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卿
摘要:小說是作家記憶碎片的重新組合,作家記憶具有六個特征:1.記憶的形象性;2.記憶的強烈性;3.記憶的變形性;4.記憶的聯(lián)想性;5.記憶的情感性;6.記憶的深刻性。這些記憶互相滲透,渾然一體,不同的記憶,不同的小說。
關(guān)鍵詞:小說創(chuàng)作;作家記憶的六個特征
小說來自記憶,是記憶碎片的重新組合。記憶是小說原料。
那么,什么樣的記憶才能進入小說呢?
俄國著名作家康·帕烏斯托夫斯基說:“寫作的基礎(chǔ)之一,是要有良好的記憶?!盵1]
法國著名作家、《追憶逝水年華》的作者馬賽爾·普魯斯特說:“我明白,一篇文學(xué)傷口的全部素材都在我過去的生活中……對生活中喜怒哀樂的回憶,構(gòu)成了一種儲備,就植物胚珠中的蛋白質(zhì)一樣。植物正是從這里獲得養(yǎng)料,以轉(zhuǎn)變成種子?!盵2]
生活不能直接進入小說,能變成小說的是作家心目中的生活,記憶中的生活,經(jīng)過主觀過濾了,篩選了,積淀了的生活。所有外界的一切,只有進入作家的主體,成為記憶,才具有生命力,只有具有生命力的活的東西,能引起記憶的延伸、聯(lián)想、想象,才能成為小說。
這種能進入小說創(chuàng)作變成小說的記憶,應(yīng)該具有六個特征:
一個鮮明生動的感知形象,是作家記憶的第一個特征。在這方面,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體會最有說服力。他在回答“你具備什么條件下才能動手寫一本書”時說,“一個目睹的形象?!薄拔铱偸堑糜幸粋€形象”。他的《禮拜二午睡時刻》是在一個荒涼的鎮(zhèn)上,看到一個身穿喪服,手打黑傘的女人領(lǐng)著一個也是身穿喪服的小姑娘在火辣辣的驕陽下奔走之后寫成的?!犊葜∪~》是看到一個老頭帶著孫子參加葬禮之后寫成的?!稕]有人給他寫信的上?!肥强吹揭粋€人在巴蘭圣利亞鬧市碼頭等候渡船的形象寫成的?!栋倌旯陋殹肥悄慷靡粋€老頭帶著一個小孩去見識冰塊之后寫成的,《家長的沒落》是目睹一個非常喪老的獨裁者的形象,他喪老得令人難以想象,孤零零地一個人在一座母牛到處亂闖的宮殿里。[3]
日本作家、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歌女》,作者說“同巡回藝人的邂逅,促使我寫出這篇作品來。”“在我的記憶中印象最鮮明的是,那涂抹在她的睡臉外眼角邊上的古色脂紅?!薄八谋亲与m然又小又塌,但是頭發(fā),眼睛,嘴形卻是美極了。”[4]
片面單一而強烈,是作家記憶的第二個特征。生活是立體的,多層次的,紛亂復(fù)雜的,相互交錯的,而且是變化的。而留在作家的印象中只是一個側(cè)面,一個畫面,一瞬間的感覺。帕烏斯托夫斯基說,記憶就象一個神話中的篩子,篩去了垃圾,卻留下金子。各人有各人的金子。蘇東坡的廬山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但以客觀為主,李白的廬山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客觀的更是主觀的,是一種感覺。
變形是作家記憶的第三個特征。這種變形的主要表現(xiàn)是就其一點不計其余。而這一點往往是相當(dāng)夸張的。如我們面對一座山,雨中的山,月夜的山,水中的山,晚霞映襯的山,接到情人電話之后的的山,親人故去時的山等等。比如有一次與一個姑娘在路上撞了車,她態(tài)度不好,你也很生氣。雙方的印象都不好,但實際上,那姑娘不是你印象中的那個樣子,你也不是她印象中的那個樣子。記憶是相當(dāng)主觀和武斷的的,一廂情愿的,會造成許多“冤假錯案”,但沒關(guān)系,因為在各自的心里,沒有客觀效果。只有在寫小說時用得上,但寫小說時的名字又是假的。而且,小說中的那個印象,也要經(jīng)過加工,加上別的印象,否則就太單薄了。
記憶的延伸性是作家記憶的第四個特征。這種記憶能引起聯(lián)想,想象。這種記憶是開放的活動的,具有誘發(fā)性的,新的喚醒舊的,舊的促進新的,產(chǎn)生連鎖反應(yīng)。為什么說千萬個讀者就有千萬個林黛玉,因為每個人都是依據(jù)自己的記憶庫來想象林黛玉的。林黛玉引起你的聯(lián)想。弱不禁風(fēng)的,多情而多疑的,愛哭的,多愁的,總是鬧情緒的,高傲而敏感的,有點小心眼的林黛玉等等,等等。如楊玉環(huán),“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麗質(zhì)如何?百媚如何?各人都根據(jù)各人的信息庫去想象,都不一樣。海明威說,從經(jīng)驗中汲取的東西越多,他的想象越真實。經(jīng)驗就是記憶。帕烏斯托夫斯基說,想象根據(jù)記憶,而記憶的積累不是雜亂無章的,有一種規(guī)律——聯(lián)想的規(guī)律,“把回憶這一雜亂無章的堆積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程度,或在時空兩個方面相近的程度加以分門別類,換言之,加以綜合概括,從中理出一串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連綿不絕的鏈條。這串聯(lián)想的鏈條乃是想像的指路線?!盵5]
記憶的情感性,是作家記憶的第五個特征。這種記憶帶有很強烈的情感性,不帶感情的記憶是蒼白的,留不住的,將來也用不上的。所有作家的記憶都帶有他本人的感情色彩。記憶帶有感情色彩,記憶的添加又加強了這種色彩。有的記憶本來沒有感情色彩,但積累下來,從量變到質(zhì)變。如送葬,大人看了有點悲,小孩子則不然,很熱鬧,很好玩??炊嗔?,哭多了,特別是經(jīng)歷了親人的死亡,才懂得是悲,才對哀樂有感覺。面對大江,同是流水,各人的感覺不同,情感不同,蘇東坡留下“豪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李煜李后主留下“憂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辛棄疾留下“悲憤”——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柳永留下“凄惋”——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作家記憶的第六個特征是,這種記憶不是表面的,是深入的,具有體驗事物的本質(zhì)的人物內(nèi)心的深刻性。人們常說,這事很糟糕,為什么?糟在哪里?各人心中有各人的分析,分寸和判斷。雖然都說糟,但一個糟字掩蓋了許多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如果就一件事情寫一篇文章,一定有不同的寫法。甚至同一件事情,有人說好,有人說壞。面對同一件事情,各人都是根據(jù)各人以往的經(jīng)驗和學(xué)識來分析來判斷,學(xué)識也好,經(jīng)驗也好,都是一種記憶。這種記憶一般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比如說人,說這人狡猾,那人忠厚,根據(jù)什么?就是以往記憶作出判斷。巴爾扎克說過,“當(dāng)我觀察一個人的時候,我能夠使自己處于他的地位,過著他的生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作家的記憶正是根據(jù)這種由自己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去分析判斷對方的,這種判斷有一定的深度。當(dāng)然也有一定的片面性??赡苁亲冃蔚?,但這種分析與判斷的深刻性,只表現(xiàn)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這不是說,這種記憶是理性的,恰恰相反,這種記憶是感知的形象的,帶有很濃的情感色彩。
作家的記憶的這些許多特征,當(dāng)然不是分割的,是互相滲透的渾然一體的。所有的作品都是來自于作家的心靈。一個作家最初的作品和最好的作品往往都是寫自己的。世界上沒有人能離開自身去品味人生,而記憶,正是品味人生的檔案庫。用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去觀照,就有新的發(fā)現(xiàn),生活就有不同的本來面目,不同的記憶,不同的小說。生命有限,記憶無窮,小說可以永遠寫下去。
參考文獻:
[1]康·帕烏斯托夫斯基著,戴驄譯.金薔薇[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2]崔道怡等編.“冰山”理論對話與潛對話[M].工人出版社,1987.
[3]加西亞·馬爾克斯,門多薩著,林一安譯.番石榴飄香[M].三聯(lián)書店,1987.
[4]川端康成著,葉謂渠譯.川端康成談創(chuàng)作[M].三聯(lián)書店,1988.
[5]康·帕烏斯托夫斯基著,戴驄譯.金薔薇[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