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澤瑞 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
由于“機器人”這一尖端科技還沒有普及到大眾的生活,故很多人對于機器人的組成還不是很了解。大部分在高中階段的學生都會認為“機器人”是一個很高端的項目,是高校或科學家才能研究的項目。為了打破這個局面,不斷向學生們普及關于機器人的科學知識,國家借助新課改的教育背景,將提高科學素質的議題提上日程。而智能機器人比賽,正是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一個途徑。為此國家開始修改教材,提高科學教育課程的比重,在高中學校舉辦“機器人”的競賽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對“機器人”有個全面的認識。借此活動來提高學生對科學體系的認識,從而提高科學素養(yǎng)。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學生獲取科學技術的途徑不再是通過老師的傳授所得,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這一方式來獲取科學技術的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多了,更有利于高中生提高科學素養(yǎng)。而制作出一個機器人,不僅需要學生對于電路知識的理解,而且對程序編寫也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在高中時期,通過物理這門課程,充分習得電路知識后,還得查閱書籍,觀看網絡視頻,案例講解等過程來編寫程序,這是一項很繁瑣的過程,同時也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并積極動手,將所學知識經過實踐成為現實。通過自主查閱知識,也能不斷擴充學生的科學知識。不僅能提高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進行“機器人”競賽活動時,一個人是無法完成比賽的,必須團體協(xié)作才能完成。由于每個人擅長的東西不同,參與這項活動的每個人有優(yōu)勢也有劣勢。這項活動的舉行,讓學生不得不學會跟人打交道,并且在團隊的協(xié)作下,如何發(fā)揮每個人的長處,充分將每個人的優(yōu)良建議利用到位,并且將優(yōu)勢跟劣勢互補,從而達到1+1大于2的效果[1]。這就需要學生有團隊協(xié)作精神,不斷增強團隊的凝聚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集體意識,便于今后的管理。
團隊的協(xié)作少不了交流,學生在進行協(xié)作的同時,必須先經過討論,劃分板塊內容,分段實施,并將每個人擅長的地方劃分出來,從而將每個人擅長的板塊分配到位,分工明確有助于工作的實施。例如,機器人組裝,電路連接,程序編寫等等,可以將機器人制作分為這三大板塊來實施。而團隊協(xié)作的過程中少不了溝通交流,交流是相互的,需要學生學會聆聽與說活,在高中教學中,經常有分小組來討論觀點,將這個方法運用于這項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通過聆聽別人的想法,從而換位新思考,改變傳統(tǒng)思維的局限。
通過“機器人”競賽,將這個對于學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不斷普及到學生的生活中,并成為一項普通的活動。學生可自主參與活動,這樣不但能提升高中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還能結合學生所學知識,將理論運用于實踐。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興趣做引路人,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能力,將之前所學的知識運用于機器人的組裝,以及程序編寫,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實踐能力[2]。高中生更加積極主動的想獲取科學知識。在信息技術方面的課程就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從而不斷提升高中生的科學素養(yǎng),對綜合素質的發(fā)展也有了更大的提升。
舉辦“機器人”活動,并不單純只是為了競賽,而是希望通過舉辦這個活動,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理解。“機器人”就像它里面的芯片一樣,只是一個載體,搭載它的是科學知識的海洋,如何能讓學生自如的徜徉在科學知識的海洋里,就需要老師來不斷的引導,同時也需要科學教育的環(huán)境來烘托,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在舉辦“機器人”這一教育活動,應明確教育的目的,應以教育為主,充分普及科學知識,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團隊協(xié)作。
[1]黃曉波.因失敗而精彩——機器人教育對學生創(chuàng)新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J].中小學電教:下,2013(4):54-54.
[2]涂俊.電腦智能機器人活動——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新載體[J].大眾科技,2011(7):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