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2018年古代詩歌考查是高考語文試卷的重要內(nèi)容。作為高考語文試卷里難度最大、考生失分最多的試題,分析其命題特點、把握命題趨勢,探索科學高效的備考方法,對2019年語文備考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各地高考試卷古代詩歌閱讀分析表
2018年高考古代詩歌閱讀命題具有以下特點:
詩歌閱讀將藝術(shù)審美與價值導向緊密結(jié)合,追求對考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正面引導。全國新課標三套試卷的古代詩歌閱讀分別選用李賀的《野歌》、陸游的《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和王建的《精衛(wèi)詞》。每首詩都言外有意,韻外有旨:李賀有受壓抑但并不沉淪、雖激憤猶能自勉的情懷,陸游有“胸藏五兵”志在疆場的愛國熱忱,王建有“高山未盡海未平,愿我身死子還生”的愚公精神。詩人形象躍然紙上,品格充溢于字里行間,讀起來讓人為之欣慰和振奮,詩歌中體現(xiàn)的進取意識、家國情懷、堅毅人格對考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列表統(tǒng)計的七份試卷,從時代來看,唐代作品占4首,宋代2首,晉代1首,可以看出唐代詩歌占據(jù)主流地位的選文傳統(tǒng)沒有改變,這是由唐詩本身的思想與藝術(shù)成就決定的。從作者來看,以陶淵明、李賀、陸游、辛棄疾等名家作品為主。從體裁來看,詩占六首,只有一首詞,元曲淡出高考試題。從題型來看,浙江卷、江蘇卷用主觀題考查,其余五份試卷選擇客觀題加主觀題的考查模式。從分值來看,全國新課標卷較2017年降低2分,其他試卷保持穩(wěn)定。
古代詩歌著眼“讀懂”詩歌命題,普遍強化了對詩歌詞句、基本思想傾向、藝術(shù)手法的理解分析,引導考生重視古代詩歌的閱讀,這種命題傾向主要體現(xiàn)在客觀題當中。同時,試題更加重視《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對“鑒賞評價”的能力要求,即“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主要體現(xiàn)在主觀題當中。
2018年高考古代詩歌的命題,還增加了試題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引導學生多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全國新課標卷Ⅲ《精衛(wèi)詞》設置開放性答案,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張力。由于時代的變遷、語言的變化,對一些古詩的解讀是可以多元的,為鼓勵考生主動思考、發(fā)散思維,能夠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視為正確。
2019年高考古代詩歌閱讀命題方面,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詩歌選文仍然會將藝術(shù)審美與價值導向緊密結(jié)合,追求對考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正面引導。體現(xiàn)托古諷今、憂國憂民,懷才不遇、一心報國,親友離別、相思情深,保家衛(wèi)國、建立功名,邊疆生活、民族和睦,壯志凌云、昂揚向上,年華易逝、珍惜時光等思想感情的詩歌,將成為詩歌命題的必然選擇。
客觀題加主觀題仍將是2019年高考古代詩歌試題的主要形式,特別是三份全國新課標卷,第1題客觀題四選一,避免了賦分權(quán)重的爭議,同時由5分降為3分,相對增加了主觀題的分值比重,使理解分析與鑒賞評價難度、分值區(qū)分更大,更趨合理,2019年沒有不保持的理由。詩歌文本的選擇,仍然會堅持“名家非名篇”的方向,“名家”能讓考生對作者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等內(nèi)容更加熟悉;“非名篇”則體現(xiàn)了公平原則。
命題既關(guān)注考生對詩歌基本內(nèi)容的理解分析,也注重考查他們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鑒賞和對思想感情的評價能力。特別是三份全國新課標卷,命題會在多角度、深層次理解分析與試題的靈活性、開放性等方面有進一步的探索,希望引起考生的注意。
此外,主觀題命題趨于方向明確、切入角度較小、能力層次較高的特點。
2019年高考古代詩歌閱讀備考,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意象,指蘊含著詩人情感的景物,它是古代抒情類詩歌的基本要素。理解詩歌意象,是讀懂詩歌的重要途徑。理解意象需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積累常用意象,把握深層意義、象征意義、情韻意義等。如松柏象征傲霜斗雪、堅貞不屈、高潔正直;竹子象征挺拔堅韌、謙虛淡泊、生機蓬勃等。
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Ⅰ主觀題,要求回答“寒風又變?yōu)榇毫?,條條看即煙濛濛”有何含意,其實如果考生聯(lián)系上文的“男兒屈窮心不窮”,就能夠理解“寒風”比喻詩人不遇于時、政治失意,“春柳”比喻生活的希望與光明,詩句的含意也就清楚了。
二是學會以“形”味“意”,達到觸類旁通,即通過詩人描寫的意象的形態(tài)特征,品味詩歌的思想情感。以“形”味“意”的重點是把握意象的修飾語。抓住“殘菊”“衰桐”“寒井”“孤雁”等意象中的“殘”“衰”“寒”“孤”等形象性語素,可以概括出凋零、衰敗、凄冷、孤獨的畫面特征。
“煉字”“煉句”客觀題、主觀題都會有涉及,在主觀題命題角度具體化的當下,更應該強化對重要詞句的理解。下面就從詞、句兩個方面,具體談談這個問題。
理解重點詞語,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看字詞是否“傳神”,“傳神”就是要分析詞語在詩歌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象、鮮明、生動的特點;(2)看字詞是否“表情”,“表情”就是要分析詞語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意愿;(3)看字詞是否“造境”,也就是利用詞語的凝練與含蓄來營造詩歌的意境;(4)看字詞是否“顯性”,所謂“顯性”就是詞語能凸顯人物的性格特征。賞析敘事類、寫人類詩歌的關(guān)鍵詞,特別是與人物相關(guān)的動詞、形容詞,要注意其在表現(xiàn)人物性格方面的效果。
2018年高考浙江卷考查了李頎《送王昌齡》中“淹留野寺出”一句中的“淹留”一詞,既要求解釋語境意義,又要求分析表達的思想情感。淹留,在這里是停留、久留之意,聯(lián)系上句“送君多暮情”,下句“向背孤山明”,日暮時分的離別,友人漸行漸遠,由“留”而“行”的戀戀不舍之情便油然而生。
理解重點詩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從內(nèi)容的角度賞析句子;有的在景物描寫里融入詩人情感,有的通過典故曲折表達情感,有的通過對比表現(xiàn)強烈情感等;(2)從語言特點的角度賞析句子;有的句子倒裝,有錯位的美;有的句子對仗,有整飭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開合的美;有的句子長于煉字,有凝練的美;(3)從表達技巧的角度賞析句子;指出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分析其運用,指出其效果;(4)從所在位置的角度賞析句子;首句,有點題、開篇、奠定基調(diào)之妙;中間句(如絕句的第三句,詞的中間句),有轉(zhuǎn)折文意、承上啟下的作用;尾句,或卒章顯志,或另辟蹊徑,尤其是以景結(jié)情句,有含蓄雋永之妙。
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14題,C項,“詩人把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士,氣吞山河,勢不可擋”,從人物形象的角度賞析,根據(jù)原句中的“筆刀槊”,概括出把“自己想象成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士”,根據(jù)“天落銀河傾”,概括出“氣吞山河,勢不可擋”,概括正確。D項,“詩人豪情勃發(fā),他在硯臺中磨出的濃黑墨汁,也映射著燭光縱橫飛濺”,從詩句意義的角度賞析,“濃黑墨汁,也映射著燭光縱橫飛濺”錯,這里寫詩人在燭光的映射下筆走龍蛇、縱橫揮灑的情景。
人物形象的特點,包括肖像、性格、心理、品質(zhì)等方面的特點,是古代詩歌表現(xiàn)的重要內(nèi)容,在高考試題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古代詩歌受自身特點的限制,對人物形象的描寫筆墨集中、精練,因此,與人物形象相關(guān)的特征、細節(jié)的描寫,是概括人物形象特點的最基本的依據(jù)。賞析人物形象,備考應把握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積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人物形象。如陶淵明詩歌里,熱愛田園、情懷淡泊的詩人形象;李白詩歌里,藐視權(quán)貴、傲岸不羈的待人形象;杜甫詩歌里,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王昌齡詩歌里,金戈鐵馬、英勇奮戰(zhàn)的將軍形象;陸游詩歌里,熱血報國、壯志難酬的詩人形象等。
二是掌握概括人物形象的技巧。(1)知人論世,總體把握。根據(jù)詩歌小序、注釋、平時積累的作家作品常識,了解寫作背景或詩人的其他有關(guān)情況(政治主張、所處時代特征等),總體上把握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態(tài)、情感等。如分析陸游的形象,必須結(jié)合詩人生活的時代和詩人的生平才能理解詩人深廣的愁思與幽憤。(2)抓住關(guān)鍵,深入分析。抓住詩人對人物描寫的詩句,即肖像、動作、神態(tài)、心理、語言等描寫,借此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3)關(guān)注景物,把握關(guān)系。關(guān)注景物描寫,特別是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包括時間、地點、周圍景物等,它對人物形象、思想感情會有陪襯、烘托作用。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為彰顯老漁翁的不怕嚴寒、不怕孤獨的高傲品性進行了環(huán)境氣氛的烘托。
高考試題對詩歌思想情感的考查有微觀的切入,也有宏觀的把握,而且善于利用“宏觀”類試題體現(xiàn)難度與區(qū)分度。因此,解題要樹立整體意識,避免對詩歌思想情感的理解與評價出現(xiàn)“一葉障目”的情況。
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Ⅲ第14題,A項,“作者對精衛(wèi)辛勞填海的動機感到困惑,因此用提問的方式來開啟全篇”,從全詩來看,作者并沒有探尋精衛(wèi)填海的動機,“精衛(wèi)誰教爾填?!睆娬{(diào)精衛(wèi)填海行為的自發(fā)性、信念的堅定性,選項中“困惑”的說法與全詩主旨也是矛盾的。15題,就詩歌尾聯(lián)“高山未盡海未平,愿我身死子還生”提問,問考生是否贊同“最后兩句的內(nèi)容以精衛(wèi)的口吻表達的”。答案是開放性的,但并不是可以任意發(fā)揮,而要從詩歌總體出發(fā),既能自圓其說,又合乎情理。這首詩整體上看是贊美精衛(wèi)之志,表達崇敬之情,開篇采用呼告方式“精衛(wèi)誰教爾填?!?,貌似與精衛(wèi)對話,據(jù)此,“愿我身死”中的“我”應該指詩人自己,是說自己愿意犧牲生命幫助精衛(wèi)完成填海之愿。
此外,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既是《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的明確要求,也是高考考查的熱點,2018年浙江卷第20題就考查了古代詩歌“點染”的手法。因此,考生對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等要建立起完備的知識體系,結(jié)合實例學會鑒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