萬物生長,花兒在陽光雨露中靜悄悄地開,我自美麗,讀其畫,可識其人也。
張愛玲恩師蔣采蘋既為工筆畫大師,亦乃重彩名家,其理論與實踐皆對當代工筆重彩畫有影響;其師林若熹,筆下亦多濃墨重彩,恣意放達,風格強烈鮮明。張愛玲多年追隨其師研習探索,雖以工筆重彩落墨,卻別出新意,不似傳統(tǒng)工筆重彩畫般以亮麗的色彩極盡渲染,而求薄中見厚,在極細致的描寫和極精微的渲染中,安靜地抒發(fā)著她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用傳統(tǒng)的工筆重彩畫功力和技藝,抒寫現(xiàn)代人對生活與藝術(shù)的款款心曲,吟哦清新自然的田園抒情詩,哼唱發(fā)自心底的大地之歌。
甫進展廳,但見墻上一組工筆重彩斗方暮色圖,皆為折枝畫法之瓜果草木,乃豆角、南瓜、絲瓜、橘子、芭蕉諸物。雖言暮色,張愛玲并不描繪夕陽、殘云種種,亦不盡以三礬九染之傳統(tǒng)折枝著色法極盡渲染,而著意工筆用色造境,傾心于對畫中意境的營造,靜靜地描繪筆下諸物于暮色之中的迷蒙,花果葉藤,雖纖毫畢現(xiàn),依然讓觀者領(lǐng)略到一種氤氳朦朧的黃昏意境……這一刻,張愛玲的心境無聲地化為暮色圖的底色和意蘊,在向晚的田野喁喁低語,傾訴著她在寧靜自然中悠然愜意的心聲。
與暮色圖相對的那面展墻上,是張愛玲似乎偏愛的毛毛草世界——雖然她以毛毛草系列之落葉、之日出、之草與水等等為其畫名,但那微小卻自由自在地生長、隨風快樂搖曳的毛毛草,或壯闊、或孤寂地成為畫圖中令觀者心動的景物??v使那幅未以毛毛草系列命名、而從北京老胡同的視角描繪的老屋檐圖上,與殘葉雜草一起覆蓋著青瓦屋檐的,依然是在春光中生、在夏風里搖、在秋寒中黃的毛毛草——平凡微小的毛毛草宛如譜成張愛玲心底大地之歌的快樂搖曳的音符。
毛毛草系列之落葉 工筆重彩117cmx105cm 紙本 2013年
毛毛草系列之日出 工筆重彩117cmx105cm 紙本 2013年
移步到另一面展墻前,滿墻盡為張愛玲扇面畫作。在中國歷代繪畫中,扇面一脈吉光片羽,山水花鳥異彩紛呈。張愛玲的工筆重彩扇面畫作皆為花草,我在展廳中所見,有木玫瑰、軟枝黃蟬、芍藥、瓷玫瑰、扶桑、紫葉假馬鞭、雜草種種,尤以芍藥落墨最多。從張愛玲對層層疊疊、繁復(fù)有致的芍藥花瓣的細微描繪中,不難讀到她的筆中深意,已不再是對自然景物的工筆刻畫,而是她對大自然美麗花草映射的美好心靈的熱情謳歌。女詩人舒婷的詩《黃昏》中有一句詩——夜來香開放了層層疊疊的心——我讀張愛玲的芍藥花圖時驀然想起這句詩來。
我自美麗 工筆74cmx123cm 紙本 2018年
暮色——南瓜花 工筆 35cmx35cm 紙本 2016年
我駐足在張愛玲的畫作前沉思時,她已從展廳外款款歸來,意外相見,驚喜中當然不知我已將她的佳作一一讀完。我于是對她說起讀畫時的感觸,她聽了,有些欣喜,不是因為我情不自禁流露的贊美,而是覺得我的觀感自然真實,有一種不同于用理論術(shù)語言說的詩意。我就想起上一次與她交談的情形來。兩年前的秋天,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的一些同事同去淄博觀看一個藝術(shù)家同事的畫展,閑聊時留下的些許對張愛玲工筆繪畫的印象,這一次,在中國美術(shù)館的展廳中,得到了生動的印證。
暮色——芭蕉 工筆重彩 30.5cmx30.5cm 絹本 2016年
淄博是張愛玲的家鄉(xiāng),與她交談,感到她對博山的山水記憶早已融進她沉靜而歡悅的性情中了,就像她的工筆重彩畫那種令人愉悅的色調(diào)和意境。聽張愛玲說,展廳里不少畫作是她去云南西雙版納采風寫生回來后創(chuàng)作的,讓我想起剛在序廳轉(zhuǎn)角處墻上讀到的那幅《版納之春》,蓬勃的花草、明快的色彩讓人強烈感受到盎然的春意,尤其是畫中的那直線條、灰黑墻面和白色廊柱組成的虛實相間的長方圖形,與恣意生長的花草既對比鮮明又自然協(xié)調(diào),讓傳統(tǒng)工筆重彩呈現(xiàn)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現(xiàn)代構(gòu)成風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畫圖中,無聲地流淌著張愛玲于故鄉(xiāng)山水中滋生、在時光里充盈而又隨人生之路蔓延到遠方的對大地的熱愛和贊美。
工筆重彩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代大師名家留下無數(shù)精品佳作,張愛玲是走在這條藝術(shù)長路上的一個執(zhí)著的當代跋涉者,默默前行,花開無聲,卻也是她最愛的生活。聽說我去看張愛玲畫展的那天,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名譽院長王文章也在那展廳里說起他的觀感:“張愛玲的繪畫能夠畫出一種流淌的詩意,能夠讓人內(nèi)心達到一種純凈。這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只有通過藝術(shù)家很高的造詣才能體現(xiàn)?!蔽易x張愛玲的工筆重彩畫,信其然。
與張愛玲談起讀其畫作的感想,我又想起剛進展廳時所見,覺得被攝影記者擺布得亭亭玉立的張愛玲,好似失卻了她畫作中的那種花草的靈動,于是,我讓她立于展廳里的畫作前,在她不經(jīng)意之際迅疾地用手機拍下一圖,她見之,意外而欣喜。我說我期望圖片中的她,恰如她畫作中的花草,亦如朋友們熟悉的她的性情,有心靈的寧靜,有飄逸的向往——她身后的畫作名為《自由生長》,張愛玲對大地和藝術(shù)的熱愛,正搖曳在那些蓬蓬勃勃、恣意生長的草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