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深街雨巷,邂逅徐志摩長孫

      2018-12-05 02:24趙家耀
      上海采風月刊 2018年6期
      關鍵詞:張幼儀徐志摩祖父

      1962年,我自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yè)。孤雁南飛,有幸徑直至上海電影制片廠導演室工作,直至退休。先后小住過流光溢彩的淮海中路,也住過十余年電影廠的集體宿舍,那原是一織帶車間撤空改建的房子。至今喬遷至少五六次。對當年在上海居住之難,體會尤深。已記不清多少同事、朋友給我介紹過女友,但從未有人給我介紹可住的房子。之后,終有幸經(jīng)上影廠套配讓我分到了南昌路解放前稱為“花園別墅”的新式里弄住房。萬沒想到的是,其中的一間書房乃我國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當年的居室,對面的一幢三層樓房則是我國著名詩人徐志摩和他嬌妻陸小曼當年的“愛巢”。

      詩人徐志摩舊居正門

      提起徐志摩,人們首先會想到他膾炙人口的詩句,然后是他與幾個女人之間不盡如人意的婚戀故事。如今我的屋對面住過徐志摩,有時也會撩撥我的遐想。有趣的是,因緣際會,徐志摩的長孫走進了我的生活……

      雨巷留影

      去年春節(jié)后的一天,隨手打開電腦,忽見我國著名詩人徐志摩的長孫徐善曾博士和夫人包舜(百合)女士用E-mail從美國為我發(fā)來新春的問候與熱情的祝福,還特意向當年我陪同他們夫婦瞻仰其祖父母舊居時的鄰居致謝,并探問他們的近況。由此追憶起當年我邂逅他們的難忘情景——

      2012年6月的一天下午,我剛從上海圖書館回來,見我家門前一位印度人和一對似“海歸”的華僑夫婦在深街雨巷里徘徊,看他們風塵仆仆的模樣,我有感他們可能是從千里之外匆匆歸來的海外尋蹤尋夢人士,看那神情,又有些像不慎迷失的旅人,眼巴巴地朝兩邊樓房張望,等待著、似要詢問著什么。

      “打擾了,請問先生,我們能不能去您二樓的房間,從窗口拍對面我祖父詩人徐志摩當年的舊居?”未待我作答,他身邊的那位中年女士立即補充道:“我們剛從美國來上海不久?!彼粤Φ卣f著漢語。這時,鄰居走過來輕聲對我說:“那胸前掛相機的男士是徐志摩的孫子?!蔽衣犃T,既驚喜又愕然,忙下意識端詳起這位身材高大、面容清秀、形象絲毫不遜于詩人祖父的后裔,同時回想起前不久在介紹徐志摩的書上見徐志摩那戴圓形無框眼鏡的照片,其形象和眼前的這位男士確有幾分神似,鼻梁上同樣架著一副圓形眼鏡,依稀可見其祖父徐志摩昔年雋逸風流的神采,盡管無情的歲月距詩人“悄悄的我走了”已逝去了80多個春秋。

      舊居后門

      當我告訴徐志摩的孫子徐善曾先生和他夫人包舜(百合)女士以及陪同他們前來、拍過電視片《泰戈爾在上?!返挠《扰笥?,我的這個亭子間書房正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80多年前曾住過,且有不少作品發(fā)表問世,例如巴金的小說《新生》第二稿,1932年7月巴金冒著酷暑,就是坐在蒸籠似的亭子間里,日也寫,夜也寫,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一口氣完成。這里曾是巴金先生創(chuàng)作靈感的所在,也是他思想的所在,雖說這里只容得下他的一張小床,卻容不下寒窗里他的一個追夢,夢終破窗而出。聽罷我的介紹,他們興致更濃,連連拍了不少照片。

      繼而,徐善曾博士通過他夫人包舜(百合)希望我前去說服現(xiàn)住在徐志摩舊居的房東,能否讓他們一行進去拍照留念。該屋主人很給面子,親切接待了稀客貴賓。徐善曾夫婦站在樓前端詳良久,他們百感交集,覺得自己猶如站在神秘的時光隧道里,似乎有感這座三層百年小樓,連同墻上那字跡難辨的銘牌,早已站老了時間。他們一行踏著徐志摩陸小曼當年的足跡走進歲月的深處。在男主人陪同下,他們從底層至三樓拍個不停,徐善曾先生平生第一次身臨徐志摩和陸小曼的舊居,感慨萬端。

      他好想完成對祖父當年生活的指認:衣櫥前的一把高背舊藤椅虛位以待,似在等待詩人和他晚輩的到來。當他應主人邀請,坐上那把高背舊藤椅時,他似乎聽到了從那里發(fā)出的一聲熟悉、沉重的嘆息。當他端詳屋里那厚重的舊樟木箱,那銹跡斑斑的箱扣、枕頭造型的古舊銅插鎖,衣架上衣袂飄飄的睡袍、綢衣,上海二三十年代才特有的梳妝臺及臺上那面橢圓形梳妝穿衣鏡……他似乎又想象到那是歲月和一代詩人香火的延續(xù)。

      徐善曾與《上海日報》英文版特約記者《泰戈爾在上海》紀錄片的編導印度朋友及作者趙家耀先生在當年巴金書房合影

      自六歲離開上海,幾乎一生都在異域他鄉(xiāng)度過的徐善曾先生,一旦回到闊別半個多世紀的家鄉(xiāng),他連故鄉(xiāng)的草木蟲魚都倍覺親切。他一步三回頭,不時回望這石庫門雨巷,他踏著祖父母飄落的時光,歲月的長廊,他似在想,這雨巷里曾收藏過多少滄桑?

      依依作別時,他希望我們日后多聯(lián)系,并留下了他在美國的通訊方式。從此伊妹兒將地球村“縮小”,并將這地球兩端連成了一個微笑。

      尋覓答案

      徐善曾先生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他是1946年出生在上海,幼年時,由祖母張幼儀(出生上海寶山)撫養(yǎng),1948年時他的家庭開始遷徙,六歲時跟隨祖母輾轉從上海到廣州到澳門到香港,兩年之后去了美國,和正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的父親徐積鍇團聚。徐志摩和原配夫人張幼儀生有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彼特在三歲時夭折,大兒子徐積鍇于2007年在紐約去世,享年90歲。張幼儀本人也曾在美國生活多年。在美長大的徐善曾,現(xiàn)在會講的中文只有“你好”和上海方言“謝謝儂”,難以超過十句。

      自巴金書房見徐志摩舊居

      有個疑問多少年來始終在徐善曾先生腦海里縈繞難解,即:為什么我的祖父有這么大的影響?他在不斷尋找答案。對于有徐志摩這樣一位文化名人祖父,他和三個姐姐以前都不太在意這回事,徐善曾說:“每當祖母提到祖父時,她總是盡可能地回憶?!彼J為祖母張幼儀心目中始終愛著徐志摩。他倆有著七年婚姻,她“對祖父徐志摩有著很深的感情”。張幼儀說過:“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里面,說不定我最愛他?!?958年她率先為徐志摩出版詩全集等,便是力證。據(jù)徐志摩的親屬回憶:“張幼儀是一位中國舊家庭的少奶奶,富于辦事能力,很講實際,與帶有詩意天性的徐志摩怕合不來?!?/p>

      然而才華橫溢、風流倜儻的徐志摩卻偏偏不中意傳統(tǒng)女性,因此廳堂內外從未聽到過悠揚的牧歌。徐志摩欣賞“一代才女”(胡適語)林徽因的睿智談吐,“蓓蕾似的滿綴著警句與諧趣”。

      1931年7月7日,他在寫給林徽因的信函中頗為悵然地最后寫道:“我還記得你家矮墻上的艷陽?!蓖瑫r把袒露心聲的新詩作《你去》一并抄上:“去請教女詩人,敬求指正。”借此獻給他的女神。同年10月,徐將《你去》發(fā)表在《詩刊》第3期上,最后兩句:“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你!”好不耐人尋味。但林徽因對才子徐志摩卻“降下了帆,拒絕大海的誘惑,逃避那浪濤的拍打”。

      1920年,林徽因與其父林長民在倫敦車站送徐志摩、張幼儀去德國柏林后,當時才16歲正值花季年華的她,在給徐志摩的分手信上寫道:“火車啟動的那一瞬間,您和幼儀把頭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邊,她張著一雙哀怨、絕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著我。我顫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靈的底蘊,那里藏著我的秘密,她全看見了?!?p>

      趙家耀和香港鳳凰衛(wèi)視“徐志摩專題片”攝制小組成員在徐志摩故居門前合影

      “絕頂聰明的小姐”(沈從文語)林徽因理解徐志摩對真正愛情幸福的追求,但她還是懇求徐志摩“理解我對幼儀悲苦的理解?!?/p>

      然而對于這沒有開始卻已走到盡頭、令張幼儀心碎的無愛婚姻,她對自身的價值產生了極度的懷疑,我錯在哪里,出路又在何方?

      1922年3月,留學倫敦的徐志摩向張幼儀提議離婚,他說,他們不應該繼續(xù)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他提議“自由之償還自由”,他說“真戀愛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苦痛……”

      沒有愛情,沒有牧歌,張幼儀平靜地選擇了離開,以便解脫,沒有糾纏,也不必吵鬧,她卻以正視的目光對他說:“你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才子高興地向她道謝。

      張幼儀這位終于從婚姻中突圍并升華的女子也坦陳:“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以解脫,變成另一個人。”

      毋庸諱言,決絕離婚帶來的那寒心徹骨的痛,她只有深埋心底,終生難以療治,難以言說。

      他倆離婚后,張幼儀的公公徐申如立即收張為寄女(養(yǎng)女)。張幼儀之后的表現(xiàn),也確實沒有辜負徐申如的期望,他的喪事,是她操辦的,他的孫子是她撫養(yǎng)成人的,以至《徐志摩全集》的出版也是她策劃并資助的,極盡職責,作為徐志摩的前妻全然超出常人,當是賢妻良母,徐志摩九泉之下若有知,當感激涕零,望儀謝恩才是。

      事實上,張幼儀比較晚才意識到徐志摩有著非凡的天賦和才能,很難講她是否完全原諒了他?!拔倚r候對祖母的感覺像母親一樣慈愛,我(1-6歲)和姐姐的童年都是和祖母一起度過的。一方面,她對祖父偶爾會有談論的興趣,會講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及為什么有些事會演變出最后的結局。但另一方面,她也接受既成事實。我必須很謹慎地說,她不一定百分之百原諒了徐志摩。這一點很重要?!边@是徐善曾對祖母張幼儀的印象。

      志可摩天

      我自和徐善曾先生相識并多有聯(lián)系后,對有關他祖父的大小事較前關注了許多。忽一日,有如“神助”,得知“志摩”這一名字的由來背后,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出身于商賈之家的徐志摩,在他于1897年1月15日降生的那一年,其父徐申如與他人合股創(chuàng)辦了海寧硤石第一家錢莊,名曰裕通錢莊。據(jù)悉,當年喜得貴子的徐申如在兒子周歲時,邀請當?shù)爻埵闹净趾蜕胁匪泐A測其子章垿的將來志向,身披袈裟的志恢和尚輕輕撫摸章垿的頭,上下左右打量一番后,口中念念有詞地斷言,這孩子系麒麟再生,將來必成大器。望子成龍的徐申如聽罷喜上眉梢,遂以“志恢摩過頭”而替他更名“志摩”。只期望兒子志摩快快長大成人,子承父業(yè),光宗耀祖。于是1918年8月徐志摩前往美國克拉克大學求學時的護照上,便填上了徐志摩的大名。

      徐善曾先生說,那時每天都從他祖父徐志摩那穿著長袍馬褂20年代的照片前走過,他祖父在墻上似乎不停地望著他,像似要對徐善曾說些什么,可并不知曉他祖父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只感覺其祖父代表的文化和美國穿牛仔褲、T恤衫的文化大相徑庭。有時他會在照片前駐足,想象鏡框里的人和他聊天。徐志摩的后人中,僅有徐善曾的女兒是研究電影藝術的,幾乎無人從事詩歌寫作。但多年以來先生總是不時聽到有關他祖父的故事,他十幾歲的時候曾意識到祖父是個著名詩人,但沒想到祖父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影響如此之深遠。上大學的時候,曾聽一位同學聊起詩歌,他提到近代中國有兩位令他仰慕的詩人,其中一位就是東方的拜倫徐志摩。

      徐善曾大學在讀的一天,有位美國漢學家來學校談徐志摩和他的詩歌,當時大學里只有幾位華裔留學生負責校園內外義務張貼講演海報。于是當時有同學和他半開玩笑道,這個老美講的中國著名詩人和你都姓徐,或許同你沾親帶故吧?

      往日他對祖父總是感到幽遠與神秘,此時他哪能弄得清楚,故立即打電話給父親徐積鍇核實,老爸沒有否認。天啊,這位中國著名詩人竟然是自己的祖父!他全然沒能想到,好不驚喜。

      后來徐先生看到一些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論文,不斷看到祖父的名字,對于有徐志摩這樣的著名祖父,他方意識到繼承祖父文化遺產的必要性、重要性,從此他開始關注此事,潛心研究祖父的生平以及在美國的留學情況,回顧家人所走過的路。

      惜乎!詩才橫溢而命運多舛、橫空出世又長空失路的徐志摩不幸遇難。1931年11月9日徐志摩乘郵政航班從南京飛往北平,到濟南附近遇大霧,飛機撞山焚毀。沈從文先生驚悉不滿35歲的徐志摩的意外死亡,那是“痛剜人心的噩耗”,他痛心地著文悼念他:“徐志摩,一個‘想飛的人,給在云霧里燒毀了。”

      徐善曾認為:“他是一個復雜的人,和時代一樣復雜。他也是個浪漫的人。假如徐志摩沒有經(jīng)歷那些大的人生變故,他的作品不會這么優(yōu)秀。他的一生有太多戲劇性成分,太多故事發(fā)生?!?h3>追尋故事

      “一代詩魂”徐志摩的詩歌佳作不斷成為祖國各地及海外文化界、詩歌朗誦會上的保留節(jié)目。例如當徐志摩逝世80周年時,美國有關組織舉辦詩歌朗誦會,有節(jié)目主持人、聯(lián)合國工作人員、哥倫比亞大學學生、華美協(xié)進會博物館館長等人參加詩歌朗誦,令人難忘。

      從2014年8月開始,英國劍橋大學每年都會舉辦以徐志摩為名的“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jié)”及進行相關的文化交流活動,包括展示有關徐志摩的生活場景和詩文佳作,徐善曾每年都應邀前往。

      徐善曾先生覺得劍橋大學對徐志摩相當看重,如600周年校慶時,曾選出了“十五佳校友”,其中既有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著有《物種起源》等書),也有徐志摩。他說:“其實我很清楚徐志摩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我知道他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雖然他逝世快90周年了,但仍被人們紀念。我現(xiàn)在依然經(jīng)常品讀祖父的詩集。”前往劍橋大學參加紀念活動的徐善曾夫婦和他的姐妹們已非“夢回康橋”。

      在此當提及的是2018年1月26日,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青少年合唱團發(fā)布了一張新專輯《再別康橋》,專輯收錄了19首曲目,其中收錄了他們用中文演唱的作品,《再別康橋》和《茉莉花》,這是該合唱團自1441年成立以來,首次在自己的專輯中演唱中文歌曲。

      專輯中第一首就是主打曲目《再別康橋》,它來源于中國詩人徐志摩的著名詩篇??禈蚣磩颍娮饕蕴搶嵪嚅g的手法,描繪了學院中一幅幅流動的畫面,真摯、濃郁、雋永。

      合唱團藝術總監(jiān)、指揮史蒂芬介紹,演唱此曲是為了紀念徐志摩與劍橋大學的淵源?!对賱e康橋》寫于1928年,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今年正值這首詩誕生90周年,國王合唱團以此作為專輯主打也確實很有意義。

      此外,國王學院將舉辦“徐志摩中式花園”建成儀式,這將是在劍橋大學校園內建成的首座中式花園。

      因此徐善曾先生說,誰也未曾料到祖父的精神遺產能夠活到今天,還能活在他的母校,活在像紐約、倫敦這樣的地方。

      詩人早已駕鶴西去,可至今人們仍朗誦他那不朽的詩篇,想到屬于他的風,依舊吹拂在人間,他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抹不掉的名字。

      百年余情

      頻繁的交流,終使筆者了解到,雖說徐善曾的中文能力有限,但他卻產生了為祖父徐志摩撰寫一部傳記小說的心愿。

      近日,看到《文匯讀書周報》如是介紹:由徐善曾先生夙興夜寐撰寫的一部他祖父徐志摩的傳記(英文版),書名為《CHASING THE MODERN》(《追求現(xiàn)代》),目前計劃譯成中文出版,譯文書名為《志在摩登》,譯者將“志摩”二字嵌入書名,讀者一看,便知乃是撰寫徐志摩的傳記。

      我立即將這個喜訊傳給了遠在美國的他,徐善曾先生即刻回復我:“該報是否介紹了有關我的中文版《志在摩登》在中國上市(在中國可以購到此書)的大概情況?”并且祝我一切安好。我想,此書的出版,也了卻了他由來已久的夙愿,滿足了中外廣大讀者對詩人的進一步了解,亦是對詩人誕辰120周年最好的紀念與告慰。

      在詩人徐志摩誕辰120周年期間,我欣悉,徐志摩陪同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訪日視頻,首次在杭州上塘路97號一家民間徐志摩紀念館播映。這段短紀錄片為默片,時間定格在1924年6月12日,地點為東京日本大企業(yè)家澀澤榮一的飛鳥山別墅,該紀錄片也存于澀澤榮一紀念館。“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徐志摩全程陪同泰翁,細心服拂,為人謙恭周到,全然一個濕潤儒雅的中國傳統(tǒng)書生形象。短紀錄片雖只有四分零二秒,卻是徐志摩動態(tài)影像在國內首次播映,彌足珍貴。

      我當將此喜訊盡快傳告徐善曾先生,想必他會興奮異常,望他能早日于銀幕上同他祖父一見。

      我想,有關徐志摩的百年余情,將綿綿無期。

      猜你喜歡
      張幼儀徐志摩祖父
      完全詩意的向往
      祖父瓷
      張幼儀是個好婆婆
      張幼儀是個好婆婆
      張幼儀:無緣徐志摩,照樣活出自己的新天地
      坐著也很忙
      徐志摩自帶鋪蓋陪蔣百里坐牢
      雞犬不寧
      說不定我最愛他
      曲麻莱县| 凤冈县| 监利县| 拉萨市| 鄂托克前旗| 定安县| 石渠县| 青州市| 云梦县| 巴南区| 麻江县| 威远县| 利川市| 驻马店市| 桐梓县| 扶绥县| 奇台县| 苏尼特右旗| 古浪县| 青海省| 玉门市| 琼海市| 晋城| 高青县| 金坛市| 临泉县| 吴忠市| 巴彦淖尔市| 永和县| 福清市| 辽阳县| 黔西| 恭城| 陕西省| 同仁县| 调兵山市| 玛沁县| 基隆市| 儋州市| 华阴市| 大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