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長洪
和如今一樣,小時候最喜歡夏日的下雨天,尤其是趕上周末,就更趁心意了。每每一場雨過后,會立刻驅(qū)散籠罩村莊的難耐酷熱。而當雨勢稍減,便會不顧母親的反對,沖進雨中和小伙伴們嬉戲了。
少年時,是不懂聽雨的。所以,既沒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感慨,也沒有“自在花飛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的惆悵,更沒有“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壯志豪情。
等年紀稍大些,過了不再肆意嬉戲的年齡,最終被那些熟背于心的詩詞所打動。原來,雨不僅能看到,能摸到,還能靜靜聆聽。
詩人墨客自古是最愛聽雨的,好像雨能觸動文人那根最敏感的神經(jīng),撩動他們內(nèi)心最細膩深密的文思。而心緒不同,雨聲也盡不相同。
晏殊聽到了雨滴圓荷的美妙,溫庭筠在回廊間聽到雨聲,喟嘆寂寥;李重元在閨房中聽雨自樂,蘇軾在船上聽到雨聲,則大舒心意:戴望舒在《雨巷》中的心思,清麗婉轉(zhuǎn),而杜牧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喟嘆,不僅讓人陷入沉思。是啊,雨,從未變過,卻早已物是人非。
葉延濱說,“聽雨,是聽時間的腳步聲,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聲?!边@話一點不假,你心存豁達,聽到的就是柔風細雨,一袖清涼,你若心存怨懟,眼前自然就是驟雨疾風了。
和如今相比,我更喜歡鄉(xiāng)下的雨聲。城市的雨聲,帶著鋼筋水泥的沉悶和回響,而鄉(xiāng)下雨聲可不是這樣。雨,敲打著老屋上的瓦片,發(fā)出的每一聲聲響,都清脆可辨,從盈盈低吟,到激情昂揚,像演奏一首優(yōu)美的曲調(diào)。
宋代詞人蔣捷認為,人生聽雨有三個境界,“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蹦晟贂r不諳世事,聽雨如歌,中年背井離鄉(xiāng),聽雨惹鄉(xiāng)愁,而到了白發(fā)蒼蒼的年紀,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雨聲如訴,始明了,人生悲歡離合,終是常情。
詞人的傷感,自然源于那個戰(zhàn)亂不息的年代所導(dǎo)致,而如今很多人卻是因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加上雨天出行受阻,而對雨天無感。即使是周末,也會抱怨下雨天,打亂了出游計劃。
其實,我們大可像詩人一樣,在繁忙之余,靜下心聆聽一場雨聲,給疲憊的心留一方余白?;蛘驹诖斑吢犛甏虼伴?,感知雨落下時花草樹木的歡愉,大地欣喜若狂的氣息;或砌一杯茶,握一卷書,邊飲茶,邊看書。有墨香縈繞,淅瀝雨聲相和,是最愜意不過的事情了。
靜心聽雨,會讓我們忘卻人世嘈雜,讓心態(tài)歸于平淡、安和;可以讓心靈漸漸清澈,如雨絲般,只留一眼清冽,一縷美好,回歸自我。在雨中,一切煩憂,也隨之單純、簡單。
聽雨時,大可翻撿出內(nèi)心深處的記憶,撿斂出人生最純凈的那段過往,細細品味當初的感動,斟酌生活的況味。因此,而懂得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方不辜負這一場雨的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