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春
(江西省腫瘤醫(yī)院腫瘤科,江西 南昌 330029)
結腸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主要發(fā)生于結腸部位,位于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1]。結腸癌術后,因解剖關系發(fā)生改變,且受到手術及麻醉藥物刺激、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響,進而對胃腸道功能造成影響,患者常出現(xiàn)腸鳴音消失或減弱、停止排氣排便等現(xiàn)象,患者常伴有嘔吐、腹脹等表現(xiàn),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均造成嚴重影響[2]。本研究主要通過對結腸癌患者術后實施中藥熱奄包外敷結合護理干預,探討其對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影響。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結腸癌術患者92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2組,各46例。觀察組男29例,女17例;年齡36~78歲,平均(56.34±9.26)歲;手術類型:乙狀結腸切除11例,左半結腸切除6例,右半結腸切除25例,橫結腸切除4例。對照組男28例,女18例;年齡37~77歲,平均(56.12±9.08)歲;手術類型:乙狀結腸切除9例,左半結腸切除6例,右半結腸切除25例,橫結腸切除6例。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結腸癌診斷標準[3];②年齡〈80歲;③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功能異常者;②精神障礙;③復發(fā)性結腸癌;④依從性較差者。
1.4 護理方法術后,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常規(guī)護理,包括補充營養(yǎng)鹽液、禁食、胃腸減壓、抗生素治療、早期活動等,確保患者休息充足,保持皮膚清潔,病房內維持適宜的溫濕度,定期開窗換氣;密切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出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中藥熱奄包外敷聯(lián)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1)中藥熱奄包外敷。①制作中藥熱奄包,包括大血藤50 g,吳茱萸、炒枳殼、大黃、厚樸各30 g,用透氣的布包裹;②將泡好后的藥包隔水蒸約30 min,溫度需〉90℃;③取出熱藥包后放置于不易透熱的透明塑料膠紙中,包裹好后迅速放置于距離患者10~20 cm的熱敷部位處,并用大單包裹,形成密閉空間,使藥包散發(fā)的蒸汽充分作用于臍周;腹部外敷需于術后6 h開始,每次30 min,每天2次。(2)護理干預。①健康宣教。根據患者不同恢復時期進行宣教,合理安排宣教時間,可通過健康手冊、視頻、講座等不同形式進行宣教,宣教內容主要包括結腸癌相關知識、術后護理、注意事項等,使患者充分認識到護理的重要性。同時,還應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宣教,使其參與到護理工作當中。②心理護理。術后,患者因受到疼痛、嘔吐、腹脹等影響,常產生焦慮、抑郁、煩躁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對于部分情緒過激的患者可進行心理治療,并告知患者負面心理會對后期康復造成影響,使患者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疾病,提升患者配合度。③飲食護理。術后12 h,可給予患者飲水,飲水量約50 mL,間隔2 h后,可再次飲水,若無異常情況,則可將胃管拔除。患者應進食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低鈉的食物,多進食新鮮的水果蔬菜,多飲水,補充維生素、蛋白質,維持酸堿度與水電解質平衡,避免進食奶、豆?jié){等食物,防止發(fā)生脹氣。④術后早期活動。術后可每隔2 h為患者翻一次身,防止出現(xiàn)壓瘡;術后6 h為患者按摩四肢及腹部,避免出現(xiàn)肌肉萎縮,按摩腹部時應避開切口,速度適中,根據患者腹脹情況,每次按摩15~30 min,每天2~3次;術后24~72 h可為患者進行抬臀運動,使其仰臥于病床上,雙膝屈曲,雙腳放置于床上,雙手支撐創(chuàng)面,將臀部向上抬高約10 cm,持續(xù)3~5 s后緩慢放下;體質較好的患者可于術后36 h下床活動,可在家人幫助下緩慢走動。
1.5 觀察指標 對比2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及術后胃液引流量,胃腸功能恢復指標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腸功能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1.6統(tǒng)計學方法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 χ2檢驗,以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x±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腸功能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x±s,h)
2.2 術后胃液引流量 術后第1 d、2 d 2組患者胃液引流量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3 d,2組患者胃液引流量均減少,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胃液引流量對比 (x±s,mL)
結直腸術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胃腸功能,患者需實施禁食、胃腸減壓等干預,直至胃腸功能恢復,待胃腸功能恢復后,患者可盡早進食,減少補液量,加快全面康復進程。因此,如何快速恢復胃腸功能是患者術后全面康復的關鍵[4]。中醫(yī)認為,腹部手術致氣血虛弱,胃失降濁,脾失升清,傳化失司,進而致水濕食停滯[5]。六腑以通為用,不通則痞滿脹痛,屬“腹脹”“痞滿”等范疇,進而出現(xiàn)嘔吐、腹脹、腹痛等癥狀[6]。
目前,臨床上常采用禁食、胃腸減壓、早期活動等方式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者進行干預,西醫(yī)常采用口服藥、靜脈藥等,中醫(yī)常采用穴位按摩、針灸、口服中藥等。但中西治療還受到病情、禁食、胃腸減壓等多種因素限制,無法達到理想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腸功能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術后第3天,觀察組胃液引流量較對照組少,表明中藥熱奄包外敷結合護理干預對結腸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影響顯著。中藥熱奄包中的大血藤具有敗毒散瘀、通絡活血等功效;吳茱萸具有暖脾胃、通經絡等功效;炒枳殼具有消脹行滯、理氣寬中等功效;大黃具有解毒消癰、祛瘀瀉火、清濕熱等功效;厚樸具有下氣除滿、消積導滯、平胃寬中等功效;諸藥合用,共同起到寬腸理氣、導滯通下、化瘀行氣等作用[7]?,F(xiàn)代藥理指出[8],中藥熱奄包中的吳茱萸還具有促進腸內積氣排出、鎮(zhèn)痛止嘔、增進食欲等作用。本研究主要利用中藥熱奄包的辛溫走竄、理氣溫經的功效,在熱力作用下,通過中藥透過臍周皮膚及肌肉紋理直達臟腑經脈,調節(jié)氣血陰陽,有效促進腸道蠕動,進而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此外,護理干預通過健康宣教、心理護理、飲食護理、術后早期活動等,提升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提升患者積極性,進一步加快患者腸內積氣排出,縮短胃腸功能恢復時間[9]。公鳳霞等[10]研究指出,結腸癌切除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縮短患者下床時間,利于患者盡快康復。
綜上所述,中藥熱奄包外敷結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結腸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減少胃液引流量,促進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