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5種不同的味道。它是中藥學基本理論的組成部分,是中醫(yī)用來解釋、歸納中藥的作用和指導臨床用藥的理論根據之一。同時,食物的五味也是解釋、歸納食物效用和食療方選用的重要依據。
中藥學重要著作《本草備要》說:“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緩,辛者能散能橫行,咸者能下能軟堅?!彼幬锏乃?、苦、甘、辛、咸五味,分別有收、降、補、散、軟的藥理效用,食物的五味亦具有同樣的功效。了解不同食物所具有的性味,有助于正確地選用食療方中的食物,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漢代“醫(yī)圣”張仲景曾經說過:“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笨梢?,食物的味還直接影響到機體的健康,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常用的屬于酸味的食物有醋、番茄、赤豆、馬齒莧、橘子、橄欖、杏、枇杷、桃子、山楂、石榴、烏梅、荔枝、葡萄等。
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虛汗出、泄瀉、小便頻多、滑精、咳嗽經久不止及各種出血病癥。
酸味固澀容易斂邪,如感冒出汗、急性腸炎泄瀉、咳嗽初起,均當慎食。
常用的屬于苦味的食物有苦瓜、茶葉、杏仁、百合、白果、桃仁等。
苦味食物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熱癥、濕癥。熱癥表現為胸中煩悶、口渴多飲水、煩躁、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浮數的,可選用苦瓜、茶葉。熱癥表現為午后潮熱、兩顴潮紅、咳嗽胸脅作痛的,可食用百合。熱癥表現為發(fā)熱不退、下部硬滿的,可配用桃仁。濕癥表現為四肢浮腫、小便短少、氣短咳逆的,可配用白果。
苦味清火易骨氣,不宜多吃,尤其脾胃虛弱者更宜審慎。
辛即辣味,常用的辛味食物有姜、蔥、大蒜、香菜、洋蔥、芹菜、辣椒、花椒、茴香、豆豉、韭菜、酒等。
辛辣食物有發(fā)散、行氣、行血等作用,可用于治療感冒表證及寒凝疼痛病癥。
同是辛味食物,有屬于熱性的,也有屬于寒性的。如生姜辛而熱,適宜于惡風寒、骨節(jié)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脈浮緊的風寒感冒病癥。豆豉辛而寒,適宜于身熱、怕風、汗出、頭脹痛、咳嗽痰稠、口干咽痛、苔黃、脈浮數的風熱病癥。
辛味食物大多發(fā)散,易傷津液,食用時要防止過量。
甘即甜,這類食物甚多,常用的有蓮藕、絲瓜、洋蔥、筍、玉米、大麥、蘑菇、白薯、蜂蜜、銀耳、牛奶、蘋果、荸薺、梨、花生、栗子、大棗、蝦、羊肉、雞肉、牛肉、鴨肉等。
甘味食物有補益、和中、緩和拘急的作用,可用作治療虛證。如表現為頭暈目糊、少氣懶于講話、疲倦乏力、脈虛無力之氣虛證的,可選用牛肉、鴨肉、大棗等。如表現為身寒性冷、蜷臥嗜睡之陽虛證的,可選用羊肉、蝦、麻雀等。甘能緩急,如出現虛寒腹痛、筋脈拘急的,可選用蜂蜜、大棗等。
咸味食物常用的有鹽、紫菜、海帶、海蜇、海參、豬肉、大麥等。
咸味食物有軟堅、散結、瀉下、補益陰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瘰疬、痰核、痞塊、熱結便秘、陰血虧虛等病癥。在甲狀腺瘤的治療過程中,常配合海帶、海藻,即依據“咸以軟堅”的理論,以海帶、海藻之咸來軟化腫塊。民間土法,采用食鹽炒熱,用布包裹,熨臍腹部,治療寒凝腹痛,也即“咸以軟堅”的實際應用。 ? ? ? ? ? ? ? ? ? ? ? ? ? ? ? ? ? (摘自《烹調知識》201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