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瑤, 熊遠果, 張 洪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藥學部,湖北 武漢 430060
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rcinoma, CRC)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居惡性腫瘤前三位,死亡率較高[1]。CRC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普遍認為其發(fā)生是多因素多基因參與的復雜過程,是環(huán)境因素和遺傳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2]。Toll樣受體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是介導天然免疫的跨膜信號傳遞受體家族中的一員,可以通過識別病原相關分子模式參與相應的免疫應答[3]。同時,TLR4在調節(jié)腸內免疫和炎癥反應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4],其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會降低腸內細胞對細菌表面抗原的反應性,影響TLR4的激活,進而導致包括CRC在內的各種炎癥性疾病的發(fā)生[5-6]。許多臨床研究[7-8]表明,TLR4基因多態(tài)性與CRC的發(fā)生相關,尤其是位于外顯子區(qū)域的1196C>T及896A>G位點。這兩個位點的突變會使編碼氨基酸的序列發(fā)生改變,導致TLR4蛋白的結構發(fā)生變化,進而影響TLR4信號通路[6]。同時,TLR4的結構發(fā)生變化會使其與配體的結合發(fā)生改變,影響促炎癥因子及抗炎癥因子的釋放,促進腫瘤細胞的增生進而增加了患CRC的風險[7]。然而,也有許多相關文獻[5,7,9]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因此,為了進一步明確TLR4 896A>G位點基因多態(tài)性與CRC發(fā)病風險的相關性,為明確CRC的發(fā)病機制提供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本文收集相關文獻后采用Meta分析方法進行分析。
1.1文獻收集使用檢索詞檢索國內外相關數(shù)據(jù)庫,以“TLR4、Toll樣受體4、基因多態(tài)性、結直腸癌”等為中文關鍵詞在CNKI、VIP和萬方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以“TLR4 or Toll-like receptor 4、mutation or polymorphism or variant、colorectal cancer or colorectal carcinoma or colorectal tumor or CRC or colon cancer”為英文關鍵詞在PubMed、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及Wiley Online Library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檢索。通過參考文獻回溯法查找更多相關文獻,避免遺漏。所有檢索更新至2018年2月7日。
1.2納入標準(1)研究類型為病例-對照研究;(2)經病理或細胞學檢查明確診斷為CRC患者;(3)文獻為公開發(fā)表的,語言為中文或英文;(4)研究TLR4基因多態(tài)性與CRC的關系;(5)文獻統(tǒng)計方法恰當,數(shù)據(jù)報道完整。
1.3排除標準(1)綜述、會議摘要等;(2)數(shù)據(jù)不充分或無法獲取數(shù)據(jù)的文獻;(3)重復發(fā)表的文獻;(4)不符合Hardy-Weinberg遺傳定律;(5)研究未設立對照組。
1.4數(shù)據(jù)提取和方法學質量評價按照納入及排除標準,由兩名研究者對納入文獻獨立進行資料提取,提取完畢后再交叉核對,對存在歧義的文獻可與第三方討論予以解決。資料提取內容包括:(1)第一作者信息及文獻發(fā)表年份;(2)病例-對照研究信息,包括:研究人種、基因型檢測方法和病例組與對照組基因型數(shù)量等;(3)質量評價的關鍵要素。按照Newcastle Ottawa Scale (NOS) 標準[10]對納入的文獻進行方法學質量評價,得分≥7分者為高質量研究。
1.5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RevMan 5.2及Stata 11.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和I2檢驗評估異質性,若P≥0.05且I2<50%,提示各合并的研究數(shù)據(jù)無顯著的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否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選取5 種主要的遺傳模型:等位基因模型(G/A)、顯性模型(AG+GG/AA)、隱性模型(GG/AA+AG)及共顯性模型(AG/AA、GG/AA)計算比值比(OR)值及95%CI,繪制森林圖,運用Stata 11.0 軟件進行敏感性分析,Begg’s漏斗圖及Egger’s檢測評估發(fā)表偏倚。
2.1納入文獻基本情況通過文獻檢索,查找到30篇相關文獻,包括4篇中文和26篇英文。通過閱讀摘要及全文后,最終納入12篇文獻[6,7,9,11-19],累積病例2 709例,對照組3 717例。納入文獻的基本信息及方法學質量評價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信息及方法學質量評價Tab 1 Basic information and method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literature
2.2異質性檢驗與Meta分析異質性檢驗采用χ2檢驗和I2檢驗,得到等位基因模型(G/A):I2=18%,P=0.27;顯性模型(AG+GG/AA):I2=12%,P=0.33;隱性模型(GG/AA+AG):I2=0,P=0.75;共顯性模型:AG/AA:I2=4%,P=0.40;GG/AA:I2=0,P=0.74。所有基因模型下P≥0.05且I2<50%,提示各合并的研究數(shù)據(jù)無顯著異質性,因此采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表明,在5種基因模型下TLR4 896A>G基因多態(tài)性與CRC發(fā)病風險無顯著相關性。各基因模型合并OR值及95%CI分別為:等位基因模型(G/A):OR=1.11,95%CI:0.96~1.30,P=0.17;顯性模型(AG+GG/AA):OR=1.12,95%CI:0.96~1.32,P=0.16;隱性模型(GG/AA+AG):OR=1.10,95%CI:0.53~2.30,P=0.79;共顯性模型AG/AA:OR=1.13,95%CI:0.95~1.33,P=0.16;共顯性模型GG/AA:OR=1.14,95%CI:0.55~2.38,P=0.72。
2.3亞組分析結果由于種族及環(huán)境因素可能會對基因多態(tài)性產生影響,因此本文按種族將文獻劃分并行亞組分析。亞組分析結果表明,亞洲人群及白種人中TLR4 896A>G基因多態(tài)性與CRC無顯著相關性(見圖1~5)。
圖1 等位基因模型G/A與CRC的相關性 Fig 1 Correlation between allele model G/A and CRC
圖3 隱性模型GG/AA+AG 與CRC的相關性 Fig 3 Correlation between hidden model GG/AA+AG and CRC
圖4 共顯性模型AG/AA與CRC的相關性 Fig 4 Correlation between codominant model AG/AA and CRC
圖5 共顯性模型GG/AA與CRC的相關性 Fig 5 Correlation between codominant model GG/AA and CRC
2.4敏感性分析采用Stata 11.0軟件進行敏感性分析,逐一排除分析后,各合并效應量無明顯改變。但在隱性模型GG/AA+AG和共顯性模型GG/AA中,剔除戴穹等[12]文獻時,OR發(fā)生顯著性改變,因此該研究可能是異質性產生的原因之一。
2.5發(fā)表偏倚分析各基因模型下TLR4 896A/G基因多態(tài)性與CRC易感相關性Meta 分析結果發(fā)表偏倚結果見表2。Begg’s漏斗圖顯示,所有的研究基本對稱,呈倒置漏斗形(見圖6)。Egger’s 線性回歸結果為t=1.12,P>0.05,95%CI:-0.78~2.34,包含0(見圖7),因此本研究無發(fā)表偏倚。
圖6 等位基因模型A/G Begg’s漏斗圖 Fig 6 Begg’s funnel plot of allele model A/G
圖7 等位基因模型A/G Egger’s線性回歸 Fig 7 Egger’s linear regression of allele model A/G
基因型Stdt值P值95% CIA/G0.701.120.290-0.78~2.34AG+GG/AA0.671.110.292-0.74~2.22 GG/AA+AG0.98-1.110.311-3.48~1.31 AG/AA0.621.070.308-0.72~2.07 GG/AA0.98-1.130.301-3.51~1.29
TLR可以特異性識別各種病原體,因此在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20]。TLR4在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及多種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都有較高的表達[21],而腸上皮細胞在調節(jié)細菌抗原的免疫應答具有重要作用,持續(xù)激活TLR4信號通路使TLR4表達增加是上皮癌細胞獲得惡性表型的重要機制[22]。因此,TLR4基因多態(tài)性可能會影響炎癥因子的合成,從而促進CRC的發(fā)病[23-24],同時,相關研究表明,TLR4 mRNA及蛋白的表達可能與CRC的形成有密切的聯(lián)系[25]。
本文通過Meta分析的方法探討TLR4 896A>G基因多態(tài)性與CRC的關系,初步探索該基因位點的SNP在CRC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機制,為CRC的防治提供基礎依據(jù)。研究結果表明,在以上5種遺傳模型中,TLR4 896A>G基因多態(tài)性與CRC易感性的相關性差異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亞組分析顯示,TLR4 896A>G基因多態(tài)性無論在亞洲人群或是高加索人群中都與CRC無明顯相關性,Begg’s漏斗圖和Egger’s檢驗表明在各個遺傳模型中均無發(fā)表偏倚,因此本研究結果較為可靠。同時,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未評估基因-基因、基因-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部分研究缺乏許多混雜因素的說明,例如結直腸性疾病史等,因此未做分層回歸分析;納入文獻均為已發(fā)表的文獻,缺乏灰色文獻,并且文種限制在中、英文,文種偏倚也可能影響Meta 分析結果;總樣本量較小,降低了結論代表性。
目前有關TLR4基因多態(tài)性與CRC關系的研究較少,而TLR4基因多態(tài)性與CRC發(fā)病的關系可能與其他因素交互作用,共同促進了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本研究結果表明,TLR4 896A>G基因多態(tài)性與CRC的風險無關?;谝陨暇窒扌裕枰嗲罢靶匝芯窟M一步證實,并適時在本Meta分析的基礎上更新,以期進一步研究TLR4 896A>G SNP與CRC風險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