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
中國人崇尚詩意的生活,而中國歷史正是一部波瀾壯闊的詩篇。構(gòu)成這綿延千年的詩篇的,是歷朝歷代的才子佳人和帝王將相的精彩文筆。而我今天要說的,是中國歷史上別具特色的罪己詔。罪己詔是古代帝王檢討自己過失的一種口諭或文書。它通常在三種情況下出現(xiàn):一是君臣錯位,二是天災(zāi),三是政權(quán)危難之時。用意都是自責(zé),只是情節(jié)輕重有別。
漢·武帝 是明君,亦是魔王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輪臺西于車師千余里,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fā)畜食迎漢軍,又自發(fā)兵,凡數(shù)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諸國兵便罷,力不能復(fù)至道上食漢軍。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qiáng)者盡食畜產(chǎn),羸者道死數(shù)千人。朕發(fā)酒泉驢、橐駝負(fù)食,出玉門迎軍。吏卒起張掖,不甚遠(yuǎn),然尚廝留甚眾。
選自《漢書·卷九十六下》
故事墻 憑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文治和鑿空西域、橫掃匈奴、征服西南的三大功績,漢武帝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寬廣的胸襟一舉奠定了中華民族在世界的地位。但是在取得空前功績之后,長時間處在權(quán)力巔峰的漢武帝開始變得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社會經(jīng)濟(jì)幾近崩潰,形勢急劇惡化。但漢武帝晚年后漸有悔悟,征和年間,他駁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輪臺的奏請,并棄輪臺之地,同時下詔罪己。
妙解趣談 這篇檢討書可以說是空前絕后,雖出自天子筆下,卻言辭平實,情真意切。向來神圣而神秘的九五之尊低頭給黎民百姓道歉,這是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世人論說漢武帝,往往會用《資治通鑒》中的語言來形容他,比如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nèi)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但人們忽略了他晚年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在承認(rèn)錯誤之后,真正按照詔書所言,停止了一切傷害百姓,靡費天下的事情,使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社會秩序也逐漸恢復(fù),為之后的“宣帝中興”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
明·崇禎 勵精圖治仍亡國
朕嗣守鴻緒,十有七年,深念上帝陟降之威,祖宗付托之重,宵旦兢惕,罔敢怠荒。乃者災(zāi)害頻仍,流氛日熾,赦之益驕,撫而輒叛,甚至有受其煽惑,頓忘敵愾者。朕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為朕赤子,不得而懷保之,坐令秦、豫丘墟,江、楚腥穢,罪非朕躬,誰任其責(zé)!所以使民罹鋒鏑,蹈水火,殣量以壑,骸積成丘者,皆朕之過也。使民輸芻挽粟,居送行赍,加賦多無藝之征,預(yù)征有稱貸之苦者,又朕之過也。使民室如懸磬,田卒污萊,望煙火而無門,號冷風(fēng)而絕命者,又朕之過也。使民日月告兇,旱潦薦至,師旅所處,疫厲為殃,上干天地之和,下叢室家之怨者,又朕之過也。至于任大臣而不法,用小臣而不廉,言官首鼠而議不清,武將驕懦而功不奏,皆由朕撫馭失道,誠感未孚。選自《綱鑒易知錄卷十五·明紀(jì)》
故事墻 崇禎帝即位之初曾有過短暫的躊躇滿志和中興之夢,然而明王朝早在萬歷年間已經(jīng)種下敗亡之根,縱然崇禎夙夜不懈,也已無回天之力。在短短的十七年內(nèi),他接連頒布了六道罪己詔,向全天下的官員、士紳、黎民百姓認(rèn)錯和謝罪,但是依舊沒有挽救日漸沉淪的江山社稷,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勤政而孤獨的亡國之君。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lǐng)農(nóng)民軍橫掃中原大地,崇禎帝自知時日無多,絕望之下,于自縊前再次下詔罪己。他的絕筆也道出了亡國之君絕望心境下的懺悔之意。
妙解趣談 對于一向十分孤傲自負(fù)的崇禎帝而言,能頒布這樣一道措辭深切的罪己詔,實屬不得已之舉。假如再聯(lián)想到他即位之初的中興之夢和躊躇滿志,則更能體會到崇禎帝親自御筆撰寫此詔時的痛苦而矛盾的復(fù)雜心境。
清·順治 亙古傳奇少年天子
自親政以來,紀(jì)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忽,茍且目前。且漸習(xí)漢俗,于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朕自弱齡,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賓,教訓(xùn)撫養(yǎng),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極,高厚莫酬,朝夕趨承,冀盡孝養(yǎng)。今不幸子道不終,誠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士假e天,朕止六歲,不能服衰绖行三年喪,終天抱憾。惟侍奉皇太后順志承顏,且冀萬年之后,庶盡子職,少抒前憾。今永違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選自《清史稿·世祖本紀(jì)二》
故事墻 順治這位少年天子自親政后,自然災(zāi)害便增多,他把這一切自然現(xiàn)象都?xì)w罪于自己德行不足。所以,不斷自我反省,屢屢下詔罪己。臨終之際,他又留下了一道罪己遺詔,淋漓盡致地為自己列舉了十四條罪狀,條條都是原則問題。順治帝為自己羅列的十四大罪狀,應(yīng)該說是夠全面、夠深刻了,在蓋棺論定的自我鑒定中,能進(jìn)行如此徹底的自我批判,實屬亙古第一人。
妙解趣談 平心而論,雖然順治帝在中國歷史上算不上是一個出色的帝王,但也不是荒淫無道的暴君。順治帝親政時,還是個少年,何況在他統(tǒng)治的后期,除了東南沿海的少數(shù)地區(qū)外,中國已基本統(tǒng)一。他卻一個接一個地下罪己詔,到了臨終前的五六天,一份遺書竟然將罪己詔推向了頂峰:從黎民百姓到父母兄弟;從文武百官到嬪妃太監(jiān);從宮室喪葬到用人納諫;從國家政事到親朋情誼,幾乎無所不含。順治帝大權(quán)在握時的那種勇于解剖自己、勇于深刻自責(zé)的精神,值得后人學(xué)習(xí)。
☆唇槍舌劍
你對古代帝王下詔罪己有什么看法?
@李熙然 我覺得罪己詔是古代君主的一種自省表演文化。每當(dāng)天災(zāi)頻發(fā)、人禍迭出、王朝政權(quán)朝不保夕、君王無計可施之際,便用罪己詔這一絕招安撫民心,消除民怨,成為他們籠絡(luò)人心,拯救危難的一種手段,以維持政權(quán)不倒,因而具有很大的欺騙性,不可信。
@孟軻 古代帝王能夠放下身段下詔罪己,一方面能夠反映出他們謙卑自省背后的十足底氣,因為他們不過是替天行道之時又替天受過,將萬千罪過集于一身,以表明自己辜負(fù)了上天的恩寵,但可以從頭再來;另一方面,帝王通過罪己詔消除民怨、取悅民眾,可緩和社會矛盾,是重新凝聚人心的一種統(tǒng)治權(quán)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