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bào)》12月7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如何將昔日貧困家庭變成中產(chǎn)消費(fèi)者作為中國實(shí)行改革開放的成就之一,普通民眾的生活質(zhì)量得到顯著改善。改革前,中國幾乎完全是無產(chǎn)階級社會。到上世紀(jì)80年代時(shí),中國各城市開始出現(xiàn)新的中產(chǎn)階層。不妨通過對比中國城市家庭變化來感受改革開放40年前后的巨變。
衣著:40多年前,中國社會曾流行“假領(lǐng)子”以延長襯衫使用壽命,且多為藍(lán)色或灰色。但從上世紀(jì)90年代起,許多西方品牌將目光投向中國市場。外國服裝潮流很快流入中國,西方生活方式和衣著趨勢越發(fā)受歡迎。
日常生活用品: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中國民眾渴望“三大件”: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jī)。到上世紀(jì)80年代初,一半家庭已至少擁有這“三大件”之一;到80年代中期又演變?yōu)椤靶氯蠹保罕?、洗衣機(jī)和電視機(jī)。此后,隨著錄音機(jī)、電扇、摩托車、照相機(jī)和攝像機(jī)不斷加入,名單變得越來越長。
口袋里:40年前中國人口袋里裝的是錢和每月用于購買各種必需品的(定量供給)票:糧票、油票……如今中國人均擁有3只手表,55%城市居民有智能手表。中國人使用各種移動支付App打車、購物、繳納各種費(fèi)用……
服裝消費(fèi):從前70%中國家庭擁有縫紉機(jī),每家每年用于服裝的開銷僅14.8元,如今已猛增至3316元,相當(dāng)于40年前的224倍。
通風(fēng):以前中國城市家庭有電扇的比例僅20%,如今有空調(diào)的達(dá)90%。
通信:以前電報(bào)、電話和書信是主要通信方式,今年中國網(wǎng)民達(dá)到8.02億,去年移動電話用戶數(shù)達(dá)14.74億。
洗衣:從前基本都是手洗,如今89%家庭擁有洗衣機(jī)。
娛樂:以前中國85%家庭有一臺收音機(jī),僅32%買得起黑白電視機(jī)。如今每家平均擁有1.2臺彩電。
交通:從前自行車是最常見出行方式,每個(gè)家庭有1.2輛自行車,如今擁有小汽車的家庭達(dá)27.7%。
購買力:中國城市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和公共假日增多,意味著如今更多普通百姓擁有更多休閑時(shí)間。1978年城市職工年均工資僅614元,2016年達(dá)67569元。如今中國城市家庭的各種支出占比也迥異于1978年,其中食品、穿著、房租和其他用途的支出比例分別從57.5%、13.6%、1.9%和27%變?yōu)?016年的30.1%、7%、21.9%和36.3%。▲
(作者馬塞洛·杜哈爾德等,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