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
(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1](P61)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2]肩負著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光榮使命,它踐行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xiàn)的是服務人民的屬性。而歷史事實一再證明,為政之要,唯在得人。歷史上的興衰成敗無不與人才得失息息相關,建黨以來我們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奪取的一個個偉大勝利就是最好的詮釋。毛澤東認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3](P526)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diào)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中國共產(chǎn)黨要積極擔當責任、出色完成使命,就必須進一步激勵領導干部新時代新?lián)斝伦鳛?,讓他們自覺地、積極地投身到黨和人民的事業(yè)中,這完全符合十九大“堅持嚴管與厚愛結合、激勵與約束并重,……為干部撐腰鼓勁”[1](P62)的精神要求。但激勵必須要有情境支撐,而激勵情境的缺失是激勵失敗的禍首。一段時間以來,受困于對使命型政黨服務性的理解偏差,社會輿論在領導干部的激勵問題上存在認識誤區(qū)。時下,最要緊的便是立足新時代背景,厘清服務性與激勵性的容斥關系,為領導干部營造良好的激勵情境。
立足使命型政黨特質(zhì),把握服務性要求。十九大報告主題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字樣,是對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使命型政黨”的鮮明表達。所謂使命型政黨“是一個以吸引人們歸依并信奉其理念為主要目的,而非以擴大選民支持而贏得公職選舉為主要目標的政黨”。[4](P134)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共產(chǎn)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承擔著獨特歷史使命的現(xiàn)代政黨”,[5]而“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恰切地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獨特性。中央黨校李海青教授將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界定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現(xiàn)自身民族、國家的解放或發(fā)展為自覺使命,以推進世界大同、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最終使命……的一種政黨類型。”[6]林尚立教授為我們黨劃定兩項歷史使命:“一是將全體民眾凝聚為一個有機的集合體,即人民,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二是維系國家的內(nèi)在統(tǒng)一,保持國家整體轉(zhuǎn)型與發(fā)展?!盵7](P162)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示,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落實到新時代的具體使命,就是要全力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作的關于“兩個階段”的戰(zhàn)略部署??傊姑俏覀凕h的價值依托和目標指向,使命型政黨是我們黨的鮮明特色。事實證明,無論是長遠的、抽象的使命,還是當前的、具體的使命,都會歸結為黨的服務性要求,因為我們黨的一切使命都要植根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踐。而領導干部是我們黨擔當使命、開拓事業(yè)、提升服務的重要支撐,必須抓住、抓好這個關鍵少數(shù)。
順應激勵型組織趨勢,提升激勵性效用。馬克思認為,“政黨本質(zhì)上是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階級政治力量中的領導力量,是由各階級的政治中堅分子為了奪取或鞏固國家政治權力而組成的政治組織?!盵8](P210)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組織,其在范疇學意義上必然歸屬于組織范疇,并且是現(xiàn)代化組織。而從組織學的一般規(guī)律來看,我們黨時刻面臨存續(xù)問題,其更深層次的問題則是組織平衡,因為“從人的行為和人與人之間的協(xié)作關系上看,組織生存和發(fā)展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組織成員愿意并且確實能夠進行正式協(xié)作,即參加和不愿意離開組織,為實現(xiàn)組織的共同目標作出貢獻。這個條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組織對其成員的吸引力,二是組織成員對組織的貢獻?!盵9](P155)“當組織內(nèi)部或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對其報酬——貢獻平衡產(chǎn)生極大的不利影響并危及其生存時,組織成員可能會主動改變并采取新行為以恢復到有利的平衡?!盵10](P92)如果不能保持某種平衡,組織就會衰退,最終就會滅亡,任何組織都沒有例外,它直接關聯(lián)的是組織激勵問題。“后現(xiàn)代主義是差異的復歸或復仇,它肯定了隨機的無序和不可同化的異常?!盵11](P33)隨著后現(xiàn)代社會的加速到來,多元化、個性化、人性化成為高度組織化社會的主色調(diào),獲取組織成員的貢獻更需一番功夫。而激勵型組織發(fā)展的是組織與成員“互促共生”的關系,對提升激勵性效用具有關鍵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為重要抓手,讓組織激勵從幕后走向臺前,將中國共產(chǎn)黨打造為激勵型組織已成大勢。
鏈接使命型政黨與激勵型組織,回應現(xiàn)實性命題。使命是基因,是中國共產(chǎn)黨“出生”的合法性證明,其以使命為存續(xù)根本,并因使命而生,因使命而在。激勵是機理,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長”的科學性法則,其以激勵為發(fā)展動力,定因激勵而勃,因激勵而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全面從嚴治黨為鮮明主題抓黨的建設,領導干部理所應當成為管黨治黨、從嚴治吏的排頭兵,對領導干部的嚴管與約束得以有效推進。但我們不能忽略,在部分領導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渴求軟著陸、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異化心理,以及尸位素餐、為官不作為、避險不擔當?shù)膼毫有袕?,這表明厚愛與激勵未能同步跟進,以至黨內(nèi)政治生態(tài)遭傷害,黨和人民事業(yè)遭損害。面對如此的現(xiàn)實困境,亟需將使命型政黨與激勵型組織鏈接起來,通過提升對領導干部的激勵性效用來強化其服務性要求,回應時代為中國共產(chǎn)黨提出的現(xiàn)實命題,行走的才是康莊大道。
服務性與激勵性的相斥關系,是在歷史中產(chǎn)生、存在的錯亂現(xiàn)象。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初,便宣示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chǎn)階級政黨,其永恒的主題是建立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盵12](P53)于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之相伴而生,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與之同道而行,建設服務型政黨也自然成為題中應有之義。毋庸置疑,服務性是我們黨的鮮明特色,也是安身立命之本。牢記服務性要求是共產(chǎn)黨人需終生踐行的政治品格,而強調(diào)黨組織與全體黨員干部的服務性要求,永不為過。但是,一段時期以來,黨內(nèi)外在強調(diào)服務性的同時,部分人誤把激勵性置于其對立面,他們只講共產(chǎn)黨人的特殊性而漠視其普遍性,造成公共輿論的偏差,嚴重背離辯證法的科學性。因為社會輿論及公眾意識對服務性與激勵性之間的關系認識存在缺失,在某種程度上,導致服務性對激勵性產(chǎn)生事實上的擠出與背離效應。表現(xiàn)為服務性與激勵性背道而馳,兩者的交融區(qū)就逐漸縮小直至處于相離狀態(tài),其離散邏輯如圖1所示。正是由于把服務性與激勵性限定為“相斥”的關系,進而讓領導干部的激勵情境陷入歷史誤區(qū),給黨的組織建設造成困境。
圖1 服務性與激勵性的相斥關系演進圖
服務性對激勵性的擠出與背離,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領導干部的激勵情境中,此類擠出與背離效應的產(chǎn)生、存續(xù),一方面是緣于歷史遺留的影響。自建黨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對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積極性的調(diào)動,任何時候都強調(diào)要鼓舞士氣、凝聚力量,尤其鐘愛于運用理想信念與精神意識層面的激勵方式,這是全黨應繼承發(fā)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早前的革命戰(zhàn)爭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盡管物質(zhì)資源極度匱乏,廣大黨員干部也能在理想信念與價值使命的牽引鼓舞下,奪取革命與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在那個階段,精神層面的激勵是絕對主流,服務是絕對價值,產(chǎn)出了巨大的歷史效用。但也在客觀上留下些許隱患,如重精神不重物質(zhì),講奉獻不講回報,這些本該是對領導干部個體層面的要求,卻被異化為組織層面的立意,為服務性與激勵性的離散創(chuàng)造了話語空間,這顯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觀點,也違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另一方面,它也是源于現(xiàn)實困境的支配。在社會生活中,部分領導干部為了謀取私利、滿足私欲,利用手中的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尋租、創(chuàng)租,便形成了老百姓深惡痛絕的灰色空間與灰色收入。正所謂“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那些領導干部的所作所為產(chǎn)生了放大效應,對領導干部的正當激勵也成了民眾心中的疙瘩,更多兢兢業(yè)業(yè)的領導干部成了“背鍋俠”,為服務性與激勵性的離散留下了把柄。此外,它還源于外部環(huán)境的干擾。毋庸置疑,在黨外和國外,存在某些別有用心的人,他們希望將服務性與激勵性根本對立起來,借此誤導公眾的輿論導向、污化領導干部的形象、損害黨組織的行動能力,以達到他們攻擊、詆毀中國共產(chǎn)黨的目的。這樣的外部因素,為服務性與激勵性的離散提供了推力。
服務性對激勵性的擠出與背離,是對領導干部激勵情境的損傷。在實施組織激勵過程中,激勵情境是極其關鍵的部分,在某種意義上,激勵情境自然孕育激勵路徑與激勵效果。而領導干部作為全黨的骨干力量,自然成為目光焦點、眾矢之的,在組織激勵中也不例外。服務性對激勵性的擠出與背離,首當其沖的便是領導干部的激勵情境,它給領導干部的激勵情境建構了反面話語,提供了逆向推力。正如相關社會調(diào)查所顯示,公眾對激勵領導干部的可接受度還不夠高,尤其是物質(zhì)類激勵,這也是在領導干部這個群體中推行高薪養(yǎng)廉存在較大爭論的原因之一。時下,對領導干部的激勵策略不是不存在,不是不想為,只因情境缺失而難為。同時因激勵情境受損,也誘致系列負效應的連鎖反應。近年來,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入,在領導干部的實際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懶政、惰政、庸政現(xiàn)象,給黨和人民事業(yè)造成損失,但這些問題的滋生,絕非全面從嚴治黨的過錯,而是動力不足所致,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服務性對激勵性的擠出與背離,以至激勵情境遭受損傷,進而導致組織激勵缺位。
服務性與激勵性的相容關系,是重塑激勵情境、走出歷史誤區(qū)的時代呼喚。進入新時代,黨要領導人民推進的偉大社會革命,必然涵蓋廣泛領域、觸及深刻利益、涉及尖銳矛盾、進行復雜斗爭,有些問題是前所未有的,亟需一大批愿干、敢干、能干的領導干部,伴隨而來的便是領導干部的激勵問題。遵循十九大精神要求,《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lián)斝伦鳛榈囊庖姟分赋鲆皾M懷熱情關心關愛干部”。[13]2018年7月3日至4日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示要建立正向激勵體系,因為“回顧黨的歷史,任何時候的工作都離不開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調(diào)動和發(fā)揮”。[14]可見,強調(diào)對領導干部的激勵是現(xiàn)實需求、規(guī)律所致。而容與斥是逆向關系,只有促成服務性與激勵性的相容關系,才能實現(xiàn)“容”的時代回歸,重塑激勵情境、走出“斥”的歷史誤區(qū)。當服務性與激勵性相向而行時,兩者的交融區(qū)就會逐漸擴展直至處于相交狀態(tài),其聚合邏輯如圖2所示,而回歸服務性與激勵性之間關系的正軌,關鍵是要準確把握激勵性對服務性支持與提升的豐富內(nèi)涵。
圖2 服務性與激勵性的相容關系演進圖
1.激勵性對服務性的支持與提升,務必要以理性認識為前提條件。感性認識只有上升為理性認識,才能更好地指導社會實踐取得成功。昔日領導干部的激勵情境缺失,在激勵過程中出現(xiàn)偏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對激勵性與服務性的理性認識,以至陷入歷史誤區(qū),如今必須以史為鑒、吸取教訓。一方面,要匡正激勵性與服務性的容斥關系,走出歷史誤區(qū),回歸時代本真,回應人民訴求。人民群眾最反感“花架子”,最歡迎“搗實錘”,最講求“得實惠”。無疑,空有服務型名頭絕非中國共產(chǎn)黨的本意,也絕非老百姓的真實渴求,更何況得服務型的名必然離不開服務性的實,否則就貨不真價不實。而要名副其實,必須激發(fā)鼓舞廣大領導干部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以更飽滿的激情與熱情投入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yè)中,擔負起偉大使命。如此一來,老百姓就能收獲更大的實惠,體驗更真切的服務,想必這才是服務性與激勵性的真實內(nèi)涵。對此,任何人都不應予以反對,因為這雖是最淺顯簡單的道理,卻也是最真實理性的認識。另一方面,重塑激勵情境,要正確引導公眾輿論,轉(zhuǎn)變非理性的思想認識,在全社會立定“激勵性是對服務性的支持與提升,而非擠出與背離”的理念。歷史演進的曲折性表明,擺脫歷史遺留影響,掙脫現(xiàn)實困境支配,避免外部環(huán)境干擾,并非易事。這需要黨和政府借助各類宣傳媒介,搭建社會理性的橋梁,同時以實踐成果來排解輿論壓力,方能讓領導干部的激勵情境在社會的理性認識中獲得重生。
2.激勵性對服務性的支持與提升,務必要以科學原則為基本遵循。科學原則是社會實踐的保障與圍欄,堅持以科學原則為基本遵循,才能重塑領導干部的激勵情境,確保激勵實踐不偏不倚,收獲理想的激勵實效。在激勵領導干部的實踐中,堅持以服務性為根本的原則,才能穩(wěn)得住根基。在使命型政黨語境下,服務性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價值焦點,是重塑領導干部激勵情境的理念內(nèi)核,是激勵領導干部的目標牽引,必須以服務性為主線貫穿始終,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一旦脫離服務性這個根本,中國共產(chǎn)黨就必然迷失政治方向,喪失民心民意,動搖執(zhí)政根基。堅持以激勵性為支撐的原則,才能抓得住關鍵。從本質(zhì)上說,激勵性是手段而非目的,它服務于服務性的落實與提升。面對復雜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在各種組織活動中,良好工作實效的取得再也不能依靠單一的協(xié)調(diào)控制方式,因為協(xié)調(diào)控制機制保障的只是達成最起碼的工作要求,激勵才是超額的關鍵。中國共產(chǎn)黨要求領導干部更好踐行服務性要求,必須向激勵性借力,以激勵性為支撐。堅持服務性與激勵性有機結合的原則,才能形得成合力。使命型政黨語境下,服務性與激勵性絕非此消彼長的擠出與背離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支撐與提升關系,二者統(tǒng)一于我們黨勇?lián)姑膶嵺`中,它們?nèi)纭傍B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否則領導干部的激勵情境就會存在缺失。當務之急,將服務性與激勵性有機結合起來,激活組織的巨大活力,實現(xiàn)組織的良性互動,讓領導干部“愿干好事、樂干好事、干成好事”,方才是善治之舉。
3.激勵性對服務性的支持與提升,務必要以社會實踐為檢驗標準。在使命型政黨的話語體系中,對領導干部的激勵必然要圍繞社會實踐、依靠社會實踐,因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這是歷史經(jīng)驗與現(xiàn)實需求的共同呼喚。追憶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大轉(zhuǎn)折,1978年5月11日刊發(fā)在《光明日報》上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掀開了一場久違的序幕,即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正是這場“大討論”才引領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蓬勃發(fā)展,才為中華民族實現(xiàn)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打下了堅實的思想根基。同時,這40年的風風雨雨也檢驗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真理性,證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確是硬道理,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的繁榮興旺確立了檢驗標準、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進入新時代,要實現(xiàn)激勵性對服務性的支持與提升,必須立足客觀的現(xiàn)實需求、傳承優(yōu)良的歷史傳統(tǒng)、堅持真理的檢驗標準。具體而言,一方面干部激勵也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將對領導干部的激勵策略落到實處,切忌喊空口號、談紙上兵。因為,某些時候,領導干部激勵情境缺失的原因之一就是出現(xiàn)“懸浮式”激勵,即存在激勵意向卻不能落地。令人欣喜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系列社會實踐,如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完善科學的選人用人制度等,讓干部激勵不只存在于文件里和想象中,而是正在重塑激勵情境、破解此類激勵困境。另一方面,也要在領導干部的激勵實踐中擺成果、測實效,既要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出激勵成果,還要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檢驗激勵實效,及時實現(xiàn)對無效、低效策略的革故鼎新。可見,只有將激勵性要求與服務性特性統(tǒng)一于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中,方才是“容”的真正歸屬。
思想認識是行為的先導,科學的思想認識才能引導正確的行為實踐。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使命型政黨,自然孕育服務性要求,激勵型組織則是歷史發(fā)展賦予它的時代特征,必然會突顯出激勵性價值。而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shù),是組織的關注焦點,領導干部激勵情境的缺失,是組織激勵的首要問題,這就要求準確把握服務性與激勵性的相互關系。具體而言,服務性與激勵性的相斥關系是一種歷史誤區(qū),它將領導干部的激勵情境推向深淵,服務性與激勵性的相容關系才是科學內(nèi)涵,它是重塑領導干部激勵情境的認識起點。本文意在探究認識層面的相關問題,藉此引導全社會更正錯誤認識,準確把握服務性與激勵性的科學關系,而對于具體操作層面的研究尚待接續(xù)跟進。在今后的相關研究中,宜重點關注重塑領導干部激勵情境的操作手段與現(xiàn)實路徑,如此,理論研究才更具實踐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