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群
1961年2月10日,羅錦堂先生進行文學博士答辯,主試官是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那是近一個甲子之前的事了。
九十二歲高齡的羅先生至今仍記得那次考試的情形??紙鰞瓤繅[著七張桌椅,由左至右分別坐著李辰冬、蘇雪林、梁實秋、胡適、臺靜農、戴君仁和鄭騫七位評委。除蘇雪林女士外,其他六位男士皆西裝領帶,鼻梁上都架著一副眼鏡。評委身后的墻上掛著“博士學位論文考試試場”橫幅,當中是孫中山的遺像。羅錦堂坐在評委們的對面,正對著中間的主考官胡適。
面對這般嚴肅場合,即便是舞臺經驗十足的梅蘭芳,想必也會怯場心跳加速的,更何況羅錦堂是一位考生呢?
倒是胡適先生那溫和的微笑,緩和了不少場內的緊張氣氛。他抿嘴微笑,真誠親切,堪稱“我的朋友”似的招牌微笑,沒有居高臨下的傲慢,也沒有一本正經的冠冕堂皇。在這樣和善的笑容鼓勵下,羅錦堂從容回答著七位考評委員的輪番提問。
首先提問的是梁實秋。他拋出一個敏感問題:“胡先生提倡白話文,你為何用文言文來寫論文?”言下之意,這不是與主考官唱反調么?羅錦堂鎮(zhèn)定地回答:“我也喜歡白話文,只是這篇論文,已多達四十余萬字,如用白話文寫,恐怕要一百多萬字呢。”胡適大度地笑笑,沒有反對。
眾所周知,胡適是白話文運動的提倡者。1917年1月,陳獨秀主辦的 《新青年》 雜志上刊登了一篇題為 《文學改良芻議》 的文章,作者是遠在美國東岸哥倫比亞大學撰寫博士論文的學子胡適。該文一舉成為劃時代的名篇,包括隨后陸續(xù)發(fā)表的 《建設的文學革命》 《談新詩》 等在內,以及在出版第一部白話詩集 《嘗試集》 中,他大力宣揚白話文的好處和優(yōu)點,號召人們摒棄繁復難懂的文言文,多用白話文交流和寫作。他一反小說、戲劇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傳統(tǒng),認為 《水滸傳》 《紅樓夢》 《儒林外史》 等屬“文學正宗”,將民間通俗文化提升到和上層傳統(tǒng)文化同等的地位上來。他的這些主張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以至掀起了史無前例的新文學運動,把整個中國文學史的路向改變過來。新文化運動,使年僅二十七歲的胡適“暴得大名”。
口試原本兩個小時,后來胡適要求延長一小時。事后,胡先生歉意地對羅氏說:“那天我是不是給你太多麻煩?”羅錦堂連忙說:“沒有,沒有?!碑敃r胡先生提及,《現(xiàn)存元人雜劇本事考》 這個論文題目太大,無論誰也難以把握。他認為寫博士論文,題目不宜太大,應該“小題大作”。為了主持這次考試,自稱“門外漢”的胡先生,“臨時抱佛腳”,從圖書館借來一大堆相關書籍,每晚閱讀至兩三點鐘。說著,胡先生將舊作 《再談關漢卿的年代》 以及 《讀曲小記》 抄本,連同寫著曲學問題的一摞卡片,送給羅錦堂留作紀念。這是胡適唯一一次主持博士候選人口試。翌年,他便溘然辭世了。
事實上,這場考試,體現(xiàn)了考生和評委兩方面的專業(yè)水平。作為哲學專業(yè)出身的胡適,雖不精于此學,但并非他所謙說的“門外漢”,從早先發(fā)表的文章和他送給羅錦堂的 《讀曲小記》 中可以看出,他曾涉獵元曲并有所心得。唐德剛在 《胡適雜憶》 里提到,有一天與胡先生聊天,胡公一發(fā)不可收拾,滔滔不絕地向這位忠實的聽眾談了整晚宋元詞曲的音韻,隨口念出百十條例子,令這位斜倚沙發(fā),手捧咖啡的學生頓感天花亂墜、落英繽紛,聲稱與胡先生一夕之談,真是勝讀十年書。
許多人恐怕不知道,胡適于1939年和1957年曾分別被瑞典地理學家、瑞典學院成員斯文·赫定和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根據諾貝爾獎官方資料庫)。但胡適對此有他自己的看法:“如果他們因為我提倡文學革命有功而選舉我,我不推辭;如果他們希望我因希翼獎金而讓我翻譯我自己的著作,我可沒有那厚臉皮。我是不配稱文學家的?!敝劣诤m被提名的前因后果,這里不多贅述。由此可見,胡適在學術方面的謙虛恭謹。這是胡先生做學問的態(tài)度。
胡適治學范圍很廣,按他自己的分類,哲學是他的“職業(yè)”,歷史是他的“訓練”,而文學只是他的“娛樂”。如此高超的“娛樂”水平,恐怕當今的“職業(yè)”文學博士也望塵莫及。
誠然,胡適一生中最多的貢獻,還是在他的“職業(yè)”范圍內,在哲學和思想史方面著作等身。但是,羅先生說,胡適的 《中國哲學史大綱》 只寫了上卷,令人費解。胡公治學極為嚴謹,以他的學歷、資歷和求全的個性,怎會半途而廢?何況上卷反響很好。研習佛經達五十年的羅先生進一步說,胡先生寫下卷時涉及到佛教問題,就被卡住了。中國傳統(tǒng)的士大夫向來是無神論者 (準確地說是不可知論者),胡適也不例外,七年的西學教育,他深受其師杜威的“實驗主義”影響,一輩子跟隨其腳步,但在宗教信仰方面,他卻是與一家三代篤信耶穌的恩師背而馳。
胡適反對佛教,但不是盲目的反,他研究禪宗,且研究得很深。他在 《菏澤大師神會傳》 一文中曾說過:中國禪,并不是來自印度的瑜伽(Yoga) 或禪那 (Dhyana),卻是對瑜伽或禪那的一種革命。他肯定北宗神秀的“漸修”學說,而否定南宗惠能的“頓悟”。對于禪,胡適只是“參”而不“悟”。就像他研讀 《圣經》 一樣,他曾收集了各種中文版本的 《圣經》,但他本人并非基督徒。1959年7月,胡適由臺赴夏威夷,參加世界哲學大會,同時接受夏威夷大學頒發(fā)的榮譽博士學位。會上他與主持人、日本禪宗大師鈴木大拙之間的辯論,成為會議焦點。胡適主張理性的禪,而鈴木大拙傾向于感性。這兩位私交很好的朋友,在禪宗研究方面,卻從未達成共識。
的確,佛教太深太廣,即使貢獻一輩子的時間也不一定理出個頭緒來。胡適雖窮二三十年的工夫,也未將它琢磨透,然而他在佛學研究上的貢獻有目共睹,他對禪學的看法,的確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正因為胡適的名氣越大,他就越發(fā)小心,在佛教問題沒有徹底弄清楚之前,他不敢動筆,這一拖就是一生;加上他博學多才,興趣又是多方面,案頭研究待考的題目接二連三,《中國哲學史大綱》 就成了他終身未完成的作品。
胡適是一位學富五車的儒雅學者,是個天生的“教書料”,平生以書本為樂。他的個性注定他不能從政,因為他崇尚自由,看不慣阿諛奉承,結黨營私,言而無信,甚至胡作非為的官場上那一套。然而世事難料,“不要兒子,兒子來了”!
這個“兒子”即是政治。當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蔣介石看到了國際外交方面的重要性,決定任命在野名流學者胡適做駐美大使。正在歐洲訪問的胡適,接到蔣介石委以重任的電報后,徹夜未眠。他懂得國難當頭,匹夫有責,但又不忍放棄他為學而不為政的素顏。經過幾天的慎重思考后,他還是決定出征。在給妻子江冬秀的信中說道:我在這十幾天遇見了一件“逼上梁山”的事。我知道你聽了一定很不高興……蔣先生來電,勸我做美國大使。我沒有理由辭此事。我也明白這是征兵一樣,不能逃的。我二十一年……何等自由?但現(xiàn)在國家到這地步,調兵調到我,拉夫拉到我,我沒有法子逃……我聲明做到戰(zhàn)事完結為止,戰(zhàn)事一了,我就回來仍舊教我的書……
從政非胡適之長,縱使是那些正當的,應該的政治手腕,如外交使節(jié),為著國家利益所需要的投機取巧的活動,亦非胡氏所長。在這關鍵時刻,以欽差身份駐美的胡大使,卻奔走在美國各地,“行萬里路,講百次演”,似乎外交上很多重要的“莊稼”他丟下不做,而拼命去“撈魚摸蝦”做演講。
畢竟胡適以學者出任大使,其作風與外交官的官僚們完全不同,因此,為部分人所不滿,甚至連蔣介石也看不過去,以為他是“不務正業(yè)”。對于外人的這種看法,胡適沒有辯駁,但在他的日記中,剪貼了1940年10月31日《紐約時報》轉述東京英文 《日本時報》 的評論。該評論說,日本人指責胡適以中華民國駐美大使身份在北美到處演講,是刻意激起民眾對日本的仇恨,美國在幕后支持胡適,必將美國引入與日本可怕的戰(zhàn)爭中。很顯然,日本人認為,胡適的演講已構成對美、日關系的威脅。事實上,他不厭其煩地奔走演講,并非“撈魚摸蝦”,其言論的確影響了美國高層對日問題的決策。
面對雄辯滔滔,人緣極佳的胡適大使,日本人如臨大敵,卻找不到一個與胡適旗鼓相當的對手。為了鉗制胡適,便派出兩位特使來與美國秘密談判。起初,彌漫著濃重的孤立主義與和平主義情緒的美國,在美日關系上提出了臨時協(xié)定草案:放松對日禁運,恢復有限制的與日通商,包括向日輸出民用石油等。胡適得知該協(xié)定后極為震怒,認為這是以出賣中國向日本妥協(xié)。他向國務卿赫爾提出嚴正抗議,并立即求見羅斯??偨y(tǒng),同時敦請英國方面共同抗議。英國首相丘吉爾經過反復權衡,致電羅斯福:“中國如果崩潰,將大大增加英美共同的危機?!?/p>
在瞬息萬變的國際政治風云中,胡適把握了最關鍵的一刻,以至后來的局面大為扭轉。就在珍珠港事件發(fā)生的頭一天,胡適正在紐約參加援華活動。與胡適私交甚篤的羅斯福總統(tǒng)打來電話,約胡適到白宮相見。胡適因趕不回去,翌日一早入白宮,羅斯福開門見山地說:“胡適,那兩個家伙 (特使) 來過了,我已拒絕了他們的建議。請你告訴蔣介石委員長,請他放心??墒翘窖髴?zhàn)事隨時可能爆發(fā),可能在菲律賓及關島一帶?!?/p>
羅斯福是出于自身利益考慮,還是替中國著想?這些都讓外人無法揣度,但他放棄了這個臨時協(xié)定,無疑引火燒身。果然,胡適剛離開白宮回到使館,羅斯福的電話便追過來了,對方用激憤得有些顫抖的聲音說道:“胡適,Japs(日本人)用海軍空軍向我們的珍珠港開始攻擊了。戰(zhàn)事已經開始,請你打電報報告你本國政府?!焙m一聽,預感暴風雨臨近,珍珠港事件果真驗證了他的預言:美國參戰(zhàn),世界戰(zhàn)爭格局將被打破,對中國來說,將有“翻身”的機會。
回顧四年外交生涯,胡適認為:“我從不曾開口向美國要過一個錢,要過一枝槍,我只是把真實的事告訴人家,把真實的道理告訴人家?!边@種做法雖然過于君子相,但何曾不是高明的手段?一般人常以為外交不厭狡詐,狡詐幾乎是天經地義的。其實在某些情形下坦誠相對,更能獲取人心。胡適的外交策略便是一個很好的范例。當獲悉胡適辭職,羅斯??偨y(tǒng)不勝惋惜,他稱贊“胡大使是中國最能干、最忠實的公仆 (public servant)”。如此高度的評價,為胡適這個“政治票友”的外交生涯,畫上完美的句號。
事實上,胡適的太太江冬秀極不贊成胡適從政,只希望他一心為學。她對丈夫的個性了如指掌,對官場的現(xiàn)象心知肚明:“說真話政府不愿意聽,說假話,你不會,也不能保全你的人格。”胡適感激地說:“你總勸我不要走到政治路上去,這是你幫助我。若是不明大體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你跟我二十年,從來不作這樣想?!?/p>
還有什么比明大義識大理的女子更能贏得胡適的心呢?更何況,江冬秀還有許多外人不知的美德。
胡適的婚姻曾是幾十年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一個提倡西學新思想的摩登洋博士,與鄉(xiāng)下的小腳女人締結連理,似乎并不般配。其實這都是外人的愚知淺見。鞋穿在腳上舒服與否,只有自己知道。學問的高低并不能作為衡量婚姻幸福的標尺。溫柔賢惠,勤儉持家,體貼丈夫,心靈手巧,心地善良,這些美德江女士都具有;加上胡適的溫文爾雅,對妻子相敬如賓,平等相待,全然沒有夫權思想。這樣的一對,連刻薄的張愛玲都不得不稱贊:“他們是舊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p>
有人說,胡適與素未謀面,且大字不識的小腳女人結婚,是一個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這是他一生的悲劇。這種說法有些偏頗,也對江冬秀不公平。胡適與江冬秀婚前從未謀面是真,但自訂婚到結婚這十幾年間,無論胡適身在國內,還是海外,他們鴻雁傳書互贈照片,溫火煲了十幾年的情感之湯能說只是清水嗎?談了十幾個春秋的戀愛,豈能說他們之間毫無感情?江氏為了成就他的學業(yè),閨房苦候,13年的異地戀,到28歲方與胡適修成正果?,F(xiàn)代女性有幾人能做得到?難怪后來胡適說,于國家社會的問題我遵從西方,于家庭的問題我遵從東方。
自從訂婚之后,江氏接受了未婚夫胡適提出的放足建議,且開始讀書識字寫信,到后來竟然能讀 《紅樓夢》,尤著迷于金庸的武俠小說。出身望族的她不慕榮華富貴,仗義疏財,做事潑辣果敢,愛為人打抱不平,常常將胡適寄來的錢周濟親朋戚友。她不沾鴉片,不出入社交場合,只是搓幾圈無傷大雅的麻將而已。她心細如發(fā),對丈夫體貼入微。有一次,身在美國的胡適從妻子郵寄來的衣服兜里,發(fā)現(xiàn)了象牙掏耳勺。她還在他的領帶下端,縫了個小拉鏈,里面藏了五美元,告訴他,如果遇上劫匪,可以用這錢坐計程車回家。胡適四十大壽,朋友前來賀壽,胡夫人當面贈以金戒,上刻有“止酒”二字,錢玄同被推為“戒證人”。這都是她關心丈夫的智慧的表現(xiàn)?;榍皬奈聪逻^廚房的江氏,婚后竟然能燒得一手地道的徽州菜。
這位舊式婦女并不古板,卻很有幽默感。胡適在北平時,每周日下午接見賓客,和尚、士兵、學生等,無論什么人都可以不經預約前來請教,江冬秀笑稱“胡適之做禮拜”。有一次葉公超來訪,進門連說忘扎皮帶了。胡夫人笑呵呵地說:“給你條麻繩吧?!彼芯淠捴巳丝诘拿裕骸斑m之造的房子,給活人住的地方少,給死人住的地方多。這些書,都是死人遺留下來的東西?!币簿褪沁@位被眾人貶稱“大字不識”的“小腳太太”,將那些“死人遺留下來的東西”一一做成目錄,妥善保存,并將大量書籍、日記、書信、文稿歷經艱難輾轉運到美國。胡適去世后,她擔起了整理胡適著作的重任。她自己曾用鉛筆寫過自傳,唐德剛評道:“不善述文,稿子里也別字連篇,但那是一篇最純真、最可愛的樸素文學,也是一篇最值得寶貴的原始社會史料?!彼m稱不上偉大,但是個當之無愧的“賢內助”。
胡適和趙元任一樣,是有名的懼內,但他倆都“以此為榮”。胡適還煞有介事地寫了男人版的“三從四得”: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了要盲從;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舍得。他甚至收集各國關于“怕老婆”的文學故事、笑話和漫畫來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里,只有德國、日本和蘇聯(lián)三個國家沒有“怕老婆”的故事。這番考據使他得出一個結論,凡是有怕老婆故事的國家,都是自由民主的國家;凡是沒有這種故事的國家,都是獨裁或集權的國家。
并非胡適軟弱,這恰恰體現(xiàn)了他的開明和紳士氣度。他很早即反對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他說到做到,也以此勉勵周遭的人。1960年,羅錦堂先生在臺灣迎娶報人曹先錕之女曹曉云女士時,胡適先生因會議無法抽身,故委托人前來,贈以框裱之墨寶,以賀婚禮。這幅墨寶是他親筆所寫 《墨子·魯問》 中的兩句話:
此書曾懸掛于羅府客廳中,羅先生與之朝夕相對,時時自勉。半個多世紀的婚姻生活中,有四十余年,羅先生對身體多病的妻子體貼入微,不離不棄,履行了這八個字。我對那八個字一知半解,尤其是“鉤”字。羅先生解釋說:“鉤”和“揣”,原本是指戰(zhàn)國時代楚、越兩國在水上作戰(zhàn)時的武器。但在這里,胡先生借此喻夫婦相處之道,意為夫婦之間,如不用“愛”來作“鉤”的結合,便無感情可言;如不用“恭”來作“揣”,以穩(wěn)定雙方的情感的話,夫妻就會分離。所以,婚姻生活,既能交相“愛”,又能交相“恭”的話,才能長久,才不會因太過親膩而生輕侮之舉,以致傷害夫妻之間的和氣。也就是說,夫妻相親相愛,相敬如賓,才能白頭到老,無睽離之患。
胡適曾為浦薛鳳的侄子寫過賀婚立軸,上書: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胡先生說:“久而敬之這句話,也可以做夫婦相處的格言。所謂敬,就是尊重。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尊重對方的人格。要能做到尊重對方的人格,才有永久的幸福?!?/p>
胡適夫婦育有二子一女,女兒五歲夭折。而自愿留在大陸的小兒子胡思杜,1957年被打成右派,不堪批斗而自殺身亡,年僅36歲。唯長子胡祖望結婚生子,使他在一輩子的學術生涯之外,享有一段天倫之樂。羅先生慨嘆:“老子太有本事,兒子就難成器,沒有培養(yǎng)起來。有人曾考問胡祖望,三十六行的第一行是什么,他答不出來?!边@問題讓筆者臉紅,我也答不上來,即請教。羅老笑呵呵地說:一耕二讀三打鐵。我點頭稱是,在古代社會,還有哪一行能取代農耕,成為第一行呢?
1962年2月24日,胡適先生因心臟病突發(fā),倒在“中央研究院”舉行的酒會上,猝然而逝。一代哲人,從此與世長辭。在公祭典禮當日,約三十萬人來向胡適作最后的告別。蔣介石以白話做挽聯(lián),評價胡適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遠在香港大學教書的羅錦堂先生得知恩師去世,悲傷不已,他特別用白話作了一首悼念恩師的挽歌,將恩師胡適一生的成就與遺憾都概括進去了。
適之先生去世了。
一代偉人,從此音容渺。身后是非誰能曉?把先生偉業(yè)從頭道:白話興,文言拋。日月高懸成永照。
啟后學,立規(guī)條。曾經把水滸紅樓詳研考。
除舊根兮長新苗。民主、科學增時要。論大功有誰比先生高!
只恨文哲兩史未完稿。千古傷心成絕調。
文史淵博,哲理深奧。誰能續(xù)得成?誰能寫得好?
“胡適很有名?!绷_先生說,“這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而胡適真正的學問、思想、為人和成就統(tǒng)統(tǒng)被這個概念遮掩,被時間簡化,簡化到只剩下‘有名二字。更可悲的是,許多人連他的名氣,也是道聽途說來的。究竟什么使他成名,全然不知。對胡適先生有興趣之人,應回過頭去看看他的著作。”
胡適先生在文史哲各領域的學術貢獻和影響,令人折服。作為一位思想的啟蒙者,他將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學等理念引入中國,終生秉持自由主義思想,以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斗士精神,尤其讓人敬佩。
(選自《文學自由談》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