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雅妮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10-069-01
腦卒中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由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的腦組織損傷或功能障礙。由于腦卒中愈后較差,并發(fā)癥較多,給患者帶來了較多心理負擔。抑郁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睡眠障礙、興趣下降,嚴重者表現(xiàn)為絕望或自殺傾向,對康復治療態(tài)度消極,缺乏康復欲望,明顯影響患者對治療、護理、康復鍛煉的依從性和主動性,其發(fā)病率為20%~50%[1-2]。這種消極的心境不僅影響患者的認知功能和身心健康,且影響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影響其回歸家庭及社會[3]。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發(fā)展?jié)摿兔赖碌目茖W[4]。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種需要會激發(fā)人內(nèi)在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zhì),積極心理學利用這些內(nèi)在資源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以此獲得美好的生活[5]。研究表明,積極樂觀的情緒能夠減輕壓力,增進身心健康,同時調(diào)動其積極性,使其充滿自信的表現(xiàn)出更多的自愿行為,積極配合治療[6]。
經(jīng)過8周時間的干預,通過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得分比較得出:干預前,對照組和干預組患者Ryff心理幸福感量量表各維度得分和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在自主、與別人積極的關系、生活目標、自我接納等方面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掌控環(huán)境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干預前后自主方面有提高(P<0.05),其他維度提高幅度較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組在干預前后各維度和總分均有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及兩組患者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比較:干預前,對照組和干預組患者總體幸福感量表各因子得分和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與干預組在干預前后各因子得分和總分均有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相比對照組,干預組干預后得分更高,兩組患者干預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干預前對照組和干預組的基線接近一致。經(jīng)過八周的心理干預后,不論是對照組還是干預組,患者的幸福感都較干預前有所提高,說明心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急性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干預后,干預組在每個維度的得分和總分都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積極心理學干預優(yōu)于普通心理學干預,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愈后康復有重要意義。
積極心理學在1998年第一次提出,在短短的19年時間里,越來越多人關注積極心理學給人們帶來的價值?,F(xiàn)如今,積極心理學較多的運用在各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上,以此來增進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zhì)[7]。積極心理學在各類疾病中的應用卻很少。僅有文獻報道[8],在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積極心理學干預后,其深層自我認知結構得到較好地改善,積極心理品質(zhì)提升,促進其康復。在愈后較差,并發(fā)癥較多的疾病面前,積極心理學的干預更顯得重要。如Nikrahan Gholam Reza; Suarez Laura等研究者對心臟病患者進行積極心理學干預,而隨訪干預中的參與者相比對話干預的參與者有更大的改善幸福的情況[9]。患者患病時由于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或者軀體障礙等,會產(chǎn)生很多心理負擔;心理干預并不是要等到癥狀出來后才開始,只有真正做到提前干預,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發(fā)生重大的問題。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實施積極心理學干預可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終改善他們的預后狀況。在以往的心理學指導中,我們更多關注的是疾病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沒有正視過其實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更能給疾病帶來更好的預后。在面對壓力事件時,那些處于積極情緒的人更愿意接受醫(yī)護人員的建議,配合治療并進行鍛煉,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郝偉. 精神病學.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 100-108.
[2] Paula McWhirter,Julie Nelson,Michael Waldo,University of Oklahoma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urative Community Groups: Life Satisfaction, Depression, and Group Therapeutic Factors. The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2014,39(4):366-380
[3] Zhao D, Liu J, Wang W, Zeng Z, Cheng J, Liu J, Sun J, Wu Z. 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 of stroke in China: twenty-one-year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 . MONICA - Beijing Project.Stroke,2008,39:1668-1674.
[4] 周嵚,石國興. 積極心理學介紹[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20(2):129-132.
[5] 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 379.
[6] 劉永瑞,榮志宏. 積極心理學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 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 152.
[7] 陳紅,宋穎惠,顧凡. 積極心理學_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2):1113-1114
[8] 李遵清,韓鵬,仇愛玫. 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2):1098-1101
[9] Nikrahan Gholam Reza,Suarez Laura,Asgari Karim,Beach Scott R,Celano Christopher M,Kalantari Mehrdad,Abedi Mohammad Reza,Etesampour Ali, Abbas Rezaei,Huffman Jeff C.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for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 A Preliminary Randomized Trial. Psychosomatics,2016,57(4):348–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