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小羈
在中國的傳統(tǒng)神話中,龍是雄性的象征,鳳也是雄鳥,它們究竟是怎么湊到一起,堂而皇之地成為一對呢?
龍和鳳的形象都源自先民創(chuàng)造出來的圖騰,但在它們產(chǎn)生的早期,龍屬陰物,而鳳屬陽——和人們?nèi)缃駥λ鼈兊挠∠笳喾础?/p>
龍圖騰的產(chǎn)生,是古人對蛇、魚、鱷等爬行和哺乳動物,以及云、雷電、虹霓、龍卷風等自然天象加以創(chuàng)造融合而成的一種神物。請注意,以上所說的這些動物多喜歡陰涼、潮濕,而且也多為善于隱藏的“水物”、“水獸”;其天象也是和陰雨有關(guān)之象,這就導致了龍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屬“陰”的。
而鳳的造形,取材對象主要是雞、燕、烏、孔雀等鳥禽,而鳥禽絕大多數(shù)都是喜歡溫暖,向陽的,有“陽鳥烏”、“陽禽”、“火精”之說。所以從新石器時代到盛行陰陽五行學說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龍主要以“陰物”的形象出現(xiàn),風主要以“陽物”(請勿胡亂聯(lián)想)的面貌出現(xiàn)。
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龍紋”出土于遼寧查海前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八千年;最早的“鳳紋”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約七千年;而最早的“龍鳳紋”出土于陜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距今約七千年。它們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龍和鳳的起源差不多是同步的,不分先后。
到了商代,出現(xiàn)了“龍鳳同體”的圖案:收藏于山東省泰安市博物館的青黃色“龍鳳冠人形玉佩”上,龍鳳冠戴在一個身穿束腰連衣裙的人物頭上,冠上的龍頭下曲,居右;冠上的鳳頭翹揚,居左;龍身鳳體合為一體。
真正的“龍鳳呈祥”圖像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此時龍鳳之間的關(guān)系變?yōu)榻焕p、顧盼、曼舞等形式。即便這樣,此時鳳還是陽物,龍為陰獸。
鳳最早是楚人的原始圖騰。在這個曾是同時期東方“超級大國”的楚國,鳳的地位和影響遠在龍之上,而且是“重鳳輕龍”。在屈原的辭賦中,鳳與龍各出現(xiàn)過24次,但鳳充當?shù)氖巧袷?,龍只是鳳的坐騎。所謂的龍舟,也是鳳“站”在龍尾上充當舵手,駕馭著龍舟行駛。
最早關(guān)于龍鳳配合、天生一對的記載,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金風玉露一相逢,而是講兩位老頭子——老子和孔子之間的故事。
當年孔子曾專程赴洛邑拜見老子?;貋砗?,孔子感嘆道:我竟然見到了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云氣而翔乎陰陽”,我“口張而不能合,舌舉而不能訊”,又怎么能規(guī)諫人家呢?
另一個故事是:老子見孔子帶著五位弟子在前面走,就問道:前邊都是誰?回答說:子路勇敢、力氣大,子貢有智謀,曾子孝順父母,顏回注重仁義,子張有武功。老子聽后感嘆道:我聽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圣嬰仁,右智左賢”。
孔子用龍比老子,是取了龍升天潛淵、靈異善變的神性,來比老子縱橫天地不拘一格的思辨才能。老子用鳳比孔子,則是取了鳳親德嘉仁的神性,來比孔子智善和悅、仁愛為本的品格。
大約從秦漢開始,龍和鳳的關(guān)系有了變化,主要是鳳開始由陽轉(zhuǎn)陰,逐漸被“雌化”了。
秦漢以后,龍的身上開始具有象征著君主帝王的神性。由于經(jīng)過幾千年的吸納、綜合、演進,到此時,龍的融合過程已初步完成,龍身上所具備的通天、善變、顯靈、征瑞、示威等神性已經(jīng)強大且彰顯,這些神性和“帝王性”多有吻合之處,比如龍可以“通天”,帝王們也認為自己是“真龍?zhí)熳印保苊谔臁?/p>
于是,秦始皇被稱作“祖龍”。大凡想做帝王的人,都效法這位“始作龍者”。而鳳由于其外表美麗,更和喜好打扮的屬“陰”的女性接近,于是帝后妃嬪們就開始用鳳來做自己的象征了。
和帝王開始自詡為龍的時間相一致,龍從形象上也開始吸納鳳的特點,目的大概是要將鳳身上本有的雄陽之美據(jù)為己有。鳳作為陽鳥美禽,重要的形象特征是翅膀和足爪,于是龍也就偷師,生出了矯健的翅膀,長起了尖利的鷹爪。
漢代以后文物上的圖案,只要龍和鳳在一個畫面里,大都是龍居中、居上,鳳居偏、居下,而且多是龍比鳳大的造型。至此,龍鳳之間的陰陽糾葛就差不多塵埃落定,龍取得了勝利,而鳳只好伏低做雌。只是鳳的雄性描述和記載還存在和沿用,鳳就陷入了性別錯亂的尷尬中,跟龍在一起的時候就代表雌性,跟凰在一起的時候就代表雄性,在“龍鳳呈祥”里代表雌性,在“鳳凰于飛”里代表雄性……