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摘要】隨著新一輪教學體制改革的發(fā)展,要求小學音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音樂合唱教學順利進行。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小學音樂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比較嚴重,過于注重自身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學習,使得教學效率受到了影響。對此,本文對教學改革背景下的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針對性意見,以保障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教學改革;小學音樂;合唱教學
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素養(yǎng),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目標。教學改革對小學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進行合唱教學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了解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積極采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等進行教學,促使學生掌握合唱方法和技巧,確保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教學改革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要求
合唱教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知識和基礎,還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合唱方法和技巧,以保障合唱效果。在教學改革背景下,對合唱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貫徹落實新課改的要求,保障教學效果。其一,音樂屬于美學藝術中的一種,創(chuàng)作者會將自身的情感融于旋律、歌詞中,便于人們去了解。小學教師在進行合唱教學時,應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更好地體會音樂中的情感,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其二,小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常常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對此,教師應將思想教育、價值觀教育融入合唱教學中。其三,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音樂基礎水平等存在明顯的差異性。當進行合唱教學時,教師需要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促使學生個體與集體完美融合,從而保障合唱效果,發(fā)揮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提升小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1]。
二、淺析我國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存在的問題
1.缺少正確的教學理念
在新課改背景下,一些小學音樂教師開始將“問題式教學”應用在合唱教學中。雖然可通過設計問題來提高學生對合唱知識的理解能力,但卻形成了固定的“設計—解答”流程,導致學生只能根據(jù)既定答案進行思考,使得課堂教學缺少靈活性、創(chuàng)新性,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未能重視學生的合唱基礎
合唱教學需要綜合考察學生的基礎技能、團隊意識、審美素養(yǎng)等,以保障合唱效果。但由于每個學生受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不同,其音樂能力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很多教師采用共性教學的方式,未能認識到學生合唱基礎的差異性,影響了合唱的協(xié)調性,缺少音樂美感。
3.缺少正確的教學方法
現(xiàn)階段,我國很多小學音樂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比較嚴重,采用“教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的方式,導致學生并不了解合唱曲目的曲譜、曲調與情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教學效果受到了影響。
4.缺少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
許多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往往采用結果性評價的方式,難以保障評價結果的真實性與有效性,無法反映真實的教學情況,不利于教師后續(xù)的教學。對此,教師應改變教學評價理念,將教學評價工作貫穿于合唱教學全過程當中,從而調整教學方案,確保教學的有效性[2]。
三、基于教學改革背景下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教學理念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目標,根據(jù)實際教學需要來進行教學設計,以打造靈動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應打破固定教案的限制,提高教案的靈活性。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結合教學需求來設計一些問題,促使答案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既可以尊重學生的主創(chuàng)意識,又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確保教學效果。其次,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及時、迅速地處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活躍課堂氛圍。以《小白船》合唱教學為例,要求學生正確掌握曲調、節(jié)奏、分段、氣息等內容,教師可根據(jù)各個問題進行分析,以制定不同的解決方案,便于學生進行理解與學習,保障教學效率。再次,合唱教學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實踐中來,全面提高學生對合唱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確保教學效果。
2.提升學生的合唱基礎水平
通常情況下,小學生的合唱基礎水平比較低,教師急于求成反而會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對教學效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同時,每個學生的基礎水平不同,教師應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整體提高學生的合唱水平。合唱教學與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不同,需要學生合理調整音調、音色、音準等,以達到整體協(xié)調的目的。因此,教師在上課前,可適當進行和聲訓練,促使學生掌握合唱規(guī)律和技巧,有利于保障教學質量和效率。合唱還是一種實踐活動,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演唱能力,還要有識譜能力,能及時了解合唱曲目的節(jié)奏與旋律,逐步提升合唱水平。例如教師在講解《蟲兒飛》一曲時,可先帶領學生試唱1至2遍,并要求學生將教學內容與自己的理解進行結合,從而進行填詞、填曲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合唱基礎水平。
3.創(chuàng)新合唱教學方法
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師創(chuàng)新合唱教學方法提供了技術支撐,促使教師將網(wǎng)絡資源與教學內容進行結合,并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教學效果。聽是學生學習合唱知識的基礎和前提,為了培養(yǎng)學生聽的能力,教師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來搜索與教學相關的合唱曲目,并以多媒體點播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通過反復聽與練,有利于掌握合唱的技巧與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可加強教學引導作用,促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紅蜻蜓》歌曲為例,要求學生跟著音樂節(jié)奏來搖晃身體,當聽到高音時伸出右手進行左右擺動,聽到低音時擺動左手,若同時聽到兩種聲音時進行雙手擺動。通過這種方式,既便于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保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3]。
4.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教師做好教學評價工作,有利于根據(jù)評價結果來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從而保障合唱教學的有效性。但我國很多小學音樂教師仍在采用結果性評價方式,使得評價結果失真,對教學質量造成了影響。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價,并發(fā)展教學點評、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等評價方式,正確分析實際教學情況,有利于調整和完善教學計劃,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不斷提高合唱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在教學改革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合唱教學時,應認真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制定正確的解決方案,確保合唱教學活動順利進行,這有利于保障教學質量和效率,全面提升小學生的合唱水平,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彥.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初探[J].新課程導學,2017(22):11.
[2]袁英.教學改革背景下的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研究[J].戲劇之家,2016(24):234.
[3]夏偉.新課改下提高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