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靜
(西安航空學院,西安 710077)
在我國由于貧富差距較大和城鄉(xiāng)差異較大所帶來的發(fā)展不平衡,導致近幾年我國各大高校的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所帶來的問題就是,在校貧困學生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雖然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幫助貧困學生解決經濟困難問題的獎、助、貸等政策,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這種政策并沒有發(fā)揮多大的效果。在大多數(shù)貧困學生中,他們對學習都是刻苦勤奮的,但部分學生因為家里的條件不好導致其心理困擾,擔心家庭的生活情況,所以在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中往往會遇到諸多困難。因此,貧困學生的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去思考的問題。
“外部性”本身是經濟學當中的一個詞兒,它主要指的是在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的影響,但是不用為了它去承擔相應的義務或者是不用索取它應得的回報。因為外部性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所以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對外部性進行各種分類。外部性可以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他是根據(jù)外部性的影響效果進行分類的。正外部經濟的意思是一個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對另一個經濟主體活動產生了有利的影響,但是正外經濟主體并沒有得到它應有的回報。負外部經濟指的是一個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活動產生了不好的影響,但是它也沒有付出過任何東西。
1.在各大高校中特殊學生的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是學校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也是各大高校所面臨的一個巨大的考驗。近幾年,由于各大高校的不斷擴招,使得學校的特殊學生群體日漸擴大,其中經濟困難的學生是較為突出的。在經濟困難的學生心里,他們主要面臨的問題就是經濟問題,因為各種經濟問題對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最后導致一些經濟困難的學生產生自卑、孤僻的性格,這種現(xiàn)象不僅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還制約著他們正常的健康發(fā)展,從而致使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工作困難重重。
2.高等學校經濟困難學生的行為對除本人之外的組織以及個人造成的影響,就是高等學校經濟困難學生的外部性特征。經濟困難的學生包括兩種,一種是樂觀積極向上,敢于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zhàn)并且自強自立的學生,另一種是因為經濟困難的壓力,形成孤僻自卑,獨來獨往,而且學習狀況和心理狀況受到很大影響的學生。前一種經濟困難的學生是正外部性學生,后一種經濟困難的學生是負外部性學生。正外部性的表現(xiàn)為以下三種方面:第一種,能夠帶動周圍的學生積極地學習技能知識,共同進步并且能夠給周圍的人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氛圍;第二種,有利于教師各種思想教育的指導和幫助,對學校的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也有進一步的提升;第三種,正外部性學生會在加強就業(yè)能力的情況下在校內或者是校外做一些兼職工作來貼補自己的生活費用,給家庭減少一點經濟負擔,從而也提升了自己的就業(yè)技能。而負外部性的表現(xiàn)與之恰恰相反,第一種,由于它的情緒低落,影響到周圍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嚴重的話,很可能會出現(xiàn)群體效應,從而大大影響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工作效率;第二種,給教師和周圍的學生以及學校的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工作增加了困難度,還需要學校對其進行全方面的教育和幫助;第三種,不僅給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還給家里增加了無形的負擔,從而給社會造成一定的就業(yè)壓力。
1.加強資助政策,建設公平完善的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保障體系。為了使貧困學生能夠在公平公正的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體系下健康地學習,我國應該讓公平在校園中隨處可見。教育工作在我國是重中之重,教育是民族的基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我們不能讓任何一名學生因為家庭困難而輟學。所以,國家在分配公共教育資源時應該盡量地傾向弱勢群體,在實行政策的同時應該全面地考慮,不能只根據(jù)身份背景進行判斷,要充分地了解到每一名學生的生活質量、學習狀況以及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情況。在各大高校當中,學校也可以建立專門的學生貧困貸款機構,做好每一名貧困學生的貸款審核工作。在學生助學貸款中,我國相關的工作人員一定要對學生進行貸款跟蹤管理,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貧困助學生當中應該寒中選優(yōu),讓貧困助學生知道一些硬性的條件,如果沒有達到這些條件就取消資助的資格,用這種方法激勵學生,以便促進他們就業(yè)能力的提高。
2.對貧困生的心理加強建設。首先,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應該建立貧困學生的檔案,其中包括個人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以及健康狀況和心理狀況等,而且階段性地對其進行貧困生個人的信息更新。其次,在學校應該建立危機學生的評估機制,對學生實行跟蹤反饋,以此來達到學生心理危機出現(xiàn)前就可以對其提供幫助。在社會中也應建立危機學生的支持體系,建立對周圍相關學生的干預機制。最后,在學校中學校應該經常對貧困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開設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課程以及專題講座,然后豐富學生的心理活動,讓經濟困難的學生在學校能夠體會到公平公正地提高就業(yè)能力以及生活環(huán)境。
3.對貧困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首先,在就業(yè)能力培訓方面,教師要多關注他們的技能實踐,多跟他們溝通,在技能訓練方面主動給予幫助,不要讓他們產生害怕問、害怕出錯的心理;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提供給他們一些兼職機會,從而鍛煉和提升他們的勞動技能;最后,要跟企業(yè)合作,定期對學生進行實際測驗,不能只注重書本知識而忽略動手能力,從而全面提供就業(yè)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就業(yè)人才。
由于我國各大高校貧困的學生越來越多,所以社會各界人士對貧困學生越來越關注,注重學生的心理因素和外界的各種因素,從而導致學生有了獨來獨往的性格。針對這些問題,我國應制定相關的政策,讓學校和家庭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方法有效地引導經濟困難的學生健康地成長,減少負外部經濟影響的因素,對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各種心理輔導,加強學生的自信心,將負外部性轉變成正外部性。
[1]劉晨光.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勵志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1.
[2]陳赤華.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探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3]李琳.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及其管理信息系統(tǒng)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1.
[4]于雪燕.利益相關者視角下高校學生參與權的實現(xiàn)路徑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5]楊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實施效果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